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的缺失,關學術什麼事?

道德的缺失,關學術什麼事?

評定一個人的價值

不一定只能看人品

- 1 -

最近,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南京大學文學院文學語言學系主任、長江學者瀋陽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簡單說來,就是這位抬頭眾多、在學術領域享有盛名的學者,涉嫌性侵多名女大學生,並在20年前導致其中一名學生自殺。

很快,官方就做出了反應:北大立即公布了1988年對瀋陽進行行政處分的文件,南大文學院建議瀋陽辭去教職,而上海師範大學則直接與其解聘。

本來故事講到這裡就該結束了,可接下來,又有人提議,應該在主流文獻網站上撤銷這位學者已往的所有論文,並禁止他再踏足學術研究的領域。

嗯,一位大學教授對自己的學生下手,還造成了如此惡劣的影響,確實是一件挺噁心的事。對其行為給予處罰、為了保護學生而剝奪其作為老師的權利,也是無可厚非。

甚至有人建議要判重刑、一命還一命,我個人雖然不是很認同,可也沒到不能理解的程度。

但是,要刪除已有的學術成就,還要阻止他在學術上的繼續研究,這個邏輯就有點神奇了。

我把這當做笑話和一些朋友聊了聊,卻意外地發現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並不能理解一個基本的事實:學術上的成就主要和智商與能力有關,和人品無關

- 2 -

中國一直以來都受儒家思想影響嚴重,總以為為人師表,不僅要教人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

所以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美好的願望,一個偉大的人應該在所有方面都是高尚的,而道德和人品更是重中之重的基礎。

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孔子強調的「正己化人」,教的主要是殷商傳下來的禮數,而非科學,所以才需要討論道德價值。

這就導致了很多人的迷茫。他們問我,一個人品差的人,學術上能有好的成就嗎?

當然能,而且還不乏其人。

學術圈從來就沒有清凈過。要是按照現在的主流道德標準,過去那些文學家、科學家,哪個經得起查?

對自己學生下手的老師也不少見,這事要是和其中一個修成正果了,叫師生戀,叫美談;沒能長久,叫醜聞。

前者有魯迅、胡適、沈從文,後者有徐志摩和楊棟林。

科學界也好不到哪裡去,要是談人品,那愛因斯坦第一個就該被封殺,還有愛迪生、居里夫人、牛頓和薛定諤,這樣的名單可以排很長。

充滿正義感的人們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這樣的人可以名留青史,難道有了偉大的成就之後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更合理的解釋是,學術本身的發展,並不需要血性或是道德。讓他們名留青史的並非他們的人品,僅僅是他們的成就而已。

這本就是兩件相互獨立的事,不該摻雜在一起討論。

- 3 -

心理學的歷史並不悠久,在這100多年的歷史中,出現了很多「瘋狂科學家」,做了很多今天看來有違倫理的實驗。

比如,把剛出生的恆河猴與母親強制分離,做個鐵絲母猴觀察小猴的反應;

比如,讓人以為自己殘忍地選擇把一個陌生人電擊致死;

比如,在本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注射大量腎上腺素;

比如,為了證明操作性條件反射對人類也有效,拿嬰兒做實驗,造成孩子長期的恐懼和早亡,等等。

這些都不是現今的道德體系所能接受的,但和許多人的感受相悖的是,科學發展需要這樣的「瘋狂科學家」。

納粹分子做的研究比我剛才舉的例子要沒有人性一百倍,可也因此發現了許多人類的根本問題,我們到今天都還在沿用其中的很多學術成果。

科學的意義是求真,而不是求善,後者是人文的任務。

喪失人文精神的學者會變成人渣,因人廢言的傢伙會變成傻瓜

我曾經為了說明某些觀點,引用了奧斯卡·王爾德的話。結果有人評論,別忘了,王爾德最後是鋃鐺入獄了!

這個邏輯其實很有趣,一個人鋃鐺入獄了,他的話就都不可取了嗎?別忘了,蘇格拉底可是被全民投票毒死了。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如果一個人的學術水平很高,就去向他/她學習學術。

如果一個人的人品很好,就向他/她學習做人的道理。

如果一個人的學術水平低,那就要找學術水平高的來代替。至於能不能換到,怎麼換,那就靠校方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如果一個人的人品不好,那就離他/她遠點。

如果真怕這樣的人做些什麼,就不要讓他/她踏上講台、有做壞事的資本和機會。

如果學術水平高到一定程度,人品差到一定程度,也可以考慮把他/她關到監獄裡,只准做研究,這樣才算是物盡其用。

- 4-

最後我想說一句題外話,人品問題是個人的問題,不是某個職業或者某個地域的問題

請別沒事就擴大打擊面,煽動教師與家長、醫生與患者、城管與小商販或是某些特定階級之間的矛盾。

孔子的偉大,不能說明儒家的理論正確無比,更重要的是孔子在這群儒生之中,是比較有見地的那一個。

同理,某些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不能說明和他們有相同職業或是背景的人都會傷害別人,只能說明道德惡劣的人會這麼做而已。

如果缺乏分離看待兩者的能力,那學習知識也沒有意義。因為這樣的人不願意動腦子,只能複製學到的東西,不會甄別,更遑論優化。

對這樣的朋友,我給個良心建議:混個文憑,老老實實去工作就行了。

— END —

作者簡介:李勁波,專毀三觀的不正經心理學家,獨立思考者的朋友;微信公眾號:言之有李;授權請聯繫言之有李(ID:Talkwithlee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言之有李 的精彩文章:

子女永遠是孩子,只是父母一廂情願的迷思

TAG:言之有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