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陰謀論的背後,曾有一款「不存在」的電子遊戲

美國陰謀論的背後,曾有一款「不存在」的電子遊戲

當看到陰謀論一詞時,相信你腦中已經浮現出數個形象和符號,它通常代指「某個對象或事件」的另類解讀,常見形式大多為公開否定主流看法,並將背後的緣由轉變為更有戲劇性的主題。共濟會就是個相當有代表性的例子,由於該組織曾與著手政治和經濟的高官權貴有所牽連,旗下知名的會員甚至影響了整個西方近代史,不少人將其視為背後真正掌握全球命運的「新世界秩序」。

儘管這個說法不具備切實證據,但「新世界秩序」的概念卻漸漸開始被政治學認同。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以及前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都提到過掌控權利的「深層政府」,隨著唐納德·特朗普就任總統,越來越多的在野民主黨派和社交網路組織跳出來反對執政,也使得「深層政府」演變為一種流行的公眾認知。

阿波羅登月計劃也被一些人歸於陰謀論

當然,不是所有陰謀論都能影響政治塔尖,它最先衝擊的還是駐紮草根的流行文化,這最終也促成了相當多文娛作品的誕生。1996年上映的電影《ID4星際終結者》,就取材自羅斯威爾市的不明飛行物墜毀事件,陰謀論認為軍方掩埋了「發現外星人」的真相。而在「費城實驗」的傳聞中,亦有政府在研究隱形軍艦的說法,《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同樣出現過類似的橋段。

縱觀遊戲產業的歷史,電子遊戲與陰謀論的關聯並不少見。《模擬城市》和《俠盜獵車手》中也有不少「發現外星人」的致敬場景,在此我們不再贅述。但仍然值得提及的是,歷史上曾有一款「不存在」的神秘遊戲同樣引起過軒然大波,其背後的故事牽扯到留存於美國暗面的人體實驗,人們為了一窺真相甚至不顧後果的想要重現這部作品。在此影響下,它最終化為了陰謀論的載體,同時也成為了某種流行文化的本身。

Polybius:恐慌、利益與獵奇的產物

傳聞的故事開端於1981年,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出現了一款名為Polybius的街機遊戲,其名字來源於創建了「棋盤密碼」的古希臘哲人。它由德國公司Sinnesl?schen開發,內容則包含時下流行的「矢量畫面+射擊元素」。當時坊間稱這款作品很受青少年歡迎,人們會為了街機的使用權排起長隊,甚至大打出手。

然而,體驗過Polybius的玩家卻逐漸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面癥狀。失憶、噩夢和噁心是較為常見的副作用,它甚至導致部分玩家產生自殺傾向,曾有人聲稱聽到過女人的哭聲,亦有眼角瞥到奇怪鬼臉的說法。

更為奇怪的是,似乎經常有身著黑色西服的神秘男子造訪街機廳,似乎在收集遊戲數據。有人猜測,Polybius恰恰是美國政府進行公眾思維實驗的一部分,這款遊戲會使玩家產生強烈的心理依賴,屢次出現的黑衣人顯然是為了定期分析效果。

當人們想要調查背後的真相,並組成了抵制這款作品的「小聯盟」時,Polybius一夜之間又消無聲息的從所有街機廳撤出,至今也沒有人能找到原版ROM來辨別真偽。

現存的Polybius機台幾乎都是仿製品

儘管考證起來非常困難,但可以猜想的是,這則「撲朔迷離」的傳聞更像是冷戰思潮下荒謬傳說。一個前提條件是,在信息閉塞以及核戰前的壓抑氛圍之下,面對政府的各種秘密實驗,人們的恐慌情緒自然會與日俱增,從而為都市怪談的盛行提供了溫床。

實際上,Polybius最早的可考資料來源於街機信息網coinop.org,相關詞條在2000年時才由匿名人士創建。coinop的信息本身也有一些問題,它不僅沒有提供任何來源證據,其中也有一些明顯漏洞——比如之前提到的開發商Sinnesl?schen,這個單詞就很像是英文轉錄成德文的結果,讀起來相當不地道。

直到現在,Polybius仍然是coinop.org最受歡迎的條目

2003年,遊戲雜誌GamePro針對Polybius進行了專題報道,並宣稱這是一條不實消息。這不報道還好,一報道反而引起了更多人關注。

隨著事件發酵,一位名叫史蒂芬·羅奇的開發者,在2006年時跳出來認領Polybius的所有權。他聲稱自己當時正為一家南美公司工作,而這家企業希望推廣一種全新的計算機圖形,Polybius就是計劃的雛形:

Polybius最初的表現相當不錯,充滿創意而且令人上癮,但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該產品會引發癲癇,因此項目最終被取消,而Sinnesl?schen也慘遭解散。

儘管看起來煞有其事,但史蒂芬·羅奇之後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卻露出了馬腳。他的表述和之前的故事前後矛盾,其中許多信息似乎都源自於維基百科。與此同時,美國作家布萊恩·鄧寧的發現更是給了羅奇沉重一擊。

鄧寧留意到,1981年時波特蘭確實有兩名玩家病倒,其中一位是在遊玩《Tempest》時感到頭疼,另一位玩家則是連續挑戰了28個小時《Asteroids》後患上了胃病。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時間FBI僱員的確造訪過當地街機廳,但他們僅僅只是在調查賭博機的「作弊」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Tempest》和《Asteroids》也有著極為相似的設計,它們的畫面都由矢量圖形組成,玩家需要操控航天器(宇宙飛船)躲避攻擊並消滅來襲的敵人,與Polybius的描述別無二致。由於圖形變動頻繁,再加上色彩刺眼,時間一長確實會對人們的身體造成負擔。

《Tempest》的遊戲畫面

光刺激所引發的不良反應並非只此幾例,《精靈寶可夢》就曾經引發過類似的社會事件,由於刺眼的紅藍畫面高速閃動,大約有700名觀眾在觀看劇集時出現了癲癇相關的嘔吐和抽搐癥狀。

一個有力的猜想是,Polybius恰恰是coinop.org站長庫爾特·科勒故意製造的騙局,其目的僅僅只是為了吸引流量。排除那些細枝末節的證據來看,該遊戲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明晰,很有可能是多起真實事件結合的結果。而科勒的創意源泉,似乎也承載著特定時期美國大眾圈子中的一種文化現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戲時光VGtime 的精彩文章:

Square Enix人事變動:北瀨佳范和齊藤陽介等人升任高管
《怪物獵人 世界》登陸Switch有困難?這家工作室很樂意幫忙

TAG:遊戲時光VG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