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追逐流量的不止網紅,大V也曾四處「流竄」

追逐流量的不止網紅,大V也曾四處「流竄」

僅最近一個月的時間,互聯網出現了兩次網紅遷徙運動:

一次是從公眾號/微博遷徙到抖音,一次是從抖音遷徙到微視。

網紅們歸根結底做的是流量生意,通過變賣任何他們擁有的東西換取流量。粉絲數量是衡量網紅價值的重要指標,所以流量在哪裡,網紅就會向哪裡遷徙。

與依靠粉絲獲取影響力的網紅相似,在他們出現之前,曾有一批引領潮流、左右輿論的人,我們被稱他們為大V。

翻翻近十年年互聯網的發展,每一個全民級別產品的興衰都少不了大V的身影。巧合的是,這些產品的興衰周期都是的四年。伴隨這「四年一輪迴」的宿命,大V們從一個產品「遷徙」到另一個產品,從沒停下「攪弄風雲」的腳步。

我們今天就回顧一下「四年一輪迴」的大V遷徙史。

大V這個概念被廣為人知是從微博的認證加V開始的。其實在這之前,大V們就已經存在了。1982年,《半月刊》雜誌開闢了第一個個人專欄,當時的名字比較「土」,叫「廣告知識」。這個專欄的作家叫唐忠朴,算是第一個大V。

傳統媒體的大V們都比較「戀家」,少有四處「遷徙」的喜好。互聯網的「大V」就不太一樣了,沒有「風雲」的地方是沒有「攪弄」價值的。

01 瞻仰「名人」時代——博客(2005-2009)

2004-2005年,以搜狐網、和訊網、TOM網等為首的門戶網站開闢博客頻道,2005年新浪拚命推廣「名人」博客,以名人為核心的群聚效應促使中國博客發展進入一個快速軌道。 「名人」開通博客,變得像開通雜誌專欄一樣重要,不開通就沒有話語權,可能會退化成一個「人名」。

名人繁華了博客,博客也成就了人名。

火極一時的博客引來了大批野生「名人」入駐,有的寫修仙小說,有的寫股市評論,有的扒明星「趣事」,有的開伙做飯……

野生「名人」越來越多,顯得官方「名人」就不那麼出名了。2008年7月3日螞蟻網的創始人麥田發表了一篇博文,題目為《博客已經過時了》,並同時表明要正式考慮關閉博客,轉移向SNS類型的網站。雖然不能僅憑這篇博客就給這個時代判死刑,但博客展現出的商業化困難、用戶殭屍化和社交互動能力不足等問題已經不能滿足那個時代的用戶需求。

這個時候,微博出現了。

02 圍觀「大V」時代——微博(2009-2013)

2009年8月,新浪、搜狐、騰訊等門戶網站相繼推出微博服務,其中以新浪名人微博為首,通過內部邀請、名人認證等營銷模式,成功地使得微博進入了更多人的生活。很快,微博超越博客,成為互聯網中網民社交和情感思維表達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微博內容精簡,更符合用戶碎片化的信息需求。相比博客增加的「轉評贊」功能,使得「名人」們的真知灼見更容易被傳播。邀請和認證機制又滿足了官方「名人」們被認可的虛榮心,不再擔心被野生「名人」佔了鵲巢,於是紛紛「遷徙」到微博中,開啟了粉絲圍觀大V的時代。

平台不是慈善中心,要養家糊口的。變現壓力讓微博忍不住放鬆了認證要求:某寶幾塊錢就可以認證橙V,會PS的甚至自己隨便整整就能認證。同時,微博還不斷給普通「民眾」賦權,這就反向弱化了大V們的話語權。

除此以外,漲粉、營銷號這些聞著微博流量香味趕來的「蒼蠅們」也在不斷污染微博的環境。不巧的是,有幾個大V還出了一點點事,被全網封殺,然後還去坐了個牢。

慢慢的,圍觀大V時代就這麼走向了尾聲。

這大概也到了2013年。

03 「點贊」大V時代——知乎(2013-2017)

2010年12月知乎上線,那時候還是邀請註冊制,也就是沒有個頭臉的人是只能看不能說的。在當時那個崇尚UGC的時代,不讓用戶進場的產品就像「禁品」一樣具有吸引力。不管什麼人,逮個機會就削尖了腦袋往裡鑽。但有限用戶的流量產能是沒法入大V們的法眼的,除了「托朋友關係」註冊個賬號彰顯一下身份以外,知乎在大V圈子裡並沒有展現出太大的吸引力。

真正讓大V刮目是到了2013年。

2013年3月知乎向公眾開放註冊,用戶量從40萬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增長至400萬!恰逢微博「不景氣」又「V心惶惶」,大V們便開始了第二次遷徙……

2013年-2015年,是知乎茁壯成長的幾年。這幾年裡,大V們產出了大量的乾貨,知乎大V成為「知識」的代名詞。「如何看待XXXX」、「XXXX是什麼體驗」成了提問的標準格式,動輒上千贊的乾貨產出差點顛覆了百度,成為用戶搜攻略、找答案的第一選擇。

但是,知乎仍舊沒能擺脫「四年一輪迴」的宿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知乎開始不斷的冒出偽大V:

這些人沒有產出乾貨,靠著「我小時」、「我有一個同學」、「哈哈哈哈哈哈,這個我必須答一下」等七拼八湊了的「段子人生」,粉絲量暴漲,一夜趕超大V,奪取了知乎的話語權。

身份尊貴的大V們怎會跟他們一般見識,一聲嘆息後「匿了」。

04 耕好一畝三分地時代——朋友圈(2017-?)

後來,大V消失了么?

沒有,只是去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攪弄風雲的大V們從沒放下他們手中的筆:博客關了有微博,微博亂了有知乎,知乎匿了還有朋友圈。在那個只有「朋友」的一畝三分地里,他們依舊不斷地輸出著自己的真知,只是這次我們沒有機會瞻仰、圍觀或者點贊了。

去中心化從來只是個口號,互聯網不能沒有意見領袖。

總有產品人在洞察並解決用戶的需求,他們敲開了大V緊閉的房門,帶我們走進了他們的「一畝三分地」。

轉載自: 張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揭秘區塊鏈手機:黑科技還是偽概念?
網聯平台完成資金交易轉接清算破100億筆,金額近3萬億

TAG:李大嘴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