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國比利時設計與果洛文化精彩碰撞

法國比利時設計與果洛文化精彩碰撞

2018青海果洛培訓班跨文化創作課程

暨法國和比利時國際創意設計工作營

3月19日~30日

12天的團隊合作

完美落幕!

創作成果交流彙報過程中,

每個小組精彩的創意設計,

來源於果洛文化的體會和認知,

為他們贏得了陣陣掌聲,

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

穩步推進相關工作。

交流會總結

成果展示,喜悅之會

出席創作成果交流彙報的嘉賓有

法國和比利時國際創意設計工作營,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法國南特大西洋設計學院

跨文化設計項目教學負責人Eric Mazodier,

瑞士洛桑設計師及導師Jean-Philippe Bonzon,

國際工作營中方導師何盛,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法國南特大西洋設計學院

跨文化設計項目行政負責人全佳,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

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

工作營負責人鄭珊珊

果洛培訓班班導師李依蔓等。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老師總結了近十多天以來果洛班學員與國際創意設計工作營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將青海果洛的傳統手工藝與國際藝術的融合創新,所推出的創新作品融合了當代的設計文化元素。

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工作方式正是以活態流變的當代精神來繼承和發展非遺。此次跨國家、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化活動將果洛傳統手工藝與國際相接軌,所呈現出的文化間的交流融合,為學員接下來的創作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國際化的創意交流實踐和非遺研培計劃帶來了好的案例範本。

設計理念與作品

作品詳觀,創意多元

第一組

藏茶包裝創意設計

TIBETAN TEA

作品以藏族傳統茶葉為設計對象,將藏族的傳統文化融入於其中進行創新設計。由傳統的藏文書法德昂灑智來繪寫品牌名稱,以傳統的藏族圖案紋樣來裝飾包裝盒使其更具傳統民族特色,希望能夠將極具民族特色、文化內涵的藏式茶葉推廣給不同的人群,使其走出雪域高原,將醇厚的藏家茶韻飄香四海。

小組成員:Edouard Lallemand、FlorianJacques、Valentin Pagnier、LolaMechineau

第二組

祈福首飾設計

YUNQI

作品是以紅色和金色為主要顏色設計的首飾系列,通過對於藏文化中祈福手勢的提取設計成基礎的圖案,外形以酥油花裝飾的圖案演練而來,將兩者組合設計,代表將藏文化中的美好祝福傳遞給他人的涵義。

小組成員:Laura Tournay、Sophie Kok、Angelique Rocha E Silva、Mathilde Kuncik

第三組

編織創意首飾設計

永恆

作品是以果洛傳統的編織手法為主要運用,將其做成帶有民族特色的項鏈形狀,將藏文化中傳統的金魚、荷花、寶瓶圖案製成裝飾物,賦予其永恆的內涵,象徵年歲的累積,購買時項鏈上只附著一個裝飾物,隨著歲月的增加,每年添加一種飾物上去,積少成多,將其作為時間的記錄,賦予它愛的歲月永痕。

小組成員:Chloe Bigorre、Emilie Cambriel、Elona Pinto、Constantina Sfakianakis

第四組

果洛書法元素耳機設計

SOUND

作品以音樂在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為思考方向,設計了一款極具當代感的時尚耳機。以音樂和宗教文化的角度進行思考,將藏文中的「聲音」書寫成德昂灑智進行字體的設計變形成為耳機的LOGO。耳機的主體用色為黑色和橘色,黑色代表了對於文化的思考,橘色則象徵了歡樂和創造性,希望賦予耳機更年輕化的時尚感,吸引年輕人來購買使用。

小組成員:Elena Ceriani Sebregondi、SeverineGuennoc-Geneste、Camille Hu、OonaSainio、Helmi Viljanen

第五組

果洛毛氈包設計

YOUKE

作品是以不同材質的布料結合藏區特有的傳統布料製作而成的系列包包,包包的搭扣處以傳統的藏式編織纏繞而成。通過以不同的材質布料之間的碰撞,結合傳統的藏式文化,碰撞出更具當代氣息的創意產品。

小組成員:Olivia Ballet、LouisBouteille、Carl-Eric de Sivers、AdrienMaurice

第六組

呼吸面罩設計

HU XI

作品是一款防污染的口罩,口罩的繩子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變換。果洛草原的空氣純凈自然,設計者希望能夠通過以傳統編織手法的繫繩將美好的藏文化以及草原空氣帶給城市裡的人們,為我們的生活也帶來美好的享受。

小組成員:Rebecca Valicon、EvaCywinski、Maiine de Castelnau、MarieBriand

第七組

友誼主題果洛吉祥物掛件設計

Lu Yu

作品以藏文化中的五色祝福為設計思路而設計成的旅遊紀念品,將藏文化中的象徵美好祝福的五色與傳統的藏族動物相結合,通過不同的動物形象來區分不同的人物性格進行選擇。設計中的地圖代表了將祝福通過不同地區人們的傳遞將藏族文化中的美好祈願帶向世界。

小組成員:Fanny Dufour、Marie-CharlotteBaert、Marie de ville de Goyet、Marie-AstridFieux、Gaelle rioual

第八組

果洛元素旋轉光影燈具設計

LUO DJU

作品以傳統的藏族手工藝唐卡以及德昂灑智書法作為依託設計小朋友DIY互動的檯燈裝置。將藏族的傳統文字以及象徵吉祥的動物形象繪製在燈的側面,通過燈的轉動來與小朋友之間發生互動,將燈側面的圖案通過光的照射印在牆面上,以動物形象誘導小朋友講述故事,開發小朋友的互動能力。

小組成員:Aldo MAZZONI、Nicolas LESCEU、Alicia MARTINS、Margot LAUCOURNET

第九組

隨身餐具設計

JO

「JO」的音在藏語中是「味道」的意思,作品是以藏文化中的傳統制陶方式將其製作成盛放辣味香料的器具,作品將傳統的藏族編織手工藝融入於其中,製作成器具的提手,便於取用,使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易存易取。

小組成員:曹帥、聶孟琳、Meggie Le Dain、SylvainDhee、Robin Degryse

第十組

果洛風香插設計

Encens Kit

作品運用了木頭和陶瓷製作而成,將傳統的檀香盛放在以當代化的設計方式所做出的木盒中,以極簡的設計將其展現出來,蓋子上配以小的洞口可以放置檀香,便於取用。蓋子上配以傳統的藏文,使其更具民族文化的意味。

小組成員:Lea Pardon、Caroline Lejeune、Marie de Brouwer、Charlotte Smets

第十一組

竹編陶瓷野餐包設計

LINKHOR

作品是以25-35歲年輕人為設計對象的野餐包,其中包含野餐所需的桌子、餐具、杯子等,其中放置餐具的盒子是帶有保溫功能的,便於出遊時保持食物溫度。作品主要運用了竹編以及制陶工藝,將傳統的竹編圖案融入於包包的外殼製作上,使得野餐包更具雅趣。

小組成員:Marine Guy、Delphine Maziol、Louise Chapalain、Mirelle Sugimachi、Elina Meunier、Pierre Phllouze

第十二組

竹編燈具設計

NAMTSO

作品是以竹編以及陶瓷為元素設計而成的燈具,以區別於傳統燈具的設計形態來尋找突破,通過不同角度的變化燈的光亮不同,人們可以通過變換角度尋求自己最為舒適的燈光亮度,以人性化的當代設計在生活中給人以舒適的感受。

小組成員:Hugo Kartheuser、BasileSepulche、Garance Warin、HubertBezard

合作創新之路

「技」「意」相輔,共同成長

雖然來自果洛的非遺傳承人們和來自法國、比利時的學生們語言不通,但是藝術會說話,他們在創作中總是能彼此意會,互相理解。

原來交流的方式不只有語言,還有創作,在互動交流的這段時間,大家氣氛十分融洽,藝術沒有國界之分。

將果洛的傳統藏區文化與我們國際創意設計工作營同學們的設計方案結合在一起,我們看到了區別於傳統手工藝的大膽創新,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充滿當代思維元素的設計美學,我們期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將我們傳統的手工藝與國際化的設計相碰撞,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監 制:章莉莉

責任編輯:逄繼青

圖文排版:張紫雲

文字提供:董玲玉

敬請關注公共藝術創意生活微信公眾號,了解PACC最新資訊!

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

PACC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下屬的一個以學科知識服務社會,推進社會進步和探索創新教育機制的項目執行機構。圍繞整合傳統文化資源與當代文化資源,探索創新教育模式培養人才,主要服務於現代公共藝術方向、都市手工藝方向和城市會展業方向,致力於推動社會文化藝術傳承與創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 的精彩文章:

解密《白蛇驚變》隱藏的非遺Buff!

TAG: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