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獎項?

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獎項?

近幾天因《柳冠中:紅點獎是商業機構來騙中國人錢》一文而談論紅點獎的比較多,我們從知乎里扒了一些供大家作參考。

所以如果有人說自己拿了紅點獎,那就是第三名的winner,並不存在模糊歧義,如果你拿了第二名,你一定會說自己拿的是best of best,不會跟普通紅點獎混淆,紅點之星一年就一個,就更不會搞混了,反而有人會把best of best看得和winner一樣,不知道其中區別,其實第幾名都好,都是工業設計領域很高的獎項。

前者好像都把概念設計獎放在了其他兩個獎之下,先不說產品獎,紅點作為工業設計領域的最高獎,視傳類獎是鮮為人知的一個部分,當我們談論紅點獎時,我們談論的其實大都是概念設計獎。

紅點產品設計獎和概念設計獎的區別

產品設計獎的獲獎對象是已經生產銷售的成熟產品,這個產品不單獨屬於任何設計師,如寶馬的汽車,題主的顯示器。紅點每年選出各個產品領域最優秀的產品,汽車在汽車裡選,手機在手機里選,是涵蓋領域非常廣的獎項,所以每年的確會頒發很多,一個生產銷售獲得成功的產品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長時間的努力,所以產品設計獎顯得特別紮實牛逼。

但是,大牌企業用最優秀的員工最豐富的資源生產時下最好的產品,得到一個肯定是金上貼金水到渠成的事,這個賽場並沒有頭破血流殘酷激烈,在已經生產銷售的商品中挑出最好的,讓你選你也能選出來,相比之下,概念設計獎是針對獨立設計師,學生,小型設計工作室的充滿活力和未知的賽場,尤其是青年設計師和工業設計的學生們,這幾乎是在求學階段目光可及的最大的目標。

概念設計獎是頒發給設計師的,這是和產品獎最大的不同,這也是這麼多產品設計師和學生們趨之若鶩想到得到的原因,因為那是對個人專業的一個重要的肯定。

紅點的概念設計獎的含金量

參加紅點概念設計獎每一步都要花錢,提交作品按個算錢,過了初評再算一次,頒獎禮帶人要加錢,證書郵寄自己花錢,作品年鑒自己花錢,多人團隊拿到一個獎最少要花兩千+,去領獎就更多了。

對一個學生團隊來說,一個作品提交就是幾百塊是很高的門檻,這間接提升了參加比賽的作品的質量,你不會隨隨便便把上課的作業拿去投紅點,我接觸到的同學,都像我一樣把其他大大小小各種比賽當訓練場,用最滿意的作品去紅點和其他設計師PK,早幾年國內學生拿紅點是很稀罕的,一個winner學校就可以加分甚至直接保送研究生。後來拿的人多了…其實也還是挺稀罕的,因為土豪們一次投幾十個,怎麼也能中幾個,大家都把自己提升到了較高水平後,就看運氣了,我接觸到的拿過紅點的人,大部分都比單個獲獎作品體現出來的水平要高許多。紅點概念設計獎每年選出200多個產品,總數一直沒怎麼變化,只是國內的獲獎比例提升了,我相信紅點依然是一個高水準的比賽無疑,都是百里挑一的優秀作品。只是學校對應的獎勵比起早幾年的確縮水了很多,獎以稀為貴。

每一個領域都設有各種獎項,像攝影類的普利策,建築類的普利茲克,而設計師最想得到的往往不是最難的,而是名聲最在外的,比如我這個外人其實就只知道普利策和普利茲克一樣,紅點無疑是工業設計最聲名遠揚的比賽。除了學生,幾乎所有的大牌產品都樂於標榜自己是紅點獲獎產品,互相貼金所以成就了大雪球。國內品牌想要走出國門,就像我們拚命想在奧運會上拿金牌一樣為了拿紅點而專門做一些符合紅點選擇標準的產品,拿的多了,那些習慣性鄙視國人的人順帶著輕視紅點。

再者,雖然我們幾乎拿了一半的紅點winner,超市裡賣的熱水壺還是那麼丑,這種自上而不往下的設計風氣也難怪為人詬病,靠砸錢大量投稿,為了拿獎而做設計的浮躁氣氛的確在高校里蔓延,把拿到紅點視為工業設計生涯終點的也大有人在,可這些是紅點獎本身的錯嗎。

也許大家發現紅點已經證明不了自己的牛逼,就都去刷IF,IDEO了。

紅點概念獎額外的吸引力

我們對紅點的趨之若鶩,除了名聲,褒獎,還因為很多讓你身為工業設計師感到心滿意足的地方。

紅點每年會集合獲獎作品出版一份厚重的年鑒,年鑒上將有你的作品,你的名字,你的照片,你的團隊介紹,你會在一本精緻的設計書上出現,擁有這本年鑒的設計公司都會看到你的存在,這是一種讓你終於覺得自己是設計師了的高級體驗。

其次,紅點有其他齊名比賽都沒有的隆重的頒獎典禮,酒會,音樂,紅毯,聚光燈投射在你被精心布置過的作品上,對工業設計師學生來說,那個頒獎禮簡直是無以復加最棒的一刻。

紅點設計師慶典每年都在新加坡紅點博物館舉行,對國內學生來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地方,每年到場最多的,都是韓國台灣和國內的學生,在頒獎禮開始前會有交流酒會,你在那接觸的就是各個一流大學最優秀的一批學生,儘管去和他們相識,得到的遠遠不是"啊我今天看到一個外國人好帥"那麼簡單。

不管紅點的含金量是否縮水,更重要的是,我曾經以它為目標拚命提升自己晝夜不歇,直到今天它已經是我過去一個沒人提起的標籤,但我獲得的成長值卻一刻也沒有離開我,就此變得更好,我常常鼓勵我的學弟學妹,好歹要有一次走紅毯踩音樂領獎的經歷,在學生時代,有一個這樣的目標是百利無害的。

以上作者:小禮貌

其實,任何收費評獎的商業活動都無法做到完全公正(世界上唯一不要交錢就能參賽的藝術大賽,就是奧斯卡獎,其公正性相對最大),紅點公司沒有政府和企業贊助,完全靠評獎生存,這就需要掌握很大的平衡機巧,如果,交錢多的就能獲獎,搞的太不公正,那麼今後就沒人來玩了,反之,如果完全按照作品實力來頒獎,那麼又影響大賽組委會的收入,那也不行,要知道個人設計師參賽交的參賽費少於公司,因此,歷年獲獎者中個人設計參賽者獲獎的很少,但是很多學生個人參賽者不知道這個情況,80%的個人參賽者成為了該大賽金字塔的底座,白白交錢充當了炮灰。總之,不論獲不獲獎,你願意交錢參加,說明你的作品就是不錯的,至少自己是滿意的,否則,沒人拿錢開玩笑。如果沒有獲獎,你也不要太當回事,全完公正是不可能的,白人總體上比我們規矩一點,但絕不是公正無私的上帝,白人中也有騙子和殺人犯,不要太當真。

目前,各種國外設計大賽,東南亞,特別是中國人參加的最多,特別有市場,因為,中國人特別愛面子,特別崇洋媚外,有個外國人發的證書,就好像自己成了世界第一,走路都要橫過來走了,特別牛逼,就好比,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重視奧運金牌一樣,別人都是業餘玩票,只有中國為了奧運金牌不惜一切代價,特要面子。

如果你的作品真的即實用,又漂亮,最終會有市場的。那些獲獎作品如果賣的不好,說明,這個獎的鑒定水平也就一般般,例如:鎚子T1也獲得過德國的IF大獎,結果呢,賣得很一般,因為,該手機長的一般

記住,大賽的檢驗作用不如市場的檢驗作用大,是騾子是馬,不是大賽,而是市場說了才算。

以上作者:ava

路過,小家愚見,純屬個人幻想出的答案,,暫時只說概念獎。

大概06年開始聽說紅點。紅點嘛,德國人發起的工業設計獎項,不用多介紹,有這幾個詞就已經如雷貫了,工造的同學老師也自然對此獎各種敬仰。至於參賽,那個年代好像就江南能勉強用到刷這個詞,其次是湖、理(都是很厲害的前輩)。浙、廣一類可能偶有斬獲,但是和今天的境遇是大不相同了,其他學校也很多參與的。紅點獎大行其道的時候,IF IDEA在國內影響沒這麼大,大多是主辦方的戰略計劃存在門檻(IF紅點最早就是一城一鎮起家的,這點和IDEA不一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大潮推動下,各種獎項逐漸擴張到全球,IF設置過中國大區的專屬概念獎項(2003),有人說是重視大中華區、人數多等等,但個人確以為這個是多少有點歧意的,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設計水平存在質疑嘛,也不奇怪。但是中國人蒸汽(參見解建軍、謝榮雅等前輩,別跟我說台灣,台灣省長馬英九也要聽黨指揮),後來撤掉又改成全球統一評選。

謝榮雅的玩具設計,總說要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產品設計……然後沒有然後了。

至於江南的紅點,有網友酸是大樹底下好乘涼,但我以為不全是這樣,確實是學科建設相對前沿,對國外行業跟的比較近。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抱歉),大家都在清水吉治的時候有人可能已經朱峰、Scott、劉傳凱了。因此,我還在練一筆出腰線,三筆一輛車的時候,他們多半已經開始關注產品的人性化小改進了(小創新)。這個大家都懂,甚至認為近年有點泛濫,大概是認為 鞋底加個燈;掃把加個燈;馬桶加個燈or杯子砍個角;桌子砍個角;馬克筆砍個角;固體膠砍個角;電池砍個角 等等不算本事。認為產品一定要兩軍對圓,真刀真槍,手板油泥馬克筆,線稿結構爆炸圖,科拉利浦喬伊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才是真:產品漢子。其實兩邊都對,大家都沒錯,只是關注點不同,就像王國維的三境界,境界之別在乎大小,個人事小而家國(社會)事大。所以境界一事有大小之別,卻無高低之差,不同規則下推出來不同的楷模,獲獎作品本質上是在宣揚主辦方的設計意志和造物理想,紅點官網不都說了我們的Luminary是要做工業設計界的燈塔,指引行業前進的方向。「指引」值得玩味,路我往這邊指了,具體往哪邊走你自己定,我又沒說我就是行業巔峰

互聯網時代各行業分流都厲害,做東西的細分越來越專業,其實大家都是社會棟樑,沒什麼誰看不起誰,有人做大產品就要有人做小改進,國際大賽什麼沒有,再說一個明燈:伊萊克斯設計實驗室,應該也不少朋友參加吧,而且應該大多是折戟沉沙吧,大家折戟沉沙了多半也就不提了吧。那裡邊東西更天馬行空,看起來更不可實現,不可生產,不可操作,不可普及,不可推廣,可是你敢說他沒價值嘛,還是不行吧。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不同比賽提供的是不同的設計價值理念和概念平台,大家執行的是具有偏向性的設計文化意志,有的極概念,有的極產品,有的就是極小創新,鼓勵小改進和門檻更低的小設計。個人以為小型創新設計實質上是人性化設計的分支,小而有道,就是為日常用品設計,為普通人服務,為弱勢群體服務。有朋友戲稱有一段開獎出來全是給非洲兒童服務,或全是給盲人服務,有那麼大需求么,這個問題你問可以,評委敢這麼問那估計就要地震了,利用道德制高點取得優勢的看來不只是isis。

關於專業產品獎項,不太了解。 只能說某些人認為,在中國強大的潛在消費力市場的誘惑下,一些獎項開始被沖淡,讓人覺得其含金量直線下滑,已經背離了當初那個德國在創立獎項之初的產品精神,開始成為某些寡頭的宣傳冊和集贊簿。這個不懂,也很難評論,就像前段自帶平a打斷技的sala,拿了沒有,拿了沒有,到底拿了沒有。

2006年就金榜題名的自行車迎風發電節能器,評委是最後一道防火牆,見識廣是基本素質,如果……被打臉也就見怪不怪了。

初讀諾曼和瑞茲曼的時候連我個人也產生了對理論的盲目崇拜,認為各設計方向都有偉大的、可以稱為理論基石的東西存在,這種基石能夠為我們的某些過激的偏差與錯誤提供警示,抱著這種心態我去問一個留瑞建築博士朋友,建築領域的理論基石是什麼,給我列個單子讀讀免得以後被教做人,結果我就被教做人了(最後還是給了建築十書)。所以對外來物的接受、崇拜、改良、超越是有過程的,沒有永遠的巔峰和不可超越的經典,只有受限於不同時代技術實力、文化風尚的界內博弈,紅點也是一樣。做設計不要忙著給行業認乾爹、拜碼頭,產品設計差距的根在製造業那兒,那起來了自然有一大圈人開始做應用、做超前概念了,所以拿紅點就能入世界一流產品設計俱樂部這種假設是不成立的,設計基礎教育最偉大的地方還是思想的培養,思維模式和設計服務理念的構架才能為將來可能崛起的製造業大國儲備潛在的專業設計師。(話說大了,這玩意兒太難了,才疏學淺,幾句話說不清楚)

再說IF的concept(2015年已經改成student了)。紅點評委怎麼出的不知道,IF是關閉投放窗口後保密抽獎抽的,專家庫還是有那麼大的,所以儘管不少子弟都會參加,抽中了蔭庇肯定也會有,但是仍然存在運氣概率的難度疊加,加上專家分組、作品的各種大小類分割,純靠套評委喜好中籤其實挺難的,所以IF的concept還是挺難的。加之if的concept完全沒有價格門檻,設計說明用英語捋順了就可以去一試,導致參與基數極大。

14年12月底截止的學生獎至少一萬四千+;往年也是這麼大的基數,入圍確只有340件。

真是萬人斬,最後一戰340裡邊再淘汰70%,只有九十多件東西從一萬多件參賽作品裡突出重圍,拿到真正有鐵牌子的證書概念獎,殘酷程度可見一斑,所以至少IF的概念獎項還是有較高含金量的。然後是IF的專業產品獎項,和紅點的產品獎一樣基本都需要面市的產品參加評比,主要是企業和少數專業研究機構,不太懂,不好評價。但值得一提的是評委是另外抽選的,和概念獎不是一批人,近年亞洲評委團棒子和台灣設計師居多,國內可能就海爾設計中心、湖大等影響力大的機構有人入選。

喏,概念獎是怎麼評的,各位參賽同學可以參考參考吶,你的板式就是這樣擺開的。(這是最後一輪複審,在場的都入了14年全球前一百)

說了這麼多,紅點大家很多人都拿過了,相對沒那麼陌生,四個檔位前邊幾位講的很詳細了,最後一檔是榮譽獎最多,第三檔是正兒八經的紅點優勝者獎,說紅點一般是這個。第二檔是bb,常被冠以至尊獎,王中之王,尊中之尊,是為至尊嘛,不難理解。第一檔是星,照耀眾凡人的,去年就一個吧,也有朋友說只有一個,MIT的實驗室做的混合動力智能變速自行車,其實已經入了科研成果的範疇,國產設計工作者不太好評價,大家都是操著鉛筆畫腦袋出身的,再偏工也偏不到MIT的水平,確實不好評價。額,如果你拿了紅點但是還要交一點媒體服務費,一個人是350sgd,買一個座位半個版面,前三檔上台走一趟,第四檔在下邊看。(門口沒人管且座位絕壁不夠)最後,付報名費西聯(農行填單子)有點坑,15刀手續費起付,建議visa。

最後簡單說下idea,這東西拿的人少,因為門檻更高。報名費如下:

這個東西我師兄拿過,我稍微了解了一下,其實門檻的奧妙不在錢,其價格雖高但是大中華區豪更多,問題在於其中的一條Distribution Qualifications(銷售資質)Products must have been placed in distribution between February 2013 and February 2015。 This means the product must be available for sale, in its final form to its intended end users, through normal sales channels during that period。這個看起來很麻煩,因為其中涉及到投入市場和甲乙方收益問題,甚至要提供出產品銷售的網站和商店的合法信息(附件里有)。這個就很麻煩了,要找人做出來銷售程序太複雜,可是後邊還有一條附:(except in the case of the Social Impact Design category, where products are often given as part of an aid effort or donation program)。 很明白了,國內某校宣傳拿過IDEA大家可以去找來看看,多半都是這條下的東西,既公益服務型產品,服務災區、服務困難地區的公益設計作品不需要銷售資質審核,大家可以放心參(花)與(錢)了。

日本那個就真不知道了,好設計據說只接受企業,學生沒聽說拿的。

年少輕狂愛拿獎,年紀大了就要做點專業積累和研究規划了,獎項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功夫到了誰都擋不住你,前段和江南一朋友聊到紅點,他說我們現在做用戶體驗的調研為主,搞些數據收集和市場研究了,紅點留給年輕人吧。

以上作者:匿名用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設計 的精彩文章:

再見!古平正義!東京藝術博覽會啟用新設計

TAG:最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