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宮博物院藏 農家樂式審美 清乾隆時期香爐

故宮博物院藏 農家樂式審美 清乾隆時期香爐

15

【簠式爐】

清中期,通高18cm,口徑14.1×11.3cm。

此爐敞口,斜直腹,四壁呈梯形,壁面鑄海水異獸紋,兩側有對稱的獸頭鋪首,平底,矮圈足,下接四個雲形足。器蓋四面作倒梯形,相對的兩面分別飾鏤空的雲龍紋和雲鳳紋,蓋鈕呈方形漏斗狀,頂中空,邊緣飾雷紋一周。器外表呈棕色,蓋和器內壁滿布煙熏痕。

此器胎體厚重,形制規整,紋飾刻畫精細,系仿照周代青銅禮器簠製作而成,並被作為薰爐使用,是清乾隆朝仿古銅器中較為精美的一件。

【白釉爐】

清乾隆,高10.8cm,口徑11.8cm,足徑8.5cm。

爐呈筒式,腹部有凸起橫棱一道,下承三足,平底,底心無釉澀胎,胎體細膩。器里施釉不到底,外壁施白釉,赭彩書 「先魯祖考瑤玉府君、妣趙氏安人,先高祖考文甫府君、妣陳氏安人,先祖考正齋府君、妣陳氏空人、林氏安人,乾隆四十七年置。」乾隆四十七年即1782年。據銘文可知,此爐為家族祭祀用供器。

【銅橋耳乳足爐】

清乾隆,高8.3cm,口徑14.1cm。清宮舊藏。

銅爐圓形,似鼎。口唇圓潤,略外侈,收頸,鼓腹,三乳足。器外底有減地陽文3行6字楷書:「大清乾隆年制」。

此爐造型敦厚,銅質細膩。底部款識極精緻。世上流傳並有國朝年號款的乾隆器物其款識分為兩種:一是雙龍環繞的篆書款「乾隆年制」,二是楷書款「大清乾隆年制」,而清宮舊藏宣銅器中所見款識只有後一種。

【爐鈞釉直口瓶】

清乾隆,高18cm,口徑3.7cm,足徑6.6cm。

瓶小口微外撇,細長頸,頸、肩部凸起弦紋一道,圓腹,腹以下漸收,圈足微外撇。器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爐鈞釉,足邊無釉。

此瓶釉色為藍、綠相互交織,釉面紋樣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傳世爐鈞釉瓶、尊上青、藍色釉居多,帶紅點者較少見。此瓶即屬青、藍色者。

【青花梅雀紋爐】

清乾隆,高9.2cm,口徑16.4cm,足徑13.5cm。

爐為筒形,下承三足。爐里及底澀胎無釉,胎體細膩。外壁一面繪梅雀紋,另一面繪秀石牡丹,紋飾間分別青花書「先祖俊若府君、先曾祖茂遠府君、先考明五府君,奉化孫安魁、秀、元 、賢率玄孫存忠、恕、仁、義敬立。」「乾隆叄拾捌年歲次癸已置」。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

此爐銘文帶有確切的紀年,是研究乾隆時期民窯青花器的寶貴資料。

【銅蚰龍耳圈足爐】

清乾隆,高9.2cm,口徑13.7cm。清宮舊藏。

銅爐圓形,似簋。平口外侈,收頸,鼓腹下垂,圈足外撇。雙環耳起自頸部,收於腹鼓處。器外底有減地陽文3行6字楷書:「大清乾隆年制」。

爐造型規整,線條順暢,小巧中透出大氣,古意盎然。此爐經反覆冶煉,質地細膩,由於從未過用,皮殼至今絲毫未損。

【爐鈞釉琮式瓶】

清乾隆,高37.3cm,口徑8.6cm,足徑12.1cm。

瓶仿玉琮造型,小口,短頸,折肩,方腹,高圈足外撇。器腹折角處凸飾八卦紋。通體施爐鈞釉,釉面藍紫相間,色彩斑駁,外底署陰刻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乾隆朝的爐鈞釉以藍、綠、月白色釉面為主,釉面流淌小,以藍色釉點多見,造型更加豐富。此器仿周代玉琮形狀,古樸敦厚,釉色清新素雅,天藍與淡紫色相互浸潤襯托,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乾隆款爐鈞釉雙耳三足爐】

清乾隆,通高12cm,口徑15cm,足距7.5cm。

爐直口,口兩側對稱置環形耳,短頸,扁圓腹,底下承以三個錐形足。外底刻劃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內外施爐鈞釉。

在釉面密布藍、綠相間的麻點紋,此種爐鈞釉被稱為素爐鈞。它是在素坯上吹以翡翠色底釉(以氧化銅著色的粉彩顏料),再在面上吹以廣翠色釉(以氧化鈷著色的粉彩顏料),兩種色釉經過窯火燒煉,相互交融,在釉表形成深淺、長短不一的垂流條紋,有的彎曲,有的垂直。由於釉中含有粉劑,故釉層厚而不透明。器內釉面明顯呈現似山嵐雲氣與斑點交混在一起的片狀紋,層層排列整齊,是為爐鈞釉瓷器的一大特徵。

【雲龍紋博山爐】

清乾隆,通高21.8cm,盤口徑10.9cm。

此器通體為暗黃色,由蓋、爐、盤三部分組成。爐蓋為鏤空的山巒形,其上有圖案化的流雲紋。爐身豆形,腹中部飾三道弦紋,外撇圈足上鑄乾隆時期流行的雲龍紋。柄部和圈足系套接而成。柄底有陽文「乾隆年制」篆書款。盤為平折沿,淺折腹,底內凹,中心有一圓孔,與爐身的細柄套接。

該爐仿漢代博山爐製作,做工精細,形制規整,與漢代博山爐有異曲同工之妙。此爐內壁滿布煙熏痕,說明它在當時被實際使用過。

【古銅彩雙耳爐】

清乾隆,高4.9cm,口徑8.9cm,足徑7.3cm。

爐平沿,短頸,扁圓腹,頸、腹間有對稱雙耳,圈足。通體以茶葉末釉作地,器內光素,器外以金彩為飾,口部平沿及近足處繪卷草紋,口沿下繪回紋,肩部繪如意雲頭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夔龍紋,底心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印章款。

此爐造型、釉色、紋飾皆仿銅器,工藝精巧,紋飾描金,充分顯示出乾隆官窯高超的制瓷工藝。

【仿古銅金釉三足爐】

清乾隆,通高33.1cm,口徑14.9cm。

爐仿銅質香爐的式樣,嵌入式爐蓋,直口,束頸,衝天繩耳,扁圓腹,下承三柱狀足。口沿處印陽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橫排篆書款。通體施金彩,飾模印和鏤空花紋。蓋面均分為6瓣,每瓣圓形開光內鏤雕雙螭紋,開光上方模印變形龍紋一周,蓋鈕為鏤空蓮花荷葉紋。爐頸部與爐身三個桃形開光內凸印蟠螭紋,腿部凸印變形蟬紋。

陶瓷器上裝飾金彩始於唐代,宋代定窯與建窯亦有燒制,元明時期金彩的使用增多,工藝上多為金箔貼金。清代普遍採用描金,將金粉溶入膠水中,摻入適量鉛粉,在瓷器上描繪後經低溫烘烤,最後用瑪瑙棒或石英砂摩擦使其發光。此爐工藝裝飾細膩精巧,通體遍塗金彩,充分顯示出清乾隆時期高超的陶瓷仿古工藝。

【朱漆描金龍鳳紋手爐】

清乾隆,通梁高13.7cm,口徑15—9.6cm。

爐雙圓相連形,上有提梁,內設銅盆,與銅絲編蓋吻合。爐腹部兩面對稱開光,內為朱漆地,描金龍鳳紋各一對。龍頭及身部之金色深黃,背鰭及捲雲紋金色較淺。鳳頭、身及翅尖金色較淺,而其輪廓及眼睛用深金色勾出,並以黑漆點睛。該手爐以世代相襲的龍鳳為紋飾,又以紅色漆為底襯,吉祥喜慶,具有濃重的宮廷色彩和皇家氣息。

描金,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紋的做法,分一色描金、識文描金和彩金象描金等多種技法。我國描金漆工藝之運用始於戰國時代,清代是描金漆器發展的輝煌時期,技法多樣,工藝精絕。此件手爐金色濃淡成暈,如畫家運色,為清代描金漆器的代表作品。

【金鑲寶石朝冠耳爐】

金鑲寶石朝冠耳爐,清,高21cm,寬16.2cm。

【掐絲琺琅葫蘆紋盨式爐】

清乾隆,通高10.4cm,口徑9.7cm,底徑7.7cm。清宮舊藏。

爐為盨式,扁圓腹,兩側有獸耳,蓋上有銅鍍金四螭鈕,圈足下承銅鍍金四獸面足。通體施天藍色琺琅為地,蓋面飾獸面紋,邊緣飾葫蘆紋及三角形等幾何紋,爐身飾葫蘆紋及變形幾何紋。底部以藍色琺琅為地,飾四朵纏枝花紋,中心鍍金雙方框內鏨刻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

此爐為仿古青銅器造型,製作工藝複雜,掐絲工整,鍍金光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畫琺琅三陽開泰紋手爐】

清乾隆,通高18cm,爐身徑19—16cm,底徑16—13 cm 。

手爐為橢圓形菱花式,銅鍍金開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飾菱形開光,兩兩相對。前、後兩面開光內繪三陽開泰圖,畫面上天空紅日高照,山巒起伏,湖水瀲灧,又有古松、蒲草,地面上3隻山羊仰首向日,一派祥和溫馨的氣氛。兩側面開光內繪月季綬帶圖。開光外飾寶藍地纏枝花卉紋。蓋面滿布鏤空「卍」字錦紋。

此手爐色彩豐富,描繪工緻,將吉祥寓意的紋飾融進山水畫中,體現了宮廷藝術的特點,是廣琺琅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掐絲琺琅摩竭紋立耳三足爐】

清乾隆,通高20.5cm,口徑18.3cm,底徑17.7cm。

爐為圓形,鼓腹,雙立耳,三獸蹄形足,紫檀木蓋,蓋鈕缺失。通體在天藍色地上掐絲填琺琅為紋,口沿下環飾幾何形紋,口沿與雙耳內側分別陰刻細密的卷草紋和對峙的夔龍紋。腹部飾三條首尾相隨蜿蜒曲折的摩羯,口銜盛開的折枝花,各色雲朵分布其間。腹下部飾一周翻滾的海水,外底飾對稱的四朵纏枝蓮花,中心圓形開光,內藍地,嵌銅鍍金「乾隆年制」雙豎行楷書款。

【乾隆款掐絲琺琅仿古螭紋四足爐】

清乾隆,高28.5cm,口徑20x15.5cm,底徑12.5cm。清宮舊藏。

此器系仿照商代晚期禮器銅鼎製作而成,雙立耳,敞口,平折沿,斜腹,平底,四足外撇,腹部及四角有銅鍍金棱脊。腹部飾蟠螭紋,足跟部飾簡化的饕餮紋。外底中心嵌長方形鍍金銅片,上鐫陽文「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銅片周圍飾折枝花卉。

此器胎體厚重,造型古樸,但釉面砂眼較多,色澤較為黯淡。

【畫琺琅五供香爐、燭台、花觚】

畫琺琅五供香爐、燭台、花觚,清乾隆。

【白地套藍玻璃纏枝花卉紋朝冠耳爐】

通高18.2cm,口徑15cm。清宮舊藏。

爐身圓形,盤口,短頸,鼓腹,朝冠耳,獸蹄形足,內附銅膽。爐體為有模吹制,足與耳為模鑄,有鉚榫再經粘接而成。爐體以白色玻璃製成,套半透明藍色玻璃碾琢出花紋。口沿琢飾回紋,頸飾蔓草紋,腹部環飾纏枝花卉紋一周,其中盛開的三朵大花分別與三足的位置相對應,足陰刻捲雲紋。口沿一側陰刻楷書「乾隆年制」橫行四字款。

清代宮中重視禮佛之事,且很頻繁,大小佛堂遍布紫禁城,故需用大量供器。這些供器無論是何種材質,均工藝考究,製作精良。此爐為五供之一,其造型規範,雕刻精細,花紋流暢,白地藍花分外素雅清新。

【白套藍玻璃纏枝花卉紋朝冠耳爐】

通高18.2cm,口徑11.5cm,足距9.4cm。

爐身圓形,盤口,短頸,鼓腹,朝冠耳,三獸蹄形足,內附銅膽。爐體以白色玻璃製成,套半透明藍色玻璃花紋。口沿刻回紋,一側陰刻橫行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頸部飾蔓草紋,腹部環飾纏枝花卉紋一周,其中有盛開狀的大花3朵,分別與3足的位置相對應,足上陰刻捲雲紋。爐體以模具吹制,足與耳為模鑄,粘接於爐體。

清代宮中禮佛之事備受重視,因此需用大量工藝考究、製作精良的供器,此爐即為宮中的供器。其造型周正,雕刻精細,花紋流暢,白地藍花,清新雅緻。

【仿定窯白釉凸蟠螭紋獸耳活環四足方蓋爐】

清乾隆,高11.7cm,口橫13cm,口縱5.6cm 足橫7.5cm,口縱3.7cm。故宮博物院藏。

爐呈長方形,兩側對稱置鋪首耳,下承四個柱狀足。平蓋,蓋頂置蟠龍鈕。器身凸飾弦紋一道,腹部凸雕夔龍紋及雲頭紋。

仿製宋代五大名窯器早在明代已蔚然成風,至乾隆時期仿古風尚更盛,清宮檔案中有乾隆帝命景德鎮御窯廠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的記載。從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品看,乾隆時期仿定窯白瓷,主要仿其釉色,而造型和紋飾均保留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此種式樣的香爐盛行於乾隆時期,除白瓷製品外,尚見有玉、琺琅、玻璃質等,多與瓶、盒等成套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羊小記 的精彩文章:

TAG:牧羊小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