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ICO海外募資暗潮湧動 代投模式"死灰復燃"

中國ICO海外募資暗潮湧動 代投模式"死灰復燃"

本報記者 陳植 美國舊金山報道

「其中包括不少中國投資者資金。」這位業內人士透露。尤其是此前在ICO領域賺錢的中國投資者更願趁著當前市場低迷時抄底優質ICO項目。由於中國相關部門對ICO監管趨嚴,他們只能「隱藏」身份,藉助基金形式參與ICO投資。而離岸基金模式恰恰滿足私密性要求。他透露,個別中國富豪乾脆在開曼群島設立離岸私人公司,向後者注資並交給專業ICO投資人士管理,尋找區塊鏈領域的「阿里巴巴」或「騰訊」。

隨著國內數字貨幣監管趨嚴,越來越多中國ICO項目紛紛尋求海外募資。

「今年以來,每周都有幾個中國區塊鏈技術團隊來到矽谷做ICO募資路演。」一位矽谷創投基金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瞄準的,主要是不少中國投資者的海外資金。

他發現,相比此前ICO項目良莠不齊且欺詐成分居多,如今這些區塊鏈團隊發生不少變化。一是團隊技術含金量更高,不少ICO項目高管來自世界大型科技機構技術骨幹;二是ICO對應的區塊鏈底層技術、應用場景與業務模式開始更具實踐操作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為了規避監管,這些ICO項目不接受中國個人投資者資金,轉而傾向從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募資。這無形間催生出ICO項目基金化投資興起。不少ICO專業投資人士紛紛在開曼群島、塞席爾設立離岸投資基金,向全球投資者募集資金再投資ICO項目。目前,多數基金募資規模約在4000-5000萬美元,單個ICO項目平均投資額差不多在100萬美元左右。

「不少基金由對區塊鏈底層技術與源代碼有著深入理解的專業人士發起,吸引到不少富豪資金。」這位矽谷創投基金人士透露,畢竟,隨著區塊鏈應用日益廣泛,越來越多富豪相信區塊鏈領域將會誕生新的谷歌、FACEBOOK或阿里巴巴,願意投入部分資金尋找巨額回報投資機會。

但令前述基金人士驚訝的是,隨著中國ICO項目基金化投資興起,曾經倍受市場詬病的代投模式再度死灰復燃,甚至從境內轉移到境外,令不少中國投資者陷入新的投資陷阱。

合格投資者之辯

儘管近期數字貨幣價格出現大幅回調,中國ICO海外募資熱情依然不減。

上述矽谷創投基金人士介紹,本周以來,10餘家中國區塊鏈技術團隊來到矽谷開展ICO募資路演,其中多個項目由此前創業失敗的互聯網人士發起。他們通過引入來自全球知名科技公司技術骨幹,打算借ICO創業打個翻身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ICO路演現場,投資者的身份也發生微妙變化。一年前,不熟悉區塊鏈底層技術與源代碼的炒幣者成為會場主角,如今多數與會投資者對區塊鏈底層技術、源代碼與應用場景都有著深入了解,能準確評估這些ICO項目區塊鏈底層技術能否支撐所謂的商業模式成功落地。

「這些投資者都擁有自己的ICO投資基金。」一家了解當前ICO募資運作模式的業內人士透露,但他們對出資人身份往往三緘其口。

究其原因,是多數基金為了應對新的監管壓力,不得不隱藏出資人身份。比如美國金融監管部門要求ICO只能向合格投資者(即投資者滿足個人金融資產超過100萬美元、具備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等)募資,因此基金轉而選擇在開曼群島等地方設立離岸基金,利用當地信息不透明制度向一些非合格投資者募資。

「其中包括不少中國投資者資金。」這位業內人士透露。尤其是此前在ICO領域賺錢的中國投資者更願趁著當前市場低迷時抄底優質ICO項目。由於中國相關部門對ICO監管趨嚴,他們只能「隱藏」身份,藉助基金形式參與ICO投資。而離岸基金模式恰恰滿足私密性要求。

他透露,個別中國富豪乾脆在開曼群島設立離岸私人公司,向後者注資並交給專業投資人士管理,尋找區塊鏈領域的「阿里巴巴」或「騰訊」。

「近期,不少中國創投基金也開始參與ICO投資。」這位業內人士透露。儘管個別創投基金參與其中實屬無奈。比如他聽說一家中國創投基金此前動用1/3募資資金高價認購以太幣押注價格上漲,不料以太幣價格大幅回落令基金虧損巨大,基金管理人迫切想用以太幣投向ICO項目,儘早實現業績翻身。

代投模式死灰復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與ICO項目海外募資潮起「如影隨形」的是代投模式再度死灰復燃。

所謂代投模式,即國內部分ICO投資人以日息1%的承諾收益,向散戶投資者募集以太幣(散戶投資者需先用人民幣或美元認購以太幣),再由他投資所謂的優質ICO項目,只要投資獲利就按照約定比例進行利潤分配。這種代投模式之所以一度興起,主要原因是這些ICO投資人「欺騙」散戶投資者能拿到眾多競購激烈的優質項目份額。

在實際操作過程,代投模式卻存在巨大的道德風險。一是散戶投資者不知道他拋售ICO貨幣的具體價格,也不知道動用多高槓桿投資ICO貨幣,以及實際盈虧多少;二是不少ICO投資人採取雙向收費模式,一面向散戶投資者收取高額手續費與利潤提成,一面借著ICO項目失敗,向ICO發行方提出相應賠償,而這筆賠償款(主要是以太幣等數字貨幣)卻流入他自己腰包。其結果是越來越多ICO投資人專挑「欺詐型」ICO項目投資,反正項目失敗自己也能賺錢。

「去年9月中國央行叫停ICO發行,某種程度也是基於遏制代投模式愈演愈烈的考量,避免金融風險進一步擴大。」一家國內區塊鏈技術投資機構負責人向記者直言。令他沒想到的是,如今這種代投模式卻通過基金投資模式,在境外再度死灰復燃。具體而言,不少國內ICO投資人先在塞席爾、馬爾他等國家設立基金,同樣以日息1%為誘餌向國內散戶投資者募集以太幣,投向所謂的優質ICO項目。事實上,他們的真實算盤是藉助中國ICO海外募資潮,以高收益預期吸引越來越多投資者認購以太幣,從而炒高以太幣價格獲利。

「原先他們的設想,是趁著國內春節後,有不少投資者抄底數字貨幣意願強烈,藉機拉高以太幣獲利退出,沒想到一系列從嚴監管重拳令國內投資者選擇觀望,導致以太幣價格反而持續回落。」他直言,這觸發部分海外募資的ICO項目投資出現不小虧損。

在他看來,這種代投模式得不到境內外相關法律法規保護,且違反不少國家對合格投資者(參與ICO投資)的界定標準,因此國內投資者將面臨投訴問責無門的窘境。

「為了安撫投資者情緒,有些基金乾脆做起市值管理業務,包括聯合個別數字貨幣交易所發布大量虛假交易指令操縱ICO貨幣價格,讓代投模式看起來依然有利可圖。」他坦言,此舉主要目的是繼續吸引不知情的投資者入場買單「割韭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中國發布500億美元回擊清單!歡迎美方重回貿易談判桌
金融四十人分析中美貿易爭端: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大 華爾街更為焦慮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