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古息國

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古息國

清嘉慶四年(1799年)《息縣縣誌》云:「周武王十三年己卯夏四月大封同姓,息始建國。息姬姓,侯爵,未詳始封所出自。」史志明確地說明,息國受封於武王時期,而武王滅商、實行大分封在公元前1044年(《夏商周年表》),因此,息國的建立可能就在這一年。從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682年息為楚所滅,息國共立國362年。

關於立國前的息人,一般認為是起源於青海積石山和河曲一帶的析支羌,後來遷徙到今河南、陝西交界的淅川和河南、山西交界的析城山,再後來遷徙到今河南羅山縣莽張一帶,在商朝時,建立了息方國,這時的息人可稱息姓息人。春秋息國的息人屬於姬姓息人。楚滅息國後,將息人遷到湖北枝江百花洲。枝江原本是楚國的都城,在楚文王時遷都到郢(江陵紀南城)。有人認為,息國遺民應該是從河南息縣經湖北隨縣南遷到江陵,和被楚所滅的羅、糜二國的遺民一樣,被調去修築楚都郢都。江陵古代有息人祀土地神的息壤祠,說明息人在此生活過。大概郢都建成後,息人才被譴到百花洲定居。百花洲是一個四面環水便於監視而難於逃跑的地方,之後息人可能再沒有遷徙過。查找史料,這些息人的後裔稱息夬氏,然日漸式微,歷史上罕有記載。

雖然,我們平時所說的息國,皆指此春秋息國。但是,息人的發展和遷徙是動態的。再加上,古文獻記載的息國不止一個。因此,春秋息國立國前和滅國後的息人,都應引起我們的關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今天,我們研究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古息國,目的就是為了將其條分縷析,以伸其說。

春秋息國

春秋息國至少有三件大事史有明載:一是息鄭之戰。《左傳·隱公十一年》載:「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人之將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春秋時期,諸侯們通過戰爭或外交手段張揚國力,爭奪國際話語權。息鄭之戰息國雖敗,但息人敢於長途跋涉,同大國作戰,說明息國也有一定實力。二是息蔡同娶於陳。《左傳·庄公十年》載:「蔡哀侯娶於陳,息侯亦娶焉。三是息夫人有絕世之姿,被楚文王所擄。《左傳·庄公十四年》載:「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以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楚國消滅了息國,擄走了息媯,楚文王納息媯為夫人,在楚稱文夫人。《左傳》等史書關於春秋息國的記載,是我們重點研究的對象。

商朝息國

商朝息國人,子姓,原是黃河下游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部落。

商湯(約公元前16世紀)時,翦滅了一些夏的屬國和夏最後一個國王桀,建立了奴隸制國家,都於亳(今河南商丘)。約公元前14世紀時,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商因此稱殷或殷商。到商王武丁(約公元前13世紀)時,商朝達到鼎盛,對外征戰不斷,疆域日益擴大。在商王畿之外,分布著許多方國,比如周,就是商朝西方的一個強大方國。《左傳·襄公四年》載:「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四十餘國。」這說明當時商朝的方國很多。史載,武丁曾南擊荊蠻。《詩經·商頌·殷武》云:「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意思是說:「殷王的武力很強大,奮威討伐楚國。深入險阻之道,俘獲很多楚國的兵士。楚國被平服,湯孫功業成。」由於商王打敗了荊楚,勢力便擴大到江漢流域。這個時期,武丁曾派息族軍事奴隸主在今河南羅山莽張一帶立國鎮守,這就是商朝方國之一的息國。

莽張,位於羅山中東部,東臨竹竿河。竹竿河源於湖北大悟,自南向北流經光山、羅山、息縣,注入淮河,西岸為羅山,東岸為光山、息縣,是羅山與光山、息縣的界河。竹竿河入淮口的北岸,就是春秋息國的都城青龍寺。從空間上說,商朝息國與春秋息國一衣帶水。1979年,位於莽張鄉天湖村後李組境內的天湖商周古墓葬經考古發掘,認定墓地屬安陽殷墟文化第二期至第四期,相當於商王武丁至商紂王時期,墓地出土的棺木經測定已有3286年的歷史,這個年代與文獻上記載的商王武丁征伐荊楚的歷史事件相吻合。在考古發掘的一些青銅器上,鑄有「息」字銘文。這些器物的出土,為判斷商代息國的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故而,商朝的息國在莽張一帶,是沒有疑問的。

畿內息國

《詩經》里有首《王風·大車》,詩如下:「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這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篇,是對戀人表達堅貞的愛情。最早明確記載《大車》詩是息夫人所作的是漢代劉向。《列女傳·貞順篇》云:「夫人者,息君之夫人也,楚伐息破之,虜其君使守門,將娶其夫人而納之於宮。楚王出遊,夫人遂見息君,謂之曰:『人生要一死而已,何至自苦!妾無須臾而忘君也,終不以身二醮。生離於地上,何如死歸於地下乎?』乃作詩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息君止之,夫人不聽,遂自殺,息君亦自殺,同日俱死。」劉向以降,鮮有人懷疑息夫人《王風·大車》的著作權。

既然劉向引息夫人詩,後人不置可否,那麼詩是息夫人所作,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問題是息國在哪裡?清魏源解《詩經·王風·大車》詩云:「息畿內之國,故附諸王風也。」說息國在王畿(東都洛邑)之內,息夫人的《大車》詩因而被列為王風(按:《詩經》里有王風十篇,《大車》詩既然列為王風,則息當為畿內之國)。周王朝在國家管理上大體承繼了商王朝的「內服」、「外服」制度,把自己直接統治的地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內服」,就是王畿;一部分是「外服」,就是王畿之外諸侯的封地。西周時,畿外的封君一般都稱為侯,如魯、衛之君稱魯侯、衛侯。王畿之內,除王室的籍田之外,周王也把一些土地封賜出去,所封之君一般稱伯,如芮伯、鄭伯等。周王朝東遷洛邑後,領土日益減少,只局限於洛陽周圍幾百里的範圍,政治上、經濟上實際上已和一個小國差不多。然,王畿之內,是否真的封有息國,目前尚是難以考證的事。

齊國的附庸國息國

南宋羅泌《路史·國名紀·丁》云:「按《字書》:鄎,齊附庸,今齊南郡。」息,又寫作鄎。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時已寫「息」作「鄎」。這個位於齊國南部的附庸國息國是怎麼一回事?有人認為是姬姓息國取代商代息國後,析支羌的息人大部分成為姬姓息侯的臣民,而一部分不願依附姬姓息侯的息人,一路東遷到齊國的南鄙,另建息國,作為齊的附庸國。也有人認為,息國本就在齊國南鄙,後來才遷到河南(許倬雲《西周史》)。然而,這些結論都缺乏考古證明。

楚滅息後保留子爵封號的息子國

1975年,在湖北隨縣涢陽發現了春秋晚期銅器——息子行盆,銅器上有「鄎子行自乍食盆,永寶用之」的銘文。此器與楚國和曾國銅器同時出土,應當是楚滅息、曾後,把息、曾降為子爵附庸國時所鑄。這樣說來,楚滅息後,仍保留著息子爵封號,成為楚的附庸國,這個息子名字叫「行」。在隨縣發現息子行銅器,說明銅器是息子行任附庸國息子之後,在由故國息國南遷的過程中所造,其中必有一些息人隨之南遷。當然,大部分息國百姓當仍留居故地,成為楚滅息國所置息縣的基本人民。一般認為,楚滅息後擄走息夫人,而置息侯於汝水守息祀,說明息侯沒有南遷。那麼,這個成為楚附庸的息子行與息侯是什麼關係呢?我們期待著新的研究成果來加以詳細說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息地 的精彩文章:

你有多久沒有牽媽媽的手

TAG:大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