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過去10年,中國有84個城市出現人口流失,為什麼?

過去10年,中國有84個城市出現人口流失,為什麼?

要點 | 速讀

1、與其說二線城市在搶人才,不如說二線城市在搶人口。在過去10年,中國有84個城市出現人口收縮。

2、國際上,對城市收縮的關注由來已久,這時常被看作是一個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標誌,但在中國,收縮現象還沒進入主流視線。

3、其實,城市收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願意承認還逆勢擴張,最終導致了巨大的資源錯配。

文 | 魏巍

2018年畢業季又要來臨。據教育部統計,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但西安、南京、武漢等20多個城市卻接連出台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送房、送錢、送戶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瘋狂搶人的背後,這些城市有著怎樣的焦慮?

與其說二線城市在搶人才,不如說在搶人口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二線城市都對高校畢業生落戶開出優惠政策,這也被很多媒體解讀為二線城市「求賢若渴」、「吸引人才」。

而據《西安晚報》的報道,在2018年2月份,西安市186個有戶籍業務的派出所共500餘名戶籍管理民警集體誓師,堅決打贏為期三年的「人才、人口爭奪攻堅戰」。

「人口」二字說出了這場爭奪戰的實質。如果說上海、北京制訂了嚴格的引進政策,是在「吸引人才」的話,西安、武漢、成都、南京等城市,對普通大學生甚至中專生實施零門檻落戶,本質是在「爭搶人口」。

西安現場受理落戶

這些區域中心城市突然開始爭搶人口了,除了人口紅利衰減、擴大房地產需求等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壓力真的來了。

以西安為例。2016年2月5日,西安市對《西安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作了修改。根據修改後的目標,2020年西安市域人口規模要達到1070.7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870.57萬人。但在2015年末,西安市的常住人口僅為870.56萬人,距離目標還有200萬的差距。

而從2011年到2015年,西安市在過去5年中人口一共才增長了不到20萬人,平均每年不到4萬人。2016年和2017年的年均人口增長也就10萬出頭,這樣的增長速度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西安開啟了「人口攻堅戰」,今年前3個月共有23.1萬人落戶西安。

西安有60.59萬增長是因為西安託管了西咸新區的咸陽片區

焦慮的城市還有武漢。據《武漢市統計年鑒》顯示,2015、2016年武漢市人口凈遷移率分別為-1.78‰和-0.29‰。人口凈遷移率為負。2017年武漢市打響了「人才爭奪戰」的第一槍,武漢市的人口凈遷移率也一舉「扭虧為盈」,達到了19.78‰。

根據麥肯錫全球機構最近的一份報告,由於生育率下降和世界老齡化,全球人口增長正在放緩,在中國這一矛盾顯得尤為突出。這一挑戰意味著城市將面臨互相之間的競爭,競爭目的就是搶奪人才或者人口。

中國城市過去兩年的「搶人大戰」其實就是這種競爭態勢的體現。二線城市或許還有這樣的魅力,三到五線城市可能不得不面對城市收縮的現實了。

二線城市搶人的背後,是很多城市正在收縮的現實

城市也會收縮,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這樣的概念。過去40年,中國人一直在享受城市的增長與擴張,並且認為城市將一直增長下去。

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末全城鎮常住人口81347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而在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只有18%,城市人口只有1.7億。短短四十年間,城市化率提高了近40個百分比,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算是一個奇蹟。

不過,在絕大多數城市在擴張的同時,也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還有很多城市的人口在減少,即學界所說的「收縮城市「。此前有學者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發現在中國行政意義上的六百多個城市的市(轄)區:在2000年到2010年間,中國有180個城市的人口在減少。

人口密度減少幅度靠前的幾個城市為:山西呂梁、甘肅定西、甘肅慶陽、內蒙古呼倫貝爾、雲南臨滄、黑龍江雞西密山、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內蒙古烏蘭察布、湖北黃岡麻城、內蒙古烏蘭察布豐鎮。除密山、根河、麻城、豐鎮外,皆為地級市。

2000年-2010年,中國人口密度下降的地區

在國際上,對城市收縮的關注由來已久,這時常被看作是一個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標誌。但在中國,收縮現象還沒進入主流視線。

國際上對「收縮城市」較為認同的標準是,擁有至少1萬居民,超過兩年的時間內大部分地區都在人口流失,並且正在經歷以某種結構性危機為特徵的經濟轉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吳康副教授的研究發現,從第五次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間,中國許多城市都調整了行政區劃。這些城市把周邊地區併入城區,造成人口密度下降,但城市實際並沒有「收縮」。

他收集了各地的統計年鑒,剔除了進行過行政區劃調整的城市,最終選擇了694個城市樣本。結果顯示,2007年到2016年間,這些城市中有84個出現了人口收縮。

圖片來源:《南方周末》

城市為什麼會收縮?根據北京城市實驗室的研究,最普遍的就是城市經歷了結構性危機,像是如今資源匱乏的東北一些城市和遭受產業升級和電商影響的義烏,這也是大多數發達國家遭受收縮的前幾代工業化城市經歷的命運,如美國以底特律為代表的鐵鏽地帶,1950年有8座城市的人口此後下降了一半以上。

還有一些城市收縮的原因,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例如「大都市周邊收縮」、「欠發達縣級市收縮」、「邊境偏遠城市收縮」和「數據調整式收縮」,主要原因是大城市人口由邊緣向中心集聚、鄉鎮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以及市轄區的範圍調整等。

「收縮城市」很多都位於中國的「三北」地區,也就是東北、西北和華北。陳榮輝/攝

面對不斷減少的人口,一些城市不應該再提出不切實際的規劃

世界上很多地區都已經或正在經歷「城市的收縮」。

根據《德國城市研究雜誌》對歐洲城市人口進行的研究,許多歐洲城市正面臨或者即將面臨城市人口的萎縮和老齡化問題。研究認為城市人口萎縮和老齡化將對經濟發展、社會分化、城市更新、政府決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規劃等產生深遠的影響,它應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城市的歷史並不總是被增長所主宰

然而,中國的城市規劃還停留在「每座城市的總規里都預測未來人口會增長,城市面積也跟著要擴張。」

以黑龍江伊春市為例,儘管該市人口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已開始減少,但《伊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提出,2005年市域人口要達到133萬,2020年將達140萬。事實上,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伊春的人口僅為115萬。

為什麼在城市總體規劃中要把人口增長作為目標呢?「十三五」規劃中,將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都與人口進行了掛鉤。換句話說,在當下的規劃體系下,只有人口增長才能有城區面積的增加,而只有城區面積增加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而所有的投資都是為了GDP。事實上,在這些地區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效果並不好,效率很低,還帶來了很高的財政風險。

伊春新城

2014年11月30日,國土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在一次演講中談及了城鎮化「人地失調」的問題:「建設用地存在外延擴張、粗放利用的情況。2000-2011年,中國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了76.4%,但同期城鎮人口增速是50.5%。」

面對城市的收縮,應該做些什麼?

如何順應收縮城市的特點進行重新規劃,將成為中國一個新的課題。

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美國城市選擇了兩種不同的「更新策略」。一種是「再增長」模式,它把吸引人口增長作為解決城市衰敗的關鍵,規劃大量項目,建設眾多會展中心、體育場館、博物館和商業辦公樓。

底特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採用了這種策略,來抑制城市的收縮。短期內,底特律的中心城區確實比之前熱鬧了許多,但居民的生活質量卻沒有太多提高,反而加重了政府財政支出。就在前幾年,這座城市最終徹底破產。

另一種策略是「精明收縮」。作為美國四大鋼鐵城市之一的俄亥俄州楊斯頓,2010 年的人口下降到了 1960 年的一半,市長同年宣布的規劃中決定將原有工業用的地塊改造為居民休閑娛樂的濱水帶,改造大量城市綠地,加大教育投入,規劃後的揚斯敦,住宅土地面積縮小了30%,整個城市面積也相應減少。

同樣遭到年輕人拋棄的匹茲堡經歷了從鋼鐵之城到新產業的轉型,城市東區如今是多所大學、博物館的聚集地。

應該警惕那些為了抵抗收縮而產生的各種資源浪費

其實,中國城市收縮的現象才剛剛開始,收縮城市人口一般都少於10%的人口流失。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龍瀛曾在演講中說:中國收縮城市有一個悖論,人口在變少,但GDP還在增長,同時它的土地在擴張。比如我現在站著的紅地毯,原來有5個人,後來人少了變成3個人,但是紅地毯卻變大了。

其實,城市收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願意承認還逆勢擴張,最終導致了巨大的資源錯配。

第4211期 出品 騰訊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系今日話題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話題 的精彩文章:

重磅考古發現,曹操遺骸確認?
再見霍金:身居果殼,胸懷宇宙的靈魂

TAG:今日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