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國家地理》的反思:幾十年來,我們的報道充滿了種族歧視。為了超越過去,我們必須正視它

《美國國家地理》的反思:幾十年來,我們的報道充滿了種族歧視。為了超越過去,我們必須正視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守候微光

(id:zqbsyb)

作者:王婷舒

編輯:鄭萍萍

「幾十年來,我們的報道充滿了種族歧視。為了超越過去,我們必須正視它。」近日,《美國國國家地理》總編輯蘇珊·戈德堡以此為題目發表一封公開信,揭開4月新刊的序章。信里審視了《美國國家地理》存在的種族歧視,反思過去,警示未來。而今年,正值雜誌創刊130周年,4月4日是馬丁·路德·金去世50周年。

《美國國家地理》4月刊封面

1888年,《美國國家地理》創刊,聚集了頂尖的作家、攝影師、編輯等,用精美的圖文故事為美國人講述美國以外的故事,尤其在電視、互聯網出現之前,雜誌迅速成為人們最喜愛的了解世界的渠道之一。它的Logo——一個黃色方框已成為人盡皆知的標誌。英國《衛報》將其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比作英國人對於BBC自然歷史頻道製作的多部紀錄片。

然而這100多年間,《美國國家地理》一直被認為存在西方殖民主義的視角。總編輯蘇珊·戈德堡邀請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教授約翰·埃德溫·梅森,研究雜誌過去幾十年的報道,並向全世界上百萬讀者公布。這位專門研究攝影史和非洲史的教授發現,這本歷史悠久的刊物,在文章、攝影、採訪對象的選擇上面都有顯著的種族歧視傾向:

直到上世紀70年代,雜誌長期忽視居住在美國的有色人種,並很少認同他們作為勞動者或家政工人以上的身份;雜誌常將土著民族塑造成異國風情,冠以衣不蔽體、以狩獵為生的高級野人的形象;非洲人總被置於「失語」的狀態;澳洲土著民族曾被稱為人類智力最低的種族;太平洋海島上袒胸露乳的女性吸引最多的關注;土著民族被西方科技迷住的照片時常出現......

4年前,戈德堡接任第10任總編輯。在《美國國家地理》的歷史上,她既是第一位女性又是第一位猶太裔的總編,她認為這兩種身份也曾在雜誌中遭受歧視。戈德堡認為,馬丁·路德·金遇刺50周年之時,值得人們退一步進行反思,審視自己在種族觀念上的位置。同時,有數據表明,兩年後,美國將在歷史上首次出現白人兒童少於半數。編輯部圍繞「種族」選題時,皆認為應該先審視自身,再評判他人。

在1916年出版的整期介紹澳大利亞的報道中,澳大利亞土著民族被稱為「野蠻人」,被認為是「人類中智力最低下的人種」。

C.P. Scott/攝(男性肖像) H.E. Gregory/攝(女性肖像)

在1941年的《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章用描述奴隸的語言描寫加利福尼亞棉花園的勞工等待上船:黑種小孩、班卓琴、大包小包,就和你們在新奧爾良能看到的景象一樣。」(註:原文用Pickaninny表示黑種小孩,這是美國北部的一種種族歧視的用法,多指黑皮膚、非洲裔小孩。)

Ray Chapin/攝

「在18世紀裝飾的休息室內,紙牌和陶制煙管用於為客人提供娛樂。」1956年的這篇文章里,選用了表現奴隸制的照片,而在同期的另一篇中卻表示「他們代表了美國的一部分歷史,每一位美國人對此都很自豪。」

Robert F.Sisson Donald McBain/攝

1962年的雜誌中,攝影師Frank Schreider給帝汶島人展示他的相機。雜誌中時常出現類似照片,表現了來自"未接受文化教育"的當地人被來自「文明國家」的西方科技迷住。

Helen Schreider/攝

「這本雜誌誕生於殖民主義的高潮,那時的世界被一條膚色界限分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而《美國國家地理》反映的正是這個世界觀。「梅森教授說,與同期的《生活》等雜誌不同,《美國國家地理》在幫助讀者脫離美國白人文化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上,沒有做任何努力。

雜誌存在的歧視其實已長期被詬病。英國《衛報》發表評論文章表示「《美國國家地理》試圖修正曾犯下的種族歧視錯誤,意願雖好,但來得太慢了」。文章作者、主持人、歷史學家David Olusoga提到,他曾發現《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有種族傾向,是由於一位朋友對雜誌的非洲報道做的分析:關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雜誌報道野生動物遠多過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在不少關於非洲的攝影報道中,歐洲白人的面孔總會在中央位置。而非洲人總被描述成原始、幾乎從不表達觀點的形象。」

「《美國國家地理》的報道幾乎不指出任何問題,」梅森教授說。「南非黑人的聲音無處可尋。事實上,這種缺席與出現的內容同樣需要重視......想想編輯、作家和攝影師們同時故意忽視一些東西是多麼的奇怪。」

1962年的雜誌曾寫道,來自南非的淘金者在「激烈的部落舞蹈」中,被「雷鳴般的鼓點歡迎」。

Kip Ross/攝

1962年7月刊中,來自大溪地的女孩Tarita Teriipaia。20世紀中期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常刊登美麗迷人的島嶼女性。

Luis Marden/攝

對於造成這種報道有失偏頗的原因,也有國家地理的攝影師發聲。20世紀60年代進入美國國家地理的攝影師JimBlair認為,雜誌內部當時其實存在一些矛盾。那時,大多數攝影師30多歲,而總編們幾乎60歲以上,中間有30年的年齡跨度。「我們想反映60年代的一些想法,而不是40年代白人對於黑人的偏見。」

梅森教授認為,美國人從電影《泰山》和粗暴的種族主義漫畫中了解世界。在他看來,《美國國家地理》不用一遍遍強化這些偏見,只要在這本權威的雜誌中表現出來就足夠了。

對於國家地理的這次自行揭醜的行為,有人質疑,也有不少讚賞的聲音。《華盛頓郵報》認為,這次檢視對於雜誌來說是一次了不起的妥協;專註於非裔文化的美國媒體「根」認為,這是「對長期被忽視、甚至習以為常的錯誤進行糾正的第一步」。

雜誌在近幾年也做了不少努力,突破被歐美白人壟斷的視角。2015年,對海地進行報道時,編輯把相機交給當地的一名年輕人,讓他記錄身邊真實的現狀。梅森認為,把拍攝的權利交給當地人這一行為非常重要,這在過去根本無法想像。

1977年,雜誌在報道被分離的南非時,用了這張照片,當時南非黑人的聲音缺乏重視。圖片為黑人父母協會的創立者、曼德拉的妻子維尼·曼德拉。她是政府嚴禁離開家鄉的150人中的其中一名。

James P. Blair/攝

2015年的雜誌,一位海地攝影師拍攝的海地一家人。

Smith Neuvieme/攝

蘇珊·戈德堡在信中表示,希望未來的編輯在回顧往期報道時能充滿自豪感,「不僅對於我們講述的故事、講述的方式,還有故事背後來自多元文化的作者、編輯和攝影師。」據了解,戈德堡最近剛僱用一名非裔美國人做文化版的編輯。

對於增加少數群體的關注,在其他媒體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嘗試,例如,《紐約時報》新開啟了一個名為「疏視」(overlooked)的項目,為歷史上曾被忽視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女性寫訃告。

在4月刊中刊登的一張照片中,DNA編碼的影像映在一位烏干達人臉上。

Robin Hammond/攝

「種族」相關的文章將不止於《美國國家地理》4月刊,接下來的幾個月還會刊登相關的故事。戈德堡最後引用前NPR主播、常為種族問題發聲的媒體人米歇爾·諾里斯在4月刊的文章里的一句話,「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若只在噤聲中討論焦慮的原因,那麼將很難克服過去的痛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傳媒研究 的精彩文章:

粉飾白人 少數族裔不在場:美國媒體加劇社會撕裂?

TAG:新京報傳媒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