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時代該如何避免分心走神,認真做點事?

互聯網時代該如何避免分心走神,認真做點事?

這兩年互聯網行業最快崛起的莫過於今日頭條系的app了 ,從用智能演算法推送垃圾新聞收割用戶智力的app今日頭條和懂車帝,到抖音和西瓜視頻這種收割用戶時間的短視頻app,今日頭條用一整套符合人心理學的產品組合收割了大部分用戶的時間和精力,這套東西比美帝的reddit更沒有底線,可以說簡直是進入了互聯網2.5時代。

如果說互聯網1.0是門戶網站,一種對傳統媒體的copy,互聯網2.0時代是博客和推特,鼓勵用戶創作代替大媒體,那這個互聯網2.5時代基本上是一種靠智能演算法推薦收割用戶注意力的時代,誰也別創作了,機器來創作,人只要當電池就好——人來提供數據,機器根據大數據學習如何更好的給人類洗腦。

所以我一個頭條系的app都沒裝,因為這套體系對人的精力和思維能力損害非常大,因為我們本質上都是些原始的動物,對這些高吸引力、低價值的內容有著天然的注意力喚醒本能,所以上網還是要選好地方。

但是要進入一種閉關修鍊、不聞不問天下事情的狀態也很難,因為畢竟我們是在互聯網時代,反其道而行之簡直像在這個基因工程、機器人技術突飛猛進帶來醫學突破的時代開倒車去研究中醫一樣不可理喻。所以還是要擁抱互聯網的好處的。

一些牛人,比如最近被中國政府盯上的Elon Musk老師,他在Twitter上的活躍程度並不低,而且人家還在管理Space X、Tesla等4家公司,他們這些人是如何做到在互聯網瀏覽和認真工作中平衡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俺花了3小時的時間讀完了《深度工作》這本書,總結一下其中的精華。

這本書中的建議是,你應該採用一些時間安排方法來規避互聯網對你精力的影響,比如要完成大項目時可以採取禁欲主義的斷網工作法,更常用的是,把你的時間劃分為深度工作時間和可以接觸互聯網的開放時間的「雙峰工作法」

那麼,既然深度工作和對互聯網開放都要保證,該如何做到呢?

首先要做杜絕沒有目的地在互聯網上漫遊,尤其是要避開那些低價值、高刺激的內容。互聯網公司的服務大都是免費的,而它們盈利的來源就是廣告,而要拿到廣告收入自然要受眾越多越好,因此互聯網公司的核心生意就叫做——流量。

拿到流量就要想辦法引起人的注意力,而人的大腦分為兩部分:思考快但是不聰明的原始大腦,思考慢但是智力驚人的現代大腦,注意力經濟的目標自然是那個反應快但是又容易被欺騙的原始大腦,因此用一些套路化的標題吸引你點擊,然後用抽取了邏輯思考、容易理解、觀點性強的內容保留客戶,這其中運用了心理學發現的人類的一切弱點。

比如人和動物一樣生存是第一要務,那就用損失厭噁心理來打造一些「錯過這個你就損失大了」的主題,各種謠言也是這個套路,雖然狼來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妨礙大家繼續上當。再比如人都是對沒見過的東西保持一種天然的好奇,這原理你去動物園看一會兒猴山就能理解,在互聯網上,把人當猴耍是流量的好買賣,告訴你一些聽起來不可思議又沒有什麼理解難度的事情是這類內容的套路,黑洞和量子力學也挺令人不可思議的,但理解需要智商,所以這類內容必定選擇最低級最好理解的內容,不知是我們,reddit和BuzzFeed上最流行的內容也是「17個倒著拼寫就意思完全不同的單詞」和「33隻贏的一切的狗狗」之類,這些東西對你並沒有好處,但是能刺激你的好奇心。但問題是,如果你長期瀏覽這類內容,你的大腦會重新編碼,變得對深度內容缺乏耐心。自然,如果大腦經常被刺激分泌多巴胺,時間長了你的闕值就會提高,稍有枯燥的內容就沒法理解。

因此,想要進入深度工作狀態,就要有目的的瀏覽互聯網,每次使用時都帶著目的和問題出發,而不是隨意瀏覽,另外就是要設定好硬性的退出時間,時間一到立即退出,可以把感興趣的內容用工具保存下來在下次使用網路時再閱讀。

搞定了自己上網漫遊的問題後,就可以解決注意力問題了,我們每天的工作可以分成兩類:浮淺的工作,和深度的工作。浮潛的工作比如處理郵件、做一些機械化的工作。這類工作你可以採用GTD理念處理它們,然後盡量快的脫離它們。因為這些浮淺的工作大都是機械化的,未來自會用各種工具代替人類處理它們。各類人工智慧產品就是為此研發的。人的工作價值在於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要求你避免接觸網路、郵件、電話等讓你分心的事物,前面我已經講了如何處理網路和郵件等浮淺工作,但是一下子進入高度集中的狀態也需要訓練,番茄工作法就是一個入手的好方法。給自己設定一個深度工作的鬧鐘,25分鐘起步,在這25分鐘內只處理一件事情,然後休息5分鐘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獎勵自己放鬆一下,隨著訓練一般人可以增加到1小時到專註時間,如果長期訓練成為了高手,人的極限時一天4小時到深度工作時間,據這本書講,這是人類的極限,也就是說你一天深度工作達小時就夠了,不用加班,因為加班也沒效率,還會損害你的精力。

《深度工作》的作者說一些高效的組織是不加班的,如果你嚴格按深度工作法工作了, 更好的選擇是及時下班享受生活,書中舉了個例子,說自然環境能促進人腦的效率,稱為ART理論。有腦科學家做過實驗,兩組人群一組在自然環境下2小時,另一組在鬧市嘈雜環境下兩小時,之後交給兩組人群一些任務,第一組的效率明顯高於第二組。所以得出的結論是,要想工作效率高,工作之外充分放鬆也非常重要。

想要放鬆,自然先要完成工作,因此作者推薦用GTD理念搞定浮淺工作,然後集中精力搞定深度工作,一旦達到4小時的極限,建議立即休息。為了避免你收工後仍對工作牽腸掛肚,可以在結束前進行個「停工儀式」,總結下你的工作進度,然後記錄下來下次要做的事,把這些事項移出大腦,轉入放鬆狀態

而進入休息狀態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意刷網了,還是那句話,你要盡量多的進行能讓注意力集中的活動。網路如同一片森林,不停冒出各種驚險或者引起我們好奇的事物,我們的猴子大腦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會高速運轉反應,想想看一個不停出現捕獵者和美味的森林必定讓猴子的腎上腺和多巴胺大量分泌,導致猴子應接不暇非常疲倦,所以想要休息時玩手機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只能讓你更加疲倦。作者推薦讀書、演奏樂器、繪畫、手工等單線程的任務,這些才能讓大腦充分放鬆。另外就是生活環境也要盡量簡化,東西太多只會增加你的負擔,因為每樣東西都需要你來管理,這些東西也會引起你的神經反應,所以需要你在生活中管理的事情越少,你的大腦就越輕鬆,越能有精力思考重要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扎克伯格或喬布斯這些人工作時只穿樣式一樣的衣服,實際上為了簡化生活,他們還有更多簡化行為,只不過衣服是附在身上讓你不得不注意到了這一點。

很久之前聽過有個理論叫做暗時間,表面上大家都是24小時一天,但是有些人能完成很多事情還精力充沛,另一些人忙不出成績還精疲力盡,就是因為沒有把握住時間的暗流,很多精力被噪音和浮淺的事情牽扯住了。因此深度工作要做到的就是:屏蔽高刺激低價值的網路噪音,管理好不重要的瑣事,然後增強自己的專註力完成重要優先的任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雅圖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西雅圖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