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優雅地對孩子說不

如何優雅地對孩子說不

我曾經仔細觀察過小孩之間的社交,尤其是說「不」的情形。

比如我女兒三歲多時帶著玩具到操場玩,有其他小朋友想玩她的玩具,問她要。

她如果不同意,就會說,「不」,「不行」,「我不同意」。於是那個小朋友就去玩別的,我女兒也玩自己的。

過了一會,如果那個小朋友還是想要,會再問一遍,我女兒也會再重複一遍「不」。於是他們再次各玩各的。

之後他們可能會玩到一起,可能是別的,可能是我女兒的玩具。

整個過程非常自然,不會有什麼摩擦。遇到溝通不當才會有搶玩具的情況。

我發現,小孩之間說「不」很乾脆,不會拖泥帶水地解釋一堆理由,不就是不,被拒絕的孩子也不會覺得受挫,很自然地接受。

而且他們之間不會因為拒絕而有隔閡,依然還會一起玩。

孩子們這件不起眼的小事給我很大啟發,我們大人是很難拒絕他人的,比如好友向我們借東西,我們拒絕時一定會找理由,而且最好是客觀的----「是沒辦法,不是我不想」。

同樣的,我們也很不好意思向他人提要求,有要求前會先想想是不是合理,如果被拒絕了多少會不舒服,要麼評判他人----「他怎麼這樣,……」,要麼評判自己----「唉,我的要求是不合理,他一定覺得我……」

「要求」和「拒絕」在最初是如此自然的事,為何變得這樣扭捏了呢?我們不敢要求也無法拒絕,到底怕什麼?

怕為難他人?怕自己被評判?

不管是哪一種,我們心裡都有個內疚,內疚因評判而起。

因為我們從小在評判中長大,即使沒人說什麼,我們內心也有個聲音自我評判。

而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也會條件反射式的評判他們,我們覺得理所當然。

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比如孩子一放學就想吃麵包,家長不想買,會說,「吃什麼麵包啊,一會就吃飯了,現在吃了麵包你又不吃飯了!盡吃這些東西不吃飯!」

孩子看到玩具就像要,家長:「買過很多玩具了,家裡一堆玩具你都不玩,還買!」

不買就不買,為什麼要評判孩子呢?因為要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理。

講道理的本質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我們總是有意無意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深層的心理是自我價值感低,要避免滿足不了他人要求時產生的抱歉。

可是評判讓孩子體驗到的是「被拒絕是我的錯」。

真正讓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沒有達成,而是被評判為「錯誤的」,「不講道理的我不值得被愛」。

這裡的「理所當然」其實是個輪迴:

小時候我們被評判導致自我價值感底,當為人父母我們又因為這種低價值感要評判孩子,於是這樣的又降低了孩子的自尊感。

這挺可怕的,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我開始向女兒學習「拒絕」,就是乾脆地說不,不評判她。

一些小事,很順利,就像她和她的小夥伴之間一樣,很自然。

但有些時候,她就有情緒了。

這時就得耐心地接納她,跟她共情:

「不給你買xxx,你很失望對吧?那個xxx蠻好的,看著是討人喜歡,但是我不想買。我知道你失望,難過,如果你要安慰,來,抱抱……」

這樣的拒絕要做到堅定而柔和,她的情緒一定要接納,我不能有情緒波動。幾次之後,她就懂這種拒絕了,不會無理取鬧。

當然也有棘手的時候,比如有一次我們出門辦事,在路上她要求去遊樂場,我只是順帶著說了句,「我們要先去辦事情,辦完事情可能沒時間去遊樂場了。」

結果那天辦完事已經接近傍晚,於是直接回家,在車上她睡著了,等到了家樓下她醒來,發現不是遊樂場,瞬間大哭,非要去遊樂場不可。

不論我多耐心的哄也無濟於事,連抱都不讓我抱,一直大喊大叫,眼淚撲簌簌地流,傷心欲絕。

我絞盡腦汁想平時講過的繪本里有沒有能用上場的故事可以安慰她,又自己編些故事,試圖用假想的遊戲安撫她,但是效果都不大。

我想,這次一定是要等情緒發泄完才夠了。於是安靜地陪著她。

哭了近半個小時,最後她發現起了霧的車窗(當時是冬天),就用手去畫畫,先是憤怒地胡亂地畫,漸漸平靜了些,然後畫了個遊樂場,哭著說,「遊樂場,我好想你啊……」

就這樣自己安靜下來,我再順勢跟她聊了兩句,她很快就喜笑顏開了。

這種大哭大鬧有過好幾次,要麼是我抱著讓她哭完,要麼是陪在一邊等她哭完,要麼是她自己到一邊哭完,安靜下來後我安撫兩句,一切和好如初。

做到這樣耐心平和,是因為我知道孩子的哭鬧不會留下心理傷害,她會有遺憾,但不會有傷害。

當然我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耐心,也有忍不住惱火的時候,事後該道歉道歉,該彌補彌補。

總之,拒絕的原則是,我拒絕你的要求,不等於拒絕愛你。

我拒絕了這件事,不等於拒絕你這個人,不等於你提的要求不合理,不等於我不在乎你。

我的拒絕僅僅是因為現在我不想這樣做,我能理解你的需求,但我也有自己的需求,我們之間有這樣的界限,但愛依然可以流動。

要說明的是,平時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說不,而是儘可能地滿足,一味地拒絕,會給孩子造成習得性無助,導致他有什麼欲求都不再說。

尤其3歲前,孩子的哭是真實的代表了一些痛苦,表達無助,我們更要耐心安撫,及時回應或滿足。

3歲之後,孩子的哭有時帶有目的性了,會用哭鬧引起注意或是要挾,這時就要堅定而平和的拒絕,

做到「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開」,平靜下來後,還要鼓勵孩子交流,說出他當時的感受。

我們要表達理解,並解釋為什麼拒絕,這種溝通相當於對這個事做個簡短的復盤,讓孩子懂得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有邊界

6歲前對孩子做這樣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6歲的孩子鬧,最多是滾地撒潑,但到了16歲鬧,可能就是離家出走了。

我們很多時候受不了孩子鬧,覺得太作,不能慣著,於是忍不住訓斥指責(熱暴力),或者置之不理(冷暴力)。

但我們也知道「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作也是一種正常的人性。

打罵只會讓孩子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而冷暴力則讓孩子學會偏執,變得更固執,這顯然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所以,唯有堅定而平和。不管什麼時候,要讓孩子感受到愛,愛才是最好的教育。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後回復相應序號,可閱讀以下文章:

010--超級育兒師根本就是超級毀兒師

012--想要孩子身體好、學習好、脾氣好,做這一件事就夠了

013--90%父母沒想到,這樣教孩子守規矩,培養高情商,還培養理性經濟學思維

006--一言不合就發脾氣的娃怎麼帶?(含推薦繪本和電影)

007--一言不合就要對娃吼怎麼治?

008--巧用繪本,輕鬆帶娃(含挑選好繪本的強幹貨)

011--你一時隨意貼個標籤,卻塑造著孩子一生的性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喬小麥 的精彩文章:

TAG:喬小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