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克拉科夫的人文建築藝術

克拉科夫的人文建築藝術

浴火重生之地,追憶波蘭往事(九)

克拉科夫的人文建築藝術

(本圖文均為原創,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在克拉科夫有很多關於瓦維爾惡龍的民間傳說。傳說,在瓦維爾山洞內居住著一隻惡龍,他經常外出破壞,尤其喜食少女。當時統治克拉科夫的國王擔心自己唯一的女兒也會被惡龍吃掉,於是昭告天下,允諾將他美麗的女兒賜婚於能夠打敗惡龍的人。其中一名家境貧寒的年輕鞋匠將塞了焦油和硫磺的羊放置在龍的洞穴外,貪吃的惡龍食下後口渴難耐,不停地喝著維斯瓦河的河水,最終身體爆裂而死。從此,年輕人迎娶了國王的女兒,他們以及當地的居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瓦維爾惡龍反而成了克拉科夫的吉祥物,在瓦維爾山腳的龍之巢穴(The Dragon"s Lair)門口,還立有一尊龍之石雕,揚天長嘯的惡龍似乎正在向天下宣告關於這座城市起源的秘密。

位於克拉科夫老城核心位置的中央廣場(Rynek G?ówny)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城市廣場,面積有4萬平方米,相當於5-6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雖然廣場周邊的老房子已經換上了新古典主義的外衣,看起來似乎煥然一新,但其實廣場的建築布局從1257年起至今都沒有發生變化。

位於廣場中央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優雅建築是紡織會館(Cloth-hall),長100米的乳白色外牆壯美而華麗。紡織會館始建於14世紀「偉大的」卡齊米日國王統治時期,由於當時是克拉科夫的服飾和布料交易中心,因此取了這個名字。

紡織會館最初是一棟哥特式風格的建築,但1555年的一場火災後,又採用了當時最流行的文藝復興風格進行重建。現在看到的有著哥特式尖拱和拱肋的連拱廊和中央通道增建於19世紀末期。

紡織會館內混合出現的尖拱和圓拱,外立面上渦卷形裝飾以及由寬大壁柱連起的假拱廊賦予了建築別樣的美感,讓人回味。

立於廣場東南側方向的一尊青銅人物雕像是為了紀念波蘭最偉大的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wicz)而製作的。

紡織會館的地下有一座博物館,這裡利用最新的多媒體視聽技術,從考古學的角度介紹了克拉科夫城市和中央廣場的歷史。漫步於擁有數百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地下考古廢墟之中,似乎這座城市過往的點滴也離你越發的靠近了。

位於一層的中央通道現在已經變成了特產一條街,兩側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兜售民間工藝品和飾品、刺繡等物品的小店。白天的時候,這裡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夕陽西下之時,太陽炫目的光線會穿過圓拱門灑進中央通道之中,給熙熙攘攘進進出出的人群披上一層金色的光芒,十分迷人。

波蘭的夏天白天非常漫長,太陽才剛下山,紡織會館的商鋪都早已關門休息了,會館的連拱廊內又恢復了寧靜,此時溫暖的暖色燈光與天空幽藍的冷色光形成強烈的對比,美得讓人窒息。

在中央廣場的東南側,矗立著一棟高聳的尖塔建築,它就是市政廳塔樓(Town Hall Tower)。

老市政廳大樓在1820年被毀壞,只有這座尖塔得以倖存,成為見證市政廳存在過的唯一建築。

如今,這裡成為克拉科夫歷史博物館分館之一,在塔樓的地下,還發現了一座古老的劇院廢墟。

市政廳南邊一個巨大的青銅頭部雕像如今已成為孩子們的樂園和遊人們爭先恐後玩自拍的勝地。

你可能會錯過廣場東南邊的一個馬車模型,走進之後才會發現原來這是一個小郵局,可以在此購買一張明信片,寄給遠方的朋友。

夏日時分,中央廣場儼然化身為市民活動中心,每天從早到晚都可能上演或大或小,或自發或官方的各種表演,這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的眼睛根本就不夠使。

廣場的一邊已經圈起來準備大型表演,觀眾們還在等待。而廣場的另一邊則是孩子們的樂園,他們正圍在泡泡藝人身邊玩得不亦樂乎。

似乎每一個歐洲的老城廣場中,都能見到泡泡藝人的身影,以及圍在他們身邊的一群快樂的孩子們。你瞧這位正太小男孩自己也玩起了泡泡遊戲,這專註的眼神也是很迷人。

看小朋友玩樂得正歡,突然聽見噴泉邊起了一陣騷動。原來是一群類似於快閃族的行為藝術表演者。他們正蹲伏在噴泉邊,試圖跟噴涌的噴泉互動。

看什麼看,沒見過行為藝術嗎?

乾脆直接將頭湊到了噴泉水邊,左邊的兄台似乎喝了個飽。

在圍觀群眾中發現了一位金髮碧眼的小蘿莉,還穿著冰雪奇緣的衣服哦。

旁邊的一位捲髮小女生也很認真地觀看著,神情十分專註。

表演團隊外圍聚起了一圈人群,他們都看得十分開心。

突然,表演團隊走進了噴泉水池之中,還熱情地邀請圍觀群眾下水一起嬉戲。瞧瞧剛才看台上圍觀的這位帥哥現在已經變身為潑水節宣傳使者。

旁邊的群眾看他們玩得如此開心,露出驚訝的表情。

結果冷不防的,感受了一把來自潑水節使者的祝福。

站在高處的幾位看客也是表情各異,然而左下角的小蘿莉怎麼哭上了呢?

潑水互動之後,行為藝術表演者與群眾擁抱致謝,觀眾也表示這場秀很滿意。

沒想到表演還沒有結束,他們繼續拿出了輔助道具包。

看累了,還有完沒完呢?

接下來,他們又走出噴泉,到了廣場東北方的區域表演起來了。

我實在沒空繼續追下去了,就此作罷。

以中央廣場為坐標,向各個方向輻射狀遊玩克拉科夫老城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聖母教堂旁邊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街道是連接著弗洛瑞安城門的弗洛瑞安街(Floriańska Street),曾經的皇家大道。

這條接上的建築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紀,不過在歷經數次修葺之後,這些老建築都披上了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外衣。從這條街可以往回望到聖母教堂那獨特的高聳雙塔。

繼續往前走就能來到弗洛瑞安城門(The FlorianGate)的腳下。14世紀時,圍繞著克拉科夫老城建起了一圈防禦性的城牆,這些城牆曾經抵禦了捷克軍隊的入侵。可惜,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洗禮的老城牆在19世紀時被拆除,原本環繞城牆的47座尖塔和城門也消失殆盡,只留下了弗洛瑞安城門附近的這一小片區域,成為歷史的見證者。

弗洛瑞安城門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老城門,始建於1307年,以克拉科夫的主保聖人聖弗洛瑞安來命名的。這裡是皇家大道的起始點,波蘭的國王和王后通常會從這裡出發,巡視全城,然後返回瓦維爾城堡。城門上方的一個巴洛克風格淺浮雕描繪的就是聖弗洛瑞安的形象,而另一邊則是代表皮亞斯特王朝的雄鷹盾形紋章。

城門的兩邊還保留有幾座老城牆防禦塔,塔下方的城牆上如今掛滿了本地藝術家用於兜售的畫作。

跟城牆相連的這棟建築外立面也十分可愛。

城牆外的一片綠地是普蘭迪公園(Planty Park)的一部分,這個公園取代了被拆除的老城牆,環繞著克拉科夫老城一圈,成為這座城市的新景觀。弗洛瑞安城門外的一段公園也成了唯一能窺見掩映在綠樹叢中老城牆及防禦塔身影的地方了。

與弗洛瑞安城門遙相呼應的一座巨大的圓形建築是克拉科夫巴比肯碉堡(The Barbican)。碉堡始建於1498-1499年,為了抵禦當時虎視眈眈的瓦拉幾亞和土耳其人的威脅而建。這棟圓形的碉堡開創了歐洲軍事防禦建築的首例,它的直徑有24.4米,磚牆厚達3米,有7座小型塔樓,外圍還有一圈3.4米深的壕溝,並與弗洛瑞安城門相連。

巴比肯碉堡以北的區域是克萊帕茲區(Kleparz),跟卡齊米日區一樣,這也是當時由「偉大的」卡齊米日國王規劃創建的衛星城市。寬廣的步道中央有一座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洛的騎馬雕像,是為了紀念這位雅蓋洛王朝的開國君主帶領波蘭和立陶宛聯邦對條頓騎士團所取得的勝利。

步道西邊是美術學院(Academy of FineArts)的大樓,建於1879-1880年,當時的校長是波蘭鼎鼎大名的畫家揚·馬特耶科(Jan Matejko),為方濟各會教堂創作新藝術風格彩色玻璃窗的藝術家Stanis?awWyspiański也畢業於這所學校。

步道東邊的建築也非常漂亮,步道兩側還插滿了宣傳世界遺產大會的小旗子。

返回到老城區內,位於聖母教堂以東,與弗洛瑞安街平行的另一條街道—斯皮特爾納街(Szpitalna Street)上也有一些代表性建築。

最耀眼的一棟建築當屬斯沃瓦茨基劇院(Juliusz S?owackitheater)。劇院大樓建於1891-1893年,設計靈感來自於巴黎歌劇院,外立面裝飾有豐富的新藝術風格灰泥雕塑。

劇院旁一排民居也有著風格各異的漂亮外立面。

中央廣場以西的什切潘斯卡廣場(Szczepańska Square)也有幾棟代表性建築。

廣場東南拐角處的Szo?ayski Mansion目前是克拉科夫國家博物館分館之一,展出有韋斯皮揚斯基(Stanis?aw Wyspiański)的一些作品。我們已經在方濟各會教堂中看見過由他設計的新藝術風格彩色玻璃窗了,也看見過他曾經上學的美術學院,這座博物館收藏了更多由他設計並創作的藝術作品。

廣場東南拐角處另一棟與它相對的建築是斯塔里劇院(StaryTheater)。這是波蘭最古老的劇院,始建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不過現在看到的外觀來源於1903-1906年的重建,注意看頂層外牆上的一組新藝術風格的灰泥裝飾。二戰之後,這裡誕生過當代波蘭最優秀的戲劇。

廣場西面的建築是藝術宮(Palace of Art),始建於19世紀,堪稱波蘭新藝術風格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建築外立面中央一尊青銅人物胸像是揚·馬特耶科,他曾經是克拉科夫美術學院的代表,波蘭著名的畫家。

中央廣場南側的大道是Grodzka大街,入口兩側還排列有一些老建築。波托茨基老宅(Potocki Mansio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不過後來又經歷了無數次的重建,現在看到的新古典主義外觀建於18世紀後期。

沿著Grodzka大街往南走,可以見到不少我在上一篇寫到過的教堂建築,其中耶穌會教堂和聖安德烈教堂外優雅的巴洛克石雕聖徒像正靜靜地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

在耶穌會教堂舉辦婚禮的新婚夫婦非常多,這條大街上經常能看到接送他們的禮儀車。

在教堂前的廣場可以拐進Kanonicza街,這條街通往瓦維爾山腳下,也有一些重要的老建築。

一棟黃色的古典主義風格建築是教區博物館(ArchdioceseMuseum),由聖斯坦尼斯洛斯故居改建而成,展出了克拉科夫教區教堂收藏的一些中世紀時期的珍貴藝術品。教皇聖若望·保祿二世於1953-1958年曾在此居住,因此博物館還有一些關於他生平的展覽。

其他的一些老建築還包括18號的Gothic House和21號的DeanHouse等,他們還保留著中世紀時期的大門。

從瓦維爾山往南繼續前行,就能來到卡齊米日區,在上一篇我已經寫到過這一地區的猶太教堂。還有一棟不可錯過的建築就是卡齊米日市政廳(Kazimierz Town Hall),始建於15世紀,但之後重建過數次,與市政廳相連的尖塔也可以追溯到16世紀。

二戰前,克拉科夫總共有6.5萬名猶太人,其中絕大部分都居住在卡齊米日區,但二戰後只有約6000名才得以倖存。社會主義時期,這裡十分蕭條冷清,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在此取景拍攝了《辛德勒的名單》後,卡齊米日區才恢復了往昔的熱鬧。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BBY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BOBBY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