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生動,看近代上海滄桑巨變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生動,看近代上海滄桑巨變

3月26日全新開放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選址在南京西路的舊上海跑馬總會建築,基本陳列由《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組成,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全面梳理了上海從遠古到1949年解放6000年的歷史脈絡,展現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事件。陳列展示文物約1100餘件/套,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歷史變遷。其中,近代上海無疑是最重要的亮點,包括「上海開埠,國中之國」、「中西交匯,城市轉型」、「辛亥革命,上海光復」、「中共創建,開天闢地」、「經濟中心,遠東都會」、「同心戮力,抗戰風雲」和「爭取民主,都市新生」等專題。

金融中心之留痕

進口處「序廳」,一對大型青銅獅子格外引人注目。1923年6月,外灘上海滙豐銀行大樓(今浦發銀行總部)建成時,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築」,該行向英國訂購了兩尊青銅獅子雕塑。它們以非洲雄獅為原型,尺寸與原物相仿,一隻張嘴吼叫身體側卧的叫斯蒂芬(Stephen),另一隻閉著嘴巴身體端正的叫施迪(stitt),名字取自當時滙豐銀行香港總經理和上海分行經理。兩獅面對大門相向而卧,與舊時中國建築物前的石獅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其形象更為逼真。香港滙豐銀行門口的那對銅獅,也是以此作為原版翻模所制。直到1966年,這對珍貴文物避開一劫,被請進了博物館倉庫,半個世紀後重見天日,風采依舊。它們見證了近代上海遠東金融中心的繁榮,也見證了上海現代歷史發展的滄桑。

外灘滙豐銀行大廈解放後曾經成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展覽還展出了原滙豐銀行的寫字檯、轉椅、壁爐和爐具,保存完好,系由原來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捐贈。有一處舊時銀行保險箱的再現場景頗有創意,一組幾十隻保險箱排列有序,其中有一些保險箱門還配有鑰匙,打開以后里面有各種珍貴錢鈔展示。如「咸豐上海銀餅」,正面刻有「咸豐六年上海縣號商王永盛足紋銀餅」,字跡清晰,邊齒規範。1856年,上海道台為抵制西班牙銀元,委託商號王永盛(另有經正記、郁森盛等)鑄造銀餅,因故只鑄造三千枚便停鑄,故存世少見。

比起流通量很少的「咸豐上海銀餅」,晚十一年後創製的「工部局銀元」「上海壹兩」其實沒有流通過,彌足珍貴。當時,為取代中國內地流通的各式貨幣,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委託香港造幣廠刻模試製了一套樣幣,正面採用盤龍圖案(有的四周帶放射線),刻有「上海壹兩」字樣,重37克,鑄工精美,背面有英文「One Tael Shanghai」、「Hong Kong」字樣,另有「1867」紀年文字、代表成色的「982」和英國衡制格令數「G566」,配以英國國徽及皇冠圖案。由於該幣圖案設計甚為洋氣,時人稱之為「番鬼龍洋」,最後遭到清政府反對而未被採用,存世僅為試鑄樣幣,極為罕見。關於「上海壹兩」銀幣,有外國研究者認為,「上海壹兩」應該解讀為「壹上海兩」,「上海」一詞是指秤量單位,不是地名,本意是「漕平壹兩」(不同於庫平銀),並非只是在上海流通。

近代以來,上海的保險業幾乎全由外商企業所控制,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後才有所改觀。展覽展出的英商永年人壽公司、揚子保險公司、太古洋行、禮和洋行等的保單,均為清一色的英文保單,充分顯示了當時保險市場全由外商所控制的狀態。或許當時投保者主要為在滬外商,國人的投保意識還不夠。

現代文明之印記

上海之所以成為近現代多功能經濟中心,除了天時地利之外,固然與當時發達的金融業支撐不無關係,此外,似乎還與先進的教育文化體系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有關,也就是重教育、講規矩、守誠信。

比如,展覽展示了兩份雜誌的創刊號——《青年雜誌》與《科學》。1915年9月上海群益書社印行、陳獨秀創辦的《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移址北京),是新文化運動中首倡民主與科學,向民眾進行思想啟蒙的重要出版物;1915年1月由(中國)科學社在滬創刊的《科學》雜誌,以傳播世界最先進科學知識為宗旨。這兩份均創辦於上海的雜誌,是當時國內宣傳先進的人文和自然科學最重要的刊物,領風氣之先。徐匯公學作為天主教在上海開辦的最早的教會學校,它的教育體制、學科設置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展覽的一套教育儀器如蒸汽機模型、三球儀、光學透鏡儀、稜鏡等,顯示了當時其科學教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記者還注意到,展品中有一份1935年12月訂立的申新五廠服務約則-廠間普通罰則,它隸屬的申新紡織公司是近代棉紡織工業中規模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由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辦。罰則非常具體,最重的是開除,違規的原由是「辱罵司事」;其次是「不聽指揮」,重則開除,輕則酌罰;「相罵」居然也要各罰一天工錢。可見,該廠規矩之事無巨細,講究文明。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創建於1983年,原名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1991年改為現館名。其中,很多展品都是社會各界人士和組織機構捐贈的,包括一些金融機構。如有一幅大型油畫《上海市民歡慶解放》,系畫家徐步成於1998年創作,由上海城市合作銀行(上海銀行前身)捐贈。在「尾廳」有一處大熒屏,顯示出文物捐贈者名錄,名單很長一大串。

記者注意到一位好友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記得大概是1994年,這位台商偶然在上海的一家拍賣行拍得一副對聯:「誰知大隱者,乃是不羈人」,作者為國民黨抗日將領、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十分少見,雖然藝術價值不是很高,但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當時,為慎重起見,記者還找到了戴戟的後人證實無疑。後來,記者動員他將此對聯捐贈給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記得當時館方負責人還頒發了捐贈證書。二十多年過去了,這位老兄早已淡焉若忘了,沒想到館方還是念念不忘。

圖片均來自網路

敬請

請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金融報 的精彩文章:

從跌50%到漲100%,過去半個月比特幣發生了什麼?
問題平台逾四千家,涉及金額超千億元,做不好消保,互金業甭談合規

TAG:上海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