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仁君,去世的時候國內外皆痛哭,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一代仁君,去世的時候國內外皆痛哭,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宋朝的第四任君主趙禎病逝,享年54歲。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消息傳到洛陽時,百姓也是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整個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這還不算,當其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就連「燕境(即遼國)之人」也是「遠近皆哭」,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更是大吃一驚,握著宋朝使者的手號啕大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還說要為其建一個衣冠冢,以寄託哀思。

此後,遼國歷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一代仁君,去世的時候國內外皆痛哭,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人們自發悼念一位君王,當然不是沒有理由的。趙禎廟號「仁宗」,「仁」就是對他的蓋棺定論,所謂「為人君,止於仁」,這是對君主的最高評價了。宋仁宗的寬仁,正史及宋人筆記都多有記述。他在位的42年時間裡,大宋可以稱得上是河清海晏、國泰民安。

就連元人修《宋史》,也讚歎他當政期間「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並且認為宋朝後來的敗亡,是因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就連對宋朝政治頗不以為然的明朝大儒王夫之,對其也是由衷的讚譽有加。

一代仁君,去世的時候國內外皆痛哭,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不過按照現如今的思維習慣來看,有朋友可能會說了:「君主的美德是靠不住的,制度才是王道。」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會將政治家的美德和政治的制度對立起來。經過太祖和太宗兩代的創製以及真宗一朝的確認,到了仁宗在位時,宋朝的制度已日臻完善了。此時,宋仁宗就表現出了一名守成君主的最大美德:謙抑,守住人君的本分,遵循既定的制度。

《續資治通鑒長編》是這樣說宋仁宗的,「守法度,事無大小,悉付外廷議。」這說的就是宋朝的政治制度。

啥意思呢?就是說君主只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具體的治理權歸於「外廷會議」。宋朝的外廷又分為兩個互相獨立的機構:一個是以「執政」為名的行政機構,一個是以「台諫」為名的監察機構。而這樣的制度,也得到了宋仁宗的承認,所以他「事無大小,悉付外廷議」。

當時有人評價說:「仁宗皇帝啥事都不會,卻只會做官家。」一位聖明的君主,啥事都不會並沒有關係,因為君主不必親決庶政,要緊的是守住君主的本分,也就是如何「做官家」。

一代仁君,去世的時候國內外皆痛哭,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宋仁宗能夠恪守法度,那是他的美德。可如果君主不守制度,撇開外廷而獨攬大權呢?放心,在宋朝,君主這樣的舉動是將會受到外廷強烈抵制的。宋仁宗雖然能自覺遵守法度,但他有個不好的毛病,那就是耳根子軟,有時候只要在其耳邊鼓吹幾下,他也會未經外廷會議,私自下發一些提拔某人的詔書。當時的宰相是杜衍,他對於仁宗的這類詔書,一概都是不予通過的。

還有御史中丞,也就是台諫,這也是宋代約束皇權的重要力量,比如著名的包拯包青天。

一代仁君,去世的時候國內外皆痛哭,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實際上,也有一些佞臣勸說宋仁宗搞君主獨裁,但他敢聽從。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中就曾收錄過一段宋仁宗的自白,「屢有人言朕少斷。非不欲處分,蓋緣國家動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憲度,便成過失。以此須經大臣論議而行,台諫官見有未便,但言來,不憚追改也。」

祖宗既定的制度擺在那裡,皇帝不能不遵循,若不遵成法,那便是過失,而且大臣與台諫官,也會迫著皇權在合乎法度與慣例的軌道上運作,不可越過雷池一步。由此看來,宋仁宗即便是有專斷之心,怕也是不能如願啊。

宋仁宗以他的寬仁和謙抑,告訴後人什麼才是帝王所該有的美德,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對法度的尊重。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可以理解,為何他在去世之後會得到舉國哀悼,遠近皆哭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歷小軍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歷史上遭遇「現世報」的皇帝,大快人心
劉備當年若能這般謀劃,定能一統三國

TAG:古歷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