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安之處是吾鄉的現代解讀

心安之處是吾鄉的現代解讀

解讀中國文化,先秦是發端,漢唐是盛世,余者博聞約取即可,譬如釀酒選最好的穀物才能釀出最醇香的美酒。

有漢不說了,盛世大唐是必須有的。大唐各種宗教信仰繁榮發展,是一個開明包容的社會。不少人有雙重信仰。

如大詩人白居易,既以禮佛聞名,同時也是一個「身著居士衣,手把南華篇」 的虔誠道家信徒,在其一生詩歌創作中,對道家長生久視、逍遙處世思想的憧憬和嚮往隨處可見。

白詩《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的絕句。

原詩如下:

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

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

揚鞭簇車馬,揮手辭親故。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最喜白詩《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筆者註:古法釀酒是自然發酵法,酒色發綠,有甜曲招螞蟻,故稱綠蟻酒)

還有《對酒》一詩。

未濟卦中休卜命,參同契里莫勞心。

無如飲此銷愁物,一餉愁消直萬金。

不同的版本還有不同《對酒》篇。如

漫把參同契,難燒伏火砂。

有時成白首,無處問黃芽。

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

唯將綠醅酒,且替紫河車。

如果不熟悉道藏經典,此詩是很難解讀的。如《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簡稱《參同契》,黃老道家養生經典。為道家最早的系統論述養生的經籍。「伏火砂」出自《丹旨綱目舉要》 「每日發生陽氣上升,感鉛氣而凝結,強名砂」;黃芽在道家語系中是內丹的又一種稱呼;紫河車原意是胎盤,《黃帝內經》中轉河車是大小周天流轉的意思。

回到詩中,白首詩人對修仙不成有點抱怨,轉而用釀酒飲樂自遣,白大詩人釀壇好酒,寫首好詩也同樣符合道教思想中樂生、逍遙的人生態度。有道家餘味在詩中。大道無形,幻化萬物,處處是道,事事是道,時時是道,只要道心常持,一顰一笑,俱是修行。

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詞中有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詞句。典出白詩。原詞如下: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本文引錄這些詩詞,是探討心安與身安的關係。身有欲,心有神。按現代心理學的話說,身心融合的慾望也稱需求。現代心理學普遍認可的動力心理學是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馬斯洛主要著作有《動機和人格》(1954)《存在心理學探索》(1962)《科學心理學》(1967)《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0

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本文不做展開。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

一是生理需要。它是指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飲食男女等。二是安全需要。安全是指保護自己的免受身體和情感傷害的需要。三是社交需要。它是包括友誼、愛情、歸屬、信任與接納的需要。四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別人尊重兩方面。這一需要可概括為自尊心、自信心、威望、地位等方面的需要。五是自我實現需要。它是指個人成長與發展,發揮自身潛能、實現理想的需要。

如果勉強把道家的三觀追求往現代心理學中套,道家的樂生養生與逍遙達觀可歸為自我實現一類的頂層需要。馬斯洛自己也認為自己的理論不完善,不能解釋所有人類學社會學現象,因此補充了一個超脫理論。即很多人並不是按層次逐一滿足需要的,即低級需要不滿足也可以追求高級需要。西方梵高在饑寒中作畫,貝多芬在眼盲甚至耳聾的狀態下作曲。即人可以超脫他的低級本能需要而只重自我實現的需要,他稱之為主導需要。

回到本文的主題,身安和心安的關係。前面說過身有欲而心有神,需要的滿足態是安適舒服,需要的追求態是緊張焦慮,需要的不滿狀態是焦躁不安。你看,慾念或者說需求的追逐及不滿的狀態佔據了人生的兩個狀態及大部分時間,而現實是,世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佛家以此立論,有苦集滅道之說。

道家的亞聖有雲「嗜欲深者天機淺。」語出《莊子.大宗師》。原文是:「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所謂嗜欲深者是指慾望過高過大,深陷慾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麼是「天機」呢?是人的智慧與靈性,是使你命中注定的天道,也引申為人的機緣與福報。

因此道家安身之法不是滿足,而是超脫。一個接一個地滿足身中之欲是無止無休的。超脫也可理解為不為物役,不為欲迷,不為情牽。回到前文,古人超脫之法在於「心安之處是吾鄉」中國人對鄉土的觀念是寫入集體潛意識的,如故土難離,落葉歸根等。這源自我們敬天伺宗的天道文化。所以古人認為背景離鄉是件很痛苦的事情,難以安心,但超脫之後,擺平了自己波動的內心,心安之處即是吾鄉。

後世道家修行還有財侶地法等,志同道合者抱團結黨漸漸走入道教一流了。不談古人,再用現代語言解構道家修行。技術層次打坐修行不外調身、調息、調心;理論層次即是安身立命,性命雙修了,也就是安心和安身。安心安身之後方可安神。神者元神也,後天啟用的是識神。身不安則心不寧,心不安則身難清,不清難靜,不靜難定,不定難慧,不慧難行。無為無不為是從進入最高境界後說的,不入此道者很難有正解,暫且不提。

調心從技術上說是一些清心的層次,如以一念代萬念,以良念止雜念,以善念代惡念,以正念代邪念,逐漸入靜;繼而逐漸消磨,把以念止念的法也放下,登岸棄舟,入定棄法。亦即把我執、心執、法執全放下,得入定慧境。這個過程視人而定,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也可能終其一生而不悟,不悟且迷,終生難以清明,修者日是否有慧根。

調心的從理論上說,就是安心。安心的題目就大了。前面說過需要層次論,也說過西方的超脫之法,比之現代心理學的分類法,道家修行即是一種超脫之法,也可以說是一種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因為現代語言體系不能窮盡道家的理念,如果勉強說道家的修心就是一種人格追求。是一種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改建與築造,我們簡單地說安心是涉及三觀修證的一個大框架,一種大追求。

再回過頭來看「心安之處是吾鄉」,是不是很有道韻。調心是指調節心緒、心情,而安心則是構建心境,心境是一種長期而穩定的情緒和情感狀態。鄉也有很多引申義,如故鄉、溫柔鄉、夢鄉等等,我們可以把絕句中的鄉強名之日精神家園。因此「心安之處是吾鄉」的道家註解就是把心放在道家的精神家園之中,安心之法還是構建一個更高的理想即求道的理想國,不懈追求彼岸,達到自己的精神家園,然後把身心安置進去,生死由我,坐脫立亡,以全此生。

如此註解就忽然又明白了道家先賢說的一名話:練氣莫如修心。把心修平了,心平自然氣和。語出黟縣古民居楹聯「退一步,天空海闊;讓三分,心平氣和」。由此,又深切地體悟到高道大德在起心動念間修行的道理。

清代王永彬在《圍爐夜話》有段名言,可引申如下:講心念修行要論行不論心,邪念、惡念在市場萬能、金錢至上的無道社會所在多有,察之覺之棄之斬之即可;正念、善念、真知灼見在聲色犬馬、光怪陸離的社會環境下也很難常守,柔化身心、極簡生活、向道而行即可。行為修證又要論心不論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輕鬆的姿態是最持久的姿態,而持久的行為才是最有轉化之功的行為;水滴石穿可見之理。利之最大,莫過於長遠,長遠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為人若此,治國也是一樣,以天道抑人道才是長治久安的正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願天道文明佑我中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風若水 的精彩文章:

行住坐卧皆可行之的呼吸方法之一腹式呼吸法

TAG:西風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