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心了!「小毛病」稍不注意也會拖成癌

當心了!「小毛病」稍不注意也會拖成癌

很多癌症患者,最開始只是因為一些小病痛,自己不留心。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最後由小病小災變成了難以治癒的癌症,很多癌症的潛伏期高達10年。為此,新民健康走訪專家了解到,哪些癥狀其實是癌症的最初現象,在患上這些「小毛病」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及時治療,不要一拖再拖,以致小病拖成大病。

肺小結節就是肺癌前兆?

年近六旬的李阿姨在體檢時被發現右肺上葉有個實性結節,她非常擔心會發生癌變,猶豫著是否需要切除。對此,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簡紅表示,由於切除整個肺葉將對患者的肺功能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因此肺部小結節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但不能「一刀切」。專家表示,90%的肺部小結節都屬良性病變,除了腫瘤,肺內很多疾病,如炎症、感染、結核、黴菌、出血等都會形成結節。「專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接觸史、吸煙史、小結節影像學形態及生長速度,對小結節的惡性概率進行評估,多數需要長期定時隨訪觀察。」

隨著環境、生活方式等改變,肺癌已成為我國發病率、死亡率位居首的腫瘤「頭號殺手」。目前在中國70%~80%的肺癌病人一發現已是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雖說大部分結節是良性的,但並不意味著發現結節後可以置之不理。」簡主任強調,良性小結節在隨訪期間一旦出現增大、有實性增密、結節有增強或有腫瘤微血管CT影像征這「三增」時,建議手術,以免延誤早期肺癌的診治。

胃潰瘍距離胃癌有多遠?

胃潰瘍是我國人群中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與吸煙、生活及飲食不規律、工作及外界壓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徐萍教授表示,一般來說,潰瘍由良性演變為惡性的幾率很低,約小於1%的胃潰瘍有可能癌變。然而,對於經正規治療仍無法治癒的潰瘍,需警惕其是否已惡變,此外還有部分潰瘍起病即為惡性潰瘍。

胃良性潰瘍與胃癌雖屬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但在臨床表現上往往有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潰瘍型胃癌就更是如此。胃潰瘍多見於青壯年,主要表現為上腹痛或不適,呈慢性、周期性和節律性發作,以餐後為主,即餐後半小時開始,疼痛持續幾個小時,其後逐漸減輕或消失,直到下次進食後再次發生上次規律;胃癌則多見於40歲以上人群,早期胃癌一般無明顯不適,中晚期可出現腹痛(疼痛無規律性,與進食無關)、腹脹、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貧血、梗阻等癥狀。

徐萍教授提醒,日常生活中若出現以下七種情況應當特別重視:疼痛的性質和規律發生改變;食慾明顯下降;進行性消瘦;慢性貧血;腹部出現包塊;出現上消化道梗阻;服用抗潰瘍藥物治療無效。

便血是痔瘡還是腸癌?

大腸癌早期多出現的便血現象與常見肛腸疾病癥狀「雷同」,多被誤認為痔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教授解釋,痔瘡其實就是肛周靜脈曲張,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痔瘡,主要與上廁所的習慣相關。痔瘡導致的出血,是鮮紅色的,主要是草紙上帶有的,不與大便相混合,大便性狀沒有改變。大腸癌引起的便血有時鮮紅有時暗紅,一般間歇性出現,有時為黏液血便,伴有血塊。大腸癌也會產生便頻、腹瀉或便秘癥狀,有時便秘和腹瀉交替、里急後重、肛門墜脹、腹部隱痛等,可通過直腸指檢、肛門鏡和結腸鏡檢查方便直觀地加以鑒別。

周平紅建議,凡20歲以上有以下表現:近期出現持續腹部不適、隱痛、脹氣;大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大便形狀改變,出現凹槽,或大便變細;便血,尤其暗紅色或伴有血塊;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腹部腫塊等,應考慮大腸癌的可能性,建議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以明確或排除診斷。另外,個人有腺瘤、結腸癌,炎性腸病史,家族直系親屬有大腸癌或息肉的重要家族史,遺傳性綜合征等人群都需格外警惕大腸癌。而對於45歲以上人群,應每3-5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

糖尿病患者更易得胰腺癌?

有說法稱,胰腺癌的患者大多都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相較於其他人群是否更容易患上胰腺癌?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腫瘤科主任馬俐君博士表示,胰腺癌與糖尿病關係複雜,互相影響。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胰腺癌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導致糖代謝紊亂或糖尿病的發生。空腹血糖異常出現在約85%的胰腺癌病人確診前3年內,糖尿病出現在約40%的胰腺癌病人確診前3年內,這些都提示新發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特有的早期表現之一,兩者間的關係在大量臨床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中已得到證實。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發生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因此需共同預防。除嚴格控制血糖外,還需規律作息、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不吃烤焦、腌制食品,少吃高脂、高糖、油炸及多鹽食物,增加穀類、豆類、甘薯等粗糧的攝入,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定期體檢,行胰腺癌早期篩查。一旦出現腹痛、消化不良、腰酸背痛等癥狀及時就醫診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城網健康頻道 的精彩文章:

TAG:長城網健康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