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殉國後,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卻說:你有七個缺點,不夠格

崇禎殉國後,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卻說:你有七個缺點,不夠格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部隊兵臨京師,消息傳到留都南京,南京的兵部尚書史可法連忙組織軍隊,進京勤王。然而,當他剛剛走到浦口時,從北方流亡而來的兩個太監告訴他:京師已經陷落,崇禎皇帝已經殉國了!

聽到這個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以頭撞柱,鮮血從頭流到腳。(可法北向慟哭,以首觸柱,血流至踵)

國破君死,此時去京師已經不是當務之急了。史可法又折返回南京,為崇禎皇帝發喪。這時候,更重要的事情擺在南京諸臣的面前:國不可一日無君,立誰當皇帝?

本來按照「皇明祖訓」的原則很容易處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崇禎駕崩,就應該立他的兒子,但崇禎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朱慈烺、二子定王朱慈炯、三子永王朱慈炤,他們都身在京師,鳥無音訊,不知生死。

崇禎的兒子中沒法繼承,那就要從近支藩王中挑選。崇禎的親兄弟只有天啟帝朱由校,因此皇位還得從明神宗萬曆皇帝的直系後代來選。這個選擇就比較多了,按照長幼順序,應該是福王朱常洵,不過福王被李自成所殺,他還有長子新福王朱由崧。其次就是萬曆的另外幾個兒子惠王朱常潤、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

第一順位自然是福王朱由崧,而且福王因為逃難,就在淮安,離南京不遠。惠王、瑞王、桂王雖然也夠資格,但已經就藩,距離還很遠。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如果通知他們即位,南京還不知道要亂到什麼時候。

看起來,福王即位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福王也很興奮,他本來只希望做一個富裕的貴族,沒想到天大的好事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可就在此時,史可法卻不同意這個主張,他提出福王不可立,並說出了七條理由:

有不孝、虐下、干預有司、不讀書、貪、淫、酗酒七不可立。

對於這七條理由,史可法樣樣都有依據,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展開分析了。事實證明,福王確實不是可以託付大任的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學家張岱曾經痛罵福王:

自古亡國之君,無過吾弘光者,漢獻之孱弱、劉禪之痴呆、楊廣之荒淫,合併而成一人。

當時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也表態不能立福王,他的理由卻有點不同:「福恭王覬覦大位,幾釀大禍,若立其子,勢將修釁三案,視吾輩俎上肉。」意思是老福王當年就是因為要當皇帝,他的母親鄭貴妃鬧出了「梃擊」、「紅丸」、「移宮」三案,惹出一系列的朝野風波。如果新福王繼位,恐怕會掀起反攻倒算的風潮。

這個說法非常有市場,很多官員或受那段歷史的牽連,或對此事心有餘悸,紛紛也贊同錢謙益的意見。那麼福王不可立,其他三王又太遠,到底離誰呢?

他們將目光投向同在淮安的潞王朱常淓,這位王爺平日深居簡出,喜好和文人雅士探討音樂,更為重要的是,他是明神宗的親侄子,繼承順序稍微差了一點,但絕對不算離譜。

由於錢謙益是當時文壇領袖,威望很高,史可法又是武將的代表,就這樣,南京方面的諸臣中,「擁潞派」突然佔據了上風,福王的呼聲更低了。

然而三個人改變了走勢,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第一個人是著名的總督路振飛,他與江北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四位將領關係密切,手中兵權比名義上的兵部尚書史可法還要大。他認為,福王賢明不賢明不重要,關鍵是繼承順位絕不能亂。如果在這個時候以所謂賢明立皇帝,那麼其他諸王說自己賢明,都可以稱帝,天下就會亂套了。

第二個人是奸臣馬士英,時任鳳陽總督。他倒是覺得福王不賢明更好糊弄,自己正好可以操縱大局,因此他上下活動,為福王繼位到處聯絡。

第三個人是誠意伯劉孔昭,他是劉伯溫的後代,世襲了伯爵。本來他只是貴族代表,並沒有多少發言權。但是在朝臣會議上,外有路振飛帶領的大兵壓境,內有兩派爭論不休之時,劉孔昭挺身而出。他宣稱,如果不立福王,便和諸臣同歸於盡。

事實證明,有時候就是一個堅決的態度決定了走向。會議從早上討論到中午都沒有結果,劉孔昭這句話一錘定音。大家決定擁立福王,並下旨通知史可法前來朝見。

福王在一片爭論聲中登基,也由此埋下了南明黨爭的禍根。

參考資料:《南明逸史》、《清史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最荒唐的國家,當官必須先做太監,打仗用大象
他在位五十年,本可以統一六國,卻打爛一手好牌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