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閱讀與欣賞 介紹歐陽修《醉翁亭記》

閱讀與欣賞 介紹歐陽修《醉翁亭記》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撰稿 | 吳文治播講 | 陸洋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托在酒上。

至於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後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遊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並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並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遊人離開後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賞析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慶曆五年春,歐陽修由於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於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曆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並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係,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後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迴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繫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迹,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裡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遊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裡,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賓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賓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係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並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後呼應,並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

在藝術手法上,這篇文章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意境優美

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綵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風光秀麗,迤儷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一圈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構成詩一般的優美意境。

朝暮變化之美。「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陰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以不同的景象寫出了相異的境界。

四季變幻之美。「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只四時也」,描寫了四季景物的變化。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四幅畫面相互映襯,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洌。

動靜對比之美。文中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琊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鬱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木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境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景物與人物間的動靜對比。「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

結構精巧

金線串珠。《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餚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盪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曲徑通幽。《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峰迴路轉,有亭翼然。」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琅」,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後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後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曲迴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峰」。再著一「望」字,視線集中琅。用畢視覺,跟後就用聽覺,「水聲潺潺」,於是釀泉入畫。爾後,用一「回」字,著一「轉」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域。這樣不僅讓人們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尾處,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有方。前有伏筆,後必照應;藏墨於首,顯豁於尾,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

語言出色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範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於觀察事物,精闢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晨昏景象之異,只用兩句就概括殆盡:「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林、岩、晨氣、暮靄,均是山間習見之物,以此下筆,切景切境。同時,「出」「開」聯屬,「開」是「出」的後果。「歸」「暝」聯屬,「歸」是「暝」的前提。動詞的出神入化,互為因果,使變化著的山景逼真欲現,恍若在即。又如寫四季景物,作者獨到地捕捉了富有季節特點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到,精確熨貼。再如「樹木陰翳,鳴聲上下」,前句寫色,後句傳聲,兼聲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現無遺。還如「有亭翼然」,僅譬一喻,亭的形狀、風貌便畫出來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飛。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隻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抗墜,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

若有三生三世,只願活在宋詞里!

喚醒靈魂深處蟄伏的詩意,

打開宋詞鑒賞的大門

100期音頻,只需199元!

每天一期,每期不到2元!

現在入手,與王立群老師一起開啟詩詞之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此時,正當爛漫
春天一定要「暖」著過,春捂大有講究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