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實解密長平之戰秦國取勝的具體原因,使得秦國從此無外患

真實解密長平之戰秦國取勝的具體原因,使得秦國從此無外患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結局並不是偶然的。除了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外,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作戰藝術運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真實解密長平之戰秦國取勝的具體原因,使得秦國從此無外患

秦軍之所以取勝,在於:首先是分化瓦解了關東六國的戰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離間計,誘使趙王犯下置將不當的嚴重錯誤;其三是擇人得當,起用富於謀略、驍勇善戰的白起為主將;其四是白起善察戰機,用兵如神,誘敵出擊,然後用正合奇勝的戰法分割包圍趙軍,痛加聚殲;其五是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秦國上下一體動員,及時增援,協調配合,斷敵之援。為白起實施正確的作戰指揮提供了必要的保證。趙國失敗的主因是在戰爭初期,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將大舉進攻摧毀趙國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在丟失了晉西南戰略要地後,倉促應戰。

真實解密長平之戰秦國取勝的具體原因,使得秦國從此無外患

在戰役前期,老將廉頗的戰役指揮上,不和秦軍鋒芒硬拼,但是趙國論國力,和軍事實力來看都弱於秦國,廉頗這樣做只是盡量拖延,打消耗戰,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軍有生力量,迫使長途跋涉至此的秦軍疲憊。但是被秦國離間,被奸臣進讒,還是和趙國本土綜合實力有很大關係。後期趙國決策層換上了趙括,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但是無論趙國在人數,士兵素質,綜合國力,武器裝備上都弱於秦國而且加上用人不善,造成趙國慘敗全軍覆沒的下場。

真實解密長平之戰秦國取勝的具體原因,使得秦國從此無外患

其實當時的情況消耗戰和速戰速決對趙國來說都不太適合,因為兩軍對陣主要還是拼綜合國力。趙國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兩國援趙,反而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之下,派使赴秦僥倖求和,戰和搖擺不定,實乃又一大敗筆。在趙軍被圍之初,趙括如若趁趙軍兵力雄厚,士氣尚在之際,組織全軍皆盡全力,拚死突圍,從理論上講,趙軍突圍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至少可以有部分部隊突出重圍,不至於被秦軍全殲。趙括在軍事指揮上,貽誤戰機,致使大軍全軍覆沒。

真實解密長平之戰秦國取勝的具體原因,使得秦國從此無外患

雙方大軍近百萬,這對後勤和糧草物資是極大的壓力。因此這場戰爭也是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對比戰前雙方的經濟實力,秦地處《禹貢》之雍州,土地屬上上等。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國迅速富強起來。之後幾世經營,兵強國富。長平之戰將發生時,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且水利發達,常以水道運送軍需。

真實解密長平之戰秦國取勝的具體原因,使得秦國從此無外患

趙國地處《禹貢》之冀州,農業資源不如秦、齊、魏等國。趙「地薄人眾」,地處北方,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歷來又農商並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機而食」、「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因此農業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雖然戰國中期經趙武靈王改革,一度國力大盛,然而比之秦國商鞅變法,趙國改革局限于軍事領域,政治經濟改革則相對薄弱,之後又發生了沙丘宮變,趙國內亂,實力再度下滑,而趙惠文王繼位後一直沒有時機推行趙國的二次變法,於是趙國在戰國後期「農業發展相對滯後,不再適應連年大規模爭雄戰爭的需要」,戰爭儲備並不充足,無力支持大規模的長期戰爭。

真實解密長平之戰秦國取勝的具體原因,使得秦國從此無外患

再比較兩國軍事實力,秦軍有「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地近西北,民風兇悍尚武,秦馬優良,秦車迅猛,稱得上是超級軍事大國。且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在戰場上的秦軍士兵所向披靡。趙國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以弩弓騎兵見長,趙組建騎兵部隊較早,故趙騎兵訓練有素,軍事素養較高,經驗豐富。如此看來,趙國軍事實力略弱於秦,至多與秦持平。綜上所述,趙國之綜合國力要劣於秦國。

真實解密長平之戰秦國取勝的具體原因,使得秦國從此無外患

今天小編就寫到這裡,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我會繼續發表的,你們的關注是我的動力,對文章有什麼意見或者想法,歡迎評論,謝謝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