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情有愛還有林美均

有情有愛還有林美均

林美均身上有很多標籤。1992年,她的家族創建了上海國際貴都大酒店,她代表新加坡方出任董事總經理。

當年的上海遠沒有今天斑斕,在一片灰濛濛的塵埃中,忽然間矗立起了一幢顏色溫馨悅目風格獨特大氣的建築時,立刻引起了整個城市的注目,更讓習慣於滿目硬冷建築的上海人瞬間感受到了輕鬆和愉悅……

二十六年後,一本名為《林美均漢韻書法系列》的書法作品集在中國發行,由林美均首創的「漢韻書法」更是被盛讚。

所謂漢韻書法,就是用中國的書法藝術融入於英文的書寫中,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理念來表現西方的文字。

林美均回憶,2007年在上海,她與書聖王曦之的68代孫,香港著名書法大家王盾先生閑聊書法藝術時,王盾提議她練習書法時多寫英文的草書。於是,林美均便開始了用中國書法書寫英文版的中國古典文獻的歷程,她說這是能最快向世界傳遞普及中國書法文化的路徑和方式,不曾想這一寫便欲罷不能,《漢韻:林美均藝術作品集》和《漢韻:大學中庸》紛紛問世。

林美均說,1987年來華投資至今,見證了中國幾十年來從開放變革到創新意識覺醒的全過程……而這一切都與文化巨大的內在力量是分不開的。於是,她試圖將自己的感知、感觸以「雙語」的形式來表達。她要告訴海外的華人,因為漢字,才誕生了或奔放或內斂的書法藝術,中國的千年文明也才得以薪火相傳。所以文化認同不僅僅是說,還應該書寫。

王盾先生為此讚譽道:漢韻之名意味著傳承,而以中國筆墨書寫西洋文字,實為創新。

早春三月,林美均在上海的家中請我喝茶,我忽然發現她對日本的茶道、中國台灣的茶藝、韓國的茶禮都有很深的研究,從選壺到沖泡再到飲茶,她都有自己非常獨到的見解。她說用好壺泡好茶,用好的心態配上好的音樂,慢慢吸吮,將其中精粹好好品味,這就是茶樂。

  秉承這樣的理念,早在1985年,林美均便在新加坡開了第一家堅持倡導茶樂文化的茶館,名曰「綠竹邨」。茶館獨特的意境和文化理念吸引來了許多中國的藝術大師,比如黃胄、啟功、唐雲和謝稚柳等都是「綠竹邨」的座上賓,他們不僅喝茶談藝

還揮毫留下墨寶……

更有趣的是,這些藝術家的墨寶竟成就了林美均的畫家之夢。除了書法,林美均的畫同樣大書特書中國傳統文化。她學的是油畫,但在她的油畫作品中,人們看到的是松、鶴、玫等中國畫的傳統題材。在書法藝術上,她用中國筆觸來表現西方文字。而於繪畫,她則用西方手法和技能來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人們尤其嘆服的,是林美均對色彩的感覺和把握。無論什麼題材,她的濃墨重彩總是賦於了她的畫作以青春和力量。在第五屆上海藝博會上,她的一幅長2米、寬2米的花卉作品,因其色彩絢麗、豐富和飽滿,成為了那屆藝博會上最奪人眼球的藝術作品之一。

林美均興趣極為廣泛,除了書法和繪畫,她還是一位紫砂茶壺的愛好者。她祖籍潮州,自幼愛喝茶並酷愛茶壺,家裡收有不少名壺。這幾年,林美均不僅收藏壺還開始自己動手做壺。1990年,她參研並親自製作起了朱泥小壺,被業界譽為「均壺」十八式。林美均說,這些小壺個個源自於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和傳承,以及深切感悟出的文化精髓和意蘊。

茶樂壺、壺上壺、飛碟壺、鐵頭提梁壺等名壺都是她的代表作。看了她的這些作品,我國著名的紫砂藝術大師呂堯臣稱:「林美均的茶壺作品瀟洒秀逸,韻之內涵,無師自通,實為難得……」

1994年海峽兩岸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時,林美均特意製作了著名的「汪辜會談紀念壺」。

這是一隻特別的紫砂壺,壺的正面是著名畫家唐雲的山水畫「一帆風順」,另一面則是汪道涵的親筆題詞 「茶樂」,壺底是沈覺初老人的手筆刻字「海峽兩岸會談」。當汪道涵將這隻象徵著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心愿的作品送給辜振甫時,林美均第一次感覺到她的作品是那樣的厚重而沉甸。

其實,林美均內心的這份厚重和沉甸,早就融入進了那棟佇立於上海街頭近三十年的建築中了。貴都見證了這個時代的風雲際會和驚濤駭浪,還有一個詩情畫意的林美均……(劉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文化 的精彩文章:

從CCTV5到CCTV6!NBA退役巨星科比榮膺奧斯卡獎
從百年愚園路被搬上熒屏說起:一條條老馬路像一本本歷史書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