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放生亂象的背後,隱藏著竟是人類的偽善和愚善

放生亂象的背後,隱藏著竟是人類的偽善和愚善

善待世間一切生命,是中國傳統的儒釋道都推崇的價值觀。

儒家說「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曰「天道好生而惡殺」,佛家更主張眾生平等。挽救面臨殺戮的生命——哪怕是一條狗、一條魚,也是一大功德。因此「放生」成為中國人傳統一種優良習俗,體現了中華文明所包含保護自然、愛護生命的精神。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傳統文化的回歸,「放生」這一習俗又在一些人群中熱了起來。

但是,有些放生行為不是保護自然、愛護生命,而是傷害大自然,傷害其他的生命。

媒體報道:9月9日,一名男子在湖南湘潭某公園放生劇毒的眼鏡蛇,以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被行政拘留5天;9月23日,網路上又爆出兩名英國華人將361隻美洲龍蝦和350隻螃蟹放生至英吉利海峽,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

只要稍加留意,此類胡亂放生、野蠻放生的新聞常常能見到。這類放生行為危害很大,實則是「害生」。主要危害有:一是危害公共安全,如放生毒蛇、鱷魚這類動物;二是破壞生態平衡,放生的外來生物在缺少天敵的環境中,會瘋狂繁殖,吞噬本地生物,造成生態災害;三是不顧生物習性,將一些小動物投入到它不適應的環境中,加速其死亡。

這種胡亂放生的行為為何屢禁不鮮,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和社會背景?我認為在當下略顯浮躁的社會轉型期,有著適宜「愚善」和「偽善」生長的土壤。而且,很多時候,愚和偽是相互依存,融合在一起的。

先說「愚善」。我們小時候聽過的寓言故事「農夫和蛇」、「東郭先生和狼」是很典型的例子。農夫和東郭先生懷著愛護生命的樸素情感,而不顧毒蛇和狼容易傷害人類的習性,最終被反噬。

今天那些放生毒蛇、鱷魚的善男信女,我相信他們不會把凍僵的毒蛇放到懷中溫暖而使其蘇醒。但許多人沒有一點科學素養,罔顧放生對象的生物習性,和農夫的愚蠢沒什麼不同。

再說「偽善」。劉備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生活中,舉手之勞行善,是值得鼓勵的。「放生」也應該屬於日常行善。可對有些人來說,花錢買小動物放生,簡直就是在購買「贖罪券」。平時在生意場上,坑蒙拐騙,連起碼的誠信都做不到,為了掙錢能置公德甚至法律於不顧。可當夜深人靜捫心自問時,又害怕報應。於是相信「放生」積德的說法,反正有錢,拿出一部分,買了野生動物放生,似乎罪孽就消除了。這樣的心態,和《金瓶梅》中西門慶宣稱的那樣其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咱聞那西天佛祖,也不過要黃金鋪地;陰司十殿,也要些楮鏹營求。咱只消盡這家私廣為善事,就使強姦了嫦娥,和姦了織女,拐了許飛瓊,盜了西王母的女兒,也不減我潑天富貴!

當然,這種西門大官人式的「偽善」,對放生的行善者來說,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尤其在今天都市裡,許多普通人的行善更多是一種從眾,一種自我感動、自我賦能的心理需要。

我們必須承認,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遠遠高於古人,但是我們的生活節奏更快,壓力也更大,心靈的焦灼感、空虛感和無力感尤甚。我們確實需要精神上的某種寄託和歸依。在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商業社會快速轉型中,給各種宗教或准宗教信仰傳播提供了沃土。傳統的佛教植根於中華文化中兩千年,在經過幾十年的相對沉寂後,有著復興的跡象,獲得了越來越多生活在城市裡的年輕信眾,亦在情理之中。

大乘佛教有六大「度(渡)」的法門。何為六度,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些修鍊法門中,能夠做到禪定,做到真正的大智慧「般若」是非常難的。而布施錢財,遵守一些戒律特別是不殺生、不偷盜的戒律,相對容易。因此,對多數人來說,給寺廟布施錢財或向窮人施捨財物,不殺生甚至從別人手中買來引頸就戮的動物來放生,就是一種常見的、容易推廣的修鍊方式。

佛教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文化,不一定是正式皈依佛門的人,普通人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接受了佛教的這種布施、不殺生是大功德的理念——世界的主流宗教多有類似的教義。賑濟災區和窮人,保護野生動物既植根於傳統文化價值觀,又和現代文明理念相符合,值得肯定與大力提倡。可一旦走偏,不考慮時代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往往是善行結惡果。

以「放生」為例,在中國古代社會,交通不方便,多數人散居在村落里,物種人為地跨地域遷徙很少——多是如候鳥南飛那樣的自然遷徙。行善的人買來一些將被殺掉的動物如魚、兔甚至是蛇,這些動物幾乎都是當地所產,放生的地方是人煙稀少的野外,是這些動物適宜生存的的地區,很難造成對公共安全的危害和破壞生態平衡。而現在一些人只為了求得「行善」給自己心靈帶來的愉悅感,又圖方便,於是不計較生物鏈的平衡和動物的習性,管他是什麼動物,買來就是,找個地方放了。而一些商家瞅准這樣的「放生」人群,弄出了一個「放生」產業,把野外或家養的動物捕捉,賣給放生者大賺其錢,對動物造成嚴重傷害,不少動物在捉、賣、買、放的過程中死去。你說這種行善不是愚且偽么?

「放生行善」的理念沒什麼不對,但需要警惕是:只要認為自己是在「行善」,目標正確,似乎就不必講究行善的效果究竟如何了,哪怕是與行善的初衷相背離,甚至在作惡,只要自己為自己感動,就可不管不顧。這其實比有心作惡還可怕,危害更大。

何以如此說?因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作惡的,除了少數窮凶極惡者外,人多多少少有些害怕,有些忌憚,作惡是偷偷摸摸的。一旦認為自己作為是「行善」,是做好事——可實際效果是作惡,這人就會理直氣壯,不在乎別人的反對。就如一些愛狗人士,痛恨那些吃狗肉的饕餮之徒,這沒錯。可為了挽救狗的生命,聚眾在高速公路上堵截運狗的貨車,或者圍堵狗肉店逼迫店家交出購買而來的肉狗,這就是危害交通安全,侵犯別人的財產權了。可不少愛狗人士抱團,自認為佔據道義的高地,法律在他們眼中反而算不了什麼。

社會發展到今天,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各行各業越來越專業化,放生行善,完全可以有更科學、文明的表現方式。比如資助一些專業的動物保護組織,或者作為志願者去參與專業的野生動物保護行動。從自己做起,一點點影響身邊人,保護動物的棲息地,對傷害野生動物的行為譬如開著越野車追逐藏羚羊積極舉報。對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最大的保護,是不干擾它們的正常生息,自然界有天然的平衡法則。

行善之心值得珍惜,但每個有善心的人,對自己的善行多一份自省,或許就能避免胡亂放生實則害生的荒唐劇上演了

1、鬼門十三針網路直播課

2、女丹面授

3、尹樂塵傳授煉女丹功法,令你紅顏不衰氣質非凡。

4、丹道,修鍊者心中隱隱的痛(玄虛門男丹課程)

上年在哈佛讀書,偶得幾則材料,竊以為有助於全真教歷史之研究,願饗同人。

馬鈺歸山操記

陳垣先生《道家金石略》錄有丘處機所書馬鈺歸山操一碑及吳似之跋。跋文作於1188年。我於方誌中發現馬鈺為此事所寫的文字。清人周悅讓撰《登州府志》和民國於清泮篡《牟平縣誌》都記錄了這段文字。文字稍有差異。《牟平縣誌》題名為"琴操歸山操",碑在縣城南范園。其文云:"鈺與雲水僧竺律師、殿試范壽卿相會於郡城之北三教堂,因焚香宴坐,命酈州道士王大師鼓琴。久之,亦一時之盛會。日昃則有鄉人云集,由此作琴操。蓋鈺有歸真之意也。時大定二十年九月十一日。昆嵛山丹陽馬鈺記。"《登州府志》記作"大定二十三年",並記錄了歸山操全文,未言為丘處機所書,且可校正《道家金石略》錄文。

這一文字是由馬鈺摯友范懌命人刻石,並為其作跋。其文云:"吾鄉劉宜之,郡城之北,有庵一所,寬閑清靚,以館四方雲水之士,命僧燭律師主之。予因暇日與丹陽馬真人嘗游息其中,名之曰三教堂。一日焚香晏坐,有酈州道士王公抱琴而來,作金石弄。其聲清越,遠山與之俱應。真人作歸山操以示眾人,皆升仙妙語,無一點塵氣,人敬愛之。噫!真人已羽化矣,斯文不可復得,命工刻之於石,用傳不朽耳。大定甲辰中元日,州學正范懌跋,男景仁書。"

范懌舍宅為觀

范懌是馬丹陽摯友,由上文可知其過從之密。方誌中保存有高曄所作玄都觀碑,記載范懌將私宅范園捐給馬丹陽為庵。范懌字壽卿,一字明叔,寧海州學正。范宅本是馬丹陽遇王重陽之地,見於《甘水仙源錄》。范懌舍宅之事在馬丹陽東歸之後。碑記云:"歲在壬寅,真人復歸仙里,是以明叔施此昔游之圃,永為清化之庵。"壬寅為1183年,即馬丹陽逝世之年。范氏故園似乎自捨出後即歸道門所有。碑記又云:"泰和六祀,長春真人鶴駕東來,宅斯仙境,敬丹陽之故居,冀宏模之大辟。令門人邱志堅貿其觀額,目曰玄都。"是知范氏故園對於山東早期全真道之興盛功不可沒。它不僅是馬丹陽、王重陽道教活動的舊址,並且是丘處機發展全真教的見證。玄都觀的興建曾經在貞佑年間受到蒙古南下、金廷南遷的影響,未能成志。"數載之功,一時俱廢。"但是,丘處機的應詔雪山又給了它新的契機。范氏故園終於被改造成為規模宏大的道觀。1249年,李志常請旨再次命名為玄都觀。碑記記錄了丘處機時代參與其事的道士姓名,為我們進一步考察當時的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史料。此碑署紀年為"戊午"。《寧海州志》稱延五年(1318)。《牟平縣誌》卷九斷為蒙古憲宗8年(1259),並且認為州志有誤。

唐四仙姑和丘處機

方誌中保存有"寓真資化順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有關丘處機早年修道經歷的罕見史料。碑記作者為"從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鞠孝恭。《道家金石略》中有一則他寫的"欒氏修神清宮殘碑",為柳風堂遺拓,年代署"丙寅",似為泰定三年(1326)。唐四仙姑碑作於泰定五年,正文如下:"仙姑寧海牟平人。唐氏第四女。其家好善,尤崇玄化。姑自幼不茹葷血。及長,性孤潔,樂淡泊,常有出塵之想。父母欲嫁,誓而弗許。一旦,道妝拜辭二親,徑詣昆嵛山危岩之下,結庵而獨居焉。其山險峭幽邃,樹木蓊蔚,猛獸縱橫,人跡罕到。姑處之恬然,殊無動慮。久而人見其心志緊確,修鍊精專,深造元元之妙,大加敬奉,遂以仙姑稱之。初,長春真人年方弱冠,甫入道門。聞姑之名,特來師問修行之要。姑曰:汝勿吾問,異人從西不久而至,乃汝師也。且道其狀貌。重陽祖師果自關西而來,化度七真,達於寧海。開煙霞洞,創神清宮。姑居之處遂為全真張本之所。噫!若非宿仙緣妙通神異,焉能逆知如是乎? 姑之羽化雖在重陽未至之前,其靈柩實長春諸真輩安措於岩穴之中。為經歲久,門壘頹敗。泰定四年冬,山東宣尉同知泰不花公按治到州。公愛民重道,忠厚人也。拈香於東華宮,因見石刻聖朝寧海王贈姑真人令旨,深加嘆美。本宮提點耿道清話及仙姑歸真至今一百六十餘年,未曾遷葬。公即回轡煙霞,叩墳瞻禮。顧謂本州監郡拜也及州判官蔣本敬曰:仙姑道行如此,其於葬事,可不為助理乎。二侯欣然領略,首出己俸,暨諸司屬施鈔三十定,付道清同神清宮提舉林道潤共辦其事。於是命工伐石修砌。遷廢既畢,在上復立堅,以紀姑德。道清等持姑行狀踵門來謁,懇文於予。辭不獲己,因論次之。自黃帝問道於廣成,而神仙之說始興。迨乎殷周,太上以道德五千言垂教於後。漢唐而下得道之士,代有顯人,獨蒙皇元褒贈見重於世者,五祖七真而已。至於清凈真人孫不二暨姑,是乃女流,誠為罕有。二人生於同代,姑又先輩,亦加徽號,至今令人景仰仙風,固宜表顯其墓,用垂不朽雲。銘曰:成道之因,在乎修行。歷代師真,舉皆男眾。由來女輩,實罕其人。惟孫不二,暨姑之身。姑自幼年,葷膻不茹。誓不嫁人,真風是慕。粗衣糲食,苦志勞躬。結庵獨處,昆嵛山中。修鍊精深,玄機洞透。長春聞名,嘗來問候。姑云爾師,自西而來。重陽遂至,其言果諧。功行既圓,翛然羽化。人道於今,稱其道價。昨膺王命,贈以真人。今遷仙骨,葬以堅墳。立石刻銘,表姑盛德。對此群峰,同垂無極。"

碑文收入《登州府志》和王原階同治三年重修《寧海州志》。以上文字依照《登州府志》,參照後者補正。《登州府志》附錄了編者的考辯,指出了碑記中年代的誤會。碑石為東華宮提點耿道清和神清宮提舉林道潤所立。

《玄風慶會圖》傳本

現存於明正統道藏內的《玄風慶會錄》為一卷本,耶律楚材編。盧文?《補遼金藝文志》著錄為五卷本。我在日本的藏書目錄和相關材料中發現有兩個傳本。這使我們有可能見到明正統道藏以外的傳本。

1931年,日本美術研究所舉辦了一次中國版畫展覽。展品為岡田伊三次郎收藏的中國版畫,其中有大德九年刊《長春大宗師玄風慶會圖》。這次展覽的內容在1932年由日本美術研究所編輯出版,書名《支那古版畫圖錄》。書中收入了該書插圖照片。照片上書名為"長春宗師慶會圖卷第一",信官周道清助刊。圖畫有題目曰"分瑞棲霞"。《支那古版畫圖錄》里有黑田源次寫的"支那版畫史概觀",進一步介紹了這部書的概況。北大研究生朱力為我翻譯了有關段落,在此轉述如下。這個本子是在杭州印刷的。共四冊。有原畫作者和摹畫作者。結尾的跋署大德九年。黑田稱此書是長春真人的畫傳,我們由此知道這本書是講丘處機生平事迹的。至於這個畫傳內有多少圖畫則不能得知。黑田的介紹有一處待查對原書。他說卷首有至正六年(1346)的發願文。如果屬實,則這個本子不應該是大德九年刊本。

《天理圖書館稀書目錄》著錄的本子題名《長春大宗師玄風慶會圖說文卷第一》,一冊,也是大德九年的刊本。提要稱書中有卷一至卷五的內容目錄。提要項目甚多,值得在此介紹的有:卷頭卷末均印有"長春大宗師玄風慶會圖說文卷第一"字樣。提要未提及有其餘四卷的內容。有李道謙、趙孟俯、杜道堅等人的序言。書前還刊印了至元六年(1269)的詔書。這個本子顯然是道門主持印刷的。有"大都大長春宮僉請本宮道士路道通募緣"。所謂本宮是指杭州路玄妙觀。

特別要指出的是這個五卷本是"洞玄子史志經編集",顯然有別於正統道藏內耶律楚材本。李道謙序言作於至元十一年(1274),下距大德九年三十年。可知此書傳世已久。趙孟俯的序言作於大德八年。此書註明劉伯榮原畫、許宗儒畫。《天理圖書館稀書目錄》刊印該書書影一頁兩面。第一面為圖畫,署許宗儒畫。第二面為文字,標題為"敕修庵像",記敘了丘處機在京城與皇家的往來。無卷次標誌,下署助刊信徒姓名。由書影可知兩書屬於同一類型的畫傳,亦均為道門刊物。第二個本子保存了多篇道士序言和道士信徒的大量信息,翔實地記錄了丘處機的事迹。對於研究早期全真道歷史有重大史料價值。如能得東瀛友人協助尋訪兩書印本,則必大有助於本土道教研究。

澳門的土地廟和福德正神寶誕記趣

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自古以來人們稱土地之神為社神,又稱為社公。社神本是自然神,天下君主臣民,皆得對土立社,以祈福報功。土地之本行是職掌土地行政,但如今習俗雕塑繪畫士地公,大都右手掌杖,左手執元寶,「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顯示他兼理財務;同時土地公也佐理死魂引渡事項,是一位集地政、財政、法政於一身之小主管,所以各地街巷溪邊,奉祀土地公之大小祠廟社龕林立,以供善信虔誠致祭。

澳門的土地公的祠廟也是星羅棋布,尤其在沙梨頭、下環區及雀仔園等舊域區街巷內都安奉土地。其中以沙梨頭土地廟、下環福德祠及雀仔園福德祠歷史最悠久,三座廟宇都建廟達一百年以上。若論規模和歷史,則以沙梨頭土地廟可算最古老,是建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逾二百年。沙梨頭土地廟原前臨淺灣,後山岩石錯雜,往昔有曲折小徑通往澳門名勝白鴿巢公園,由土地殿(永福古社)、醫靈殿、水月宮、觀音岩等四小殿宇組成,佔地頗大。廟中最具歷史是「永福古社」,相傳南宋末年(距今六百多年),名將張世傑奉宋帝昺逃避元兵至本澳沙梨頭海灣(舊稱淺灣)。今廟內存有「永福古社」四字橫匾,永福是宋帝籨陵墓之名,但是否屬實,則因無記載難以考證。建廟初時在一岩洞內,置立望海觀音像,故當時有觀音岩之稱,而今廟門上的「水月宮」橫匾原在望海觀音殿外。廟內一些建築造型確實引人入勝,如水月宮,整個廟宇依石而建,只靠兩塊大石支撐成為廟宇,上面的字體是真跡。但遺憾的是當時沒有刻上人名,令後人無從考究。

沙梨頭土地廟初建之時,僅是簡陋廟舍,曾幾經重建和擴建,尤其經過清朝嘉慶年間和民國十三年兩次重修之後,始具規模。在六七十年代,土地廟日久失修,失去了往日色彩。1998年沙梨頭土地廟慈善會考慮沙梨頭土地廟,是澳門最古、最大的土地廟,也是澳門的名勝之一,具有歷史及旅遊價值,於是決定重修沙梨頭土地廟計劃。回歸後在文化局支持及坊眾積極籌措下,經過三年努力,四座廟堂中已有兩座進行了重修工程,大致已回復往昔舊貌。去年在土地誕前夕,沙梨頭土地廟慈善會邀請道教信善二分壇道侶,由吳京意道長前後主持土地殿(永福古社)及水月宮的重修和神像開光儀式。但兩座廟堂——醫靈殿及觀音岩的修葺因涉及文物遺產獨特模式,如水月宮的結構只由兩塊大石支撐,修葺具難度,而且還需文化局的專業人士確實考究後,才能開始重修工作。

在澳門每年二月初二日福德正神寶誕與三月廿三日天后寶誕各自精彩和熱鬧,澳門居民對福德正神寶誕極其重視。往昔在誕日,除了搭戲棚演戲,道侶建醮之外,在沙梨頭土地廟及下環福德祠等較大的土地廟前空地燃放花炮,所謂花炮實際是紙紮的神龕,通常備有多座,分別賦予吉祥大利名稱,例如:丁財兩旺、如意吉祥、生意興隆……等等,再把逐個名稱寫在系有鐵環或銅錢的小紅布條上,然後分別藏在炮竹內。到了擇定時間,由嘉賓或主辦人仕主持燃點炮竹,當炮竹爆開後,內藏的鐵環或銅錢便彈上空中之後,小紅布便隨隨飄下,在場善信便蜂湧上前,互相爭接,氣氛熱鬧。若奪得小紅布的善信,便可按紅布條上的名稱,到廟內恭請那座紙紮的神龕,回家供奉。翌年誕日,該善信亦照樣扎作一座花炮送回廟中,稱為還炮。但由於搶炮活動常生意外,後改為以抽籤形式進行。到了60年代,這種習俗已不復見。今日恭賀土地誕的習俗儀式,除進香和演戲外,還增加了敬老聚餐和茶敘,通過誕日活動,團結坊眾,發揚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別具意義。同時澳門特別行政區對於民間傳統及宗教習俗都給予支持和推動,在民政總署、文化局及旅遊局的贊助和協助下,使各項賀誕活動更加生動和豐富。

《本經陰符七篇》養生法述要

《本經陰符七篇》是一部代表鬼谷子養生學派的著作。鬼谷子,晉平公時人,姓王,名翊,因隱居鬼谷,號稱鬼谷子,是我國戰國時代著名的養生家。他天性"凝神守一,朴而不露"(見《仙傳拾遺》),以"黃老心術"論世事,講求內外損益,養性持身之道。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六《鬼谷先生》記載其曾"受道於老君,入雲氣山採藥合服得道,顏如少童","在人間數百歲,後不知所之"(見《仙傳拾遺》)。世傳鬼谷子的四門學問之一就是出世學,既"修真養性,服食引導,祛病延年,沖舉可矣"。修真,即調養真性,保養神氣,使神氣不散;養性,即煉心神,涵養本性;服食,指服用草木礦石類藥物等以求長生;引導,是春秋戰國時創立的一種以形體運動配合呼吸吐納的煉養方法;沖舉,又稱輕舉,既所謂的白日飛升。也就是說,只要通過以上方法的修鍊,就可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這些理論,對後世養生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鬼谷子養生以精神為宗,主張養生要寓於人的精神活動之中,強調靜態養生以調理養護精神,安定心志為主,動態養生則借想像,動作為引導精神與身體,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他歸納出的一套養生方法,雖然其中內容複雜,其方法也不盡具體完善,但總體上仍可以給人以某些啟示,所以至今仍是人們研究鬼谷子養生學說的主要論據,下面概要地述及書中的養生方法。

一、養德安神,調攝心態:養德,即溫養陰德,指道德修養而言。《本經陰符七篇》中將道德修養放在養生的首位,有"德之為人,養神之所歸諸道,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的理論,認為道德是培養人心、肝、脾、肺、腎等五種臟器的根源,也就是追求養生的根源,一個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心境高遠,不謀私利,則精神內守,五臟安和,自然身體健康長壽;反之,如果欲求過多,思慮過甚,造成神不守舍,日不得食,夜不得寐,導致精神和軀體功能失調,因而發生疾病。這與道家提倡返樸歸真,清靜無為的養生方法是一致的。他認為:"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養氣,養氣得其和。"精神,古人稱之為神,又稱心神,認為神為一身之主宰,統帥五臟六腑,有神則生,無神則死,神強則健,神弱則病。精神活動是以五臟精氣為基礎,由內臟產生的,與人的健康長壽有著密切的關係。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是一切精微有用的、維持生命活動的、滋養人體的物質基礎;是充養人體的一種精微物質,或是人體臟器生理功能活動的總稱,包括意識、知覺、思維活動和內在臟腑精氣的外在表現。精、氣、神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但這三者之中,神起著主導作用,五髒得到養護的關鍵是調神,心神安定、寧靜就能養氣,養氣就能使五髒得到平和。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欲(指生、死、耳、目、口、鼻之欲),是有思想、有意識、有情感的生物體,有著非常豐富而又極為複雜的心理活動。"仙鶴神清因骨老,鴛鴦頭白為情多",若情慾激動過度,則可導致內臟功能失常,氣血不調而發生疾病,惟有心志平和,性淡平易,才可以免憂慮,避外邪,才可以"懷天心,施德養"。鬼谷子在漫長的修鍊和洞察世事中總結出"人動我靜,人言我聽,知性則寡累,知命則不憂","心平則仁義著矣"的養生法則。若違背了這個法則,就猶如"草木之術不得時","江河無雨潤澤之"。鬼谷子提倡"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志意實則威勢不分"(見《本經陰符七篇》)。這就是鬼谷子的"全生"之道,這種清靜無為,忘我無欲,恬淡虛無的養生觀,這種注重修養,保持樂觀的養生之道,對後世養生學說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這些純樸的語言,即使在今天看來,對養生祛病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仿生養生,動靜相宜:養生,也叫"攝生"、"道生",即保全生命的意思,其目的為了健康長壽,而養生中有一個重要的方法便是仿生養生。仿生養生是我國古代人們為追求軀體上的健康圓滿,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及與疾病做鬥爭的過程中,總結流傳下來的一種讓肢體運動和呼吸運動相結合的養生方法。即通過吸進新鮮空氣,吐出濁氣的調息法和模仿自然界禽獸動作的方法調心、調氣、調形,從而促進精神和軀體的健康。《抱朴子?別旨》指出仿生養生具體做法為,"象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或卧,或倚之,或躑躅,或徐步,或呤或息……療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氣,動之則自覺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祛病之玄術矣","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莊子?刻意》中亦有"導引之士"、"熊頸鳥伸"的記載,還有今人皆知的華佗的五禽戲,都是根據自然界動物現象提出的動靜相宜的仿生養生方法。

在《本經陰符七篇》中,鬼谷子在每篇篇首都提綱挈領地提出了仿生養生的法則,歸納為七大法則。"七法"之說,可以理解為類似五禽戲的仿生保健方法,下面簡要分述之。

1.盛神法五龍:《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五龍"泛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龍。在人體,金、木、水、火、土分指肺、肝、腎、心、脾五個臟器,五臟之間關係密切,相生相剋,互為利用,共同構成人體賴以生存的生命基礎。要使人體五臟精神、精氣充盛,就要像龍飛騰一樣,經常活動身體,運動不息,生命不止,故盛神之道,法五龍也。

2.養志法靈龜:志是用來判定是非曲直的,養志即培養心志,培養人對是非的判斷能力;龜,古人認為是靈異之物,壽命很長,可以用來占卜判斷吉凶,《藝文類聚》謂:"龜者神異之甲蟲也,生生百歲,可明吉凶",李時珍認為"龜以春夏出蟄脫甲,秋冬藏穴導引,故靈而多壽,能通任脈。"也就是說,人慾達長壽,就要像龜那樣引頸緩行,凝神守一,調理氣息,培護心志,使自己判斷是非能力增強,心不被外界各種事物所困擾,無慮才能獲得像龜那樣長的壽命,故《抱朴子?對俗》曰:"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

3.實意法螣蛇:螣蛇,一作"騰蛇"、"神蛇",《山海經》謂之"飛蛇",《淮南子》作"奔蛇",郭蹼註:"龍類也,能興雲霧而游其中。"螣蛇是一種類似龍的神蛇,能騰雲駕霧在雲中飛翔。實意就是堅定意志,"實意法螣蛇"就是說要效仿螣蛇那樣彎曲和舒展肢體,通過刻苦的體能鍛煉,以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

4.分威法伏熊:伏熊指趴下潛藏著的熊。李時珍曰:"熊者雄也,每升木行氣,或墜地自快,俗呼跌膘,即莊子所謂"熊經鳥伸"也。"熊在偷襲前,先把身體伏在地上,觀察形勢,然後才採取行動。通過學習熊偷襲前的動作,屈身直腰,養精蓄銳。

5.散勢法鷙鳥:鷙鳥指很兇猛的鳥,如鷹、雕等。李時珍曰:"鷙悍多力,盤旋空中,無細不睹,鷙鳥之力在骨,故以骨治骨。"陶弘景註解曰:勢散而後物服,猶鳥擊禽獲。意思是通過效仿鷹、雕捕獲獵物的動作而使體內聚集的真氣向體外發散,以達到肢體強壯的目的。

6.轉丸法猛獸:指通過外在身體的鍛煉增加人內在的聰明才智,使人的智慧和精氣在體內還者復,復者往,宛轉滑利,運轉無窮,就向猛獸一樣,精力充沛,威力無邊。

7.損兌法靈蓍:蓍是古人用來占卜的工具,謂之神草,可通天地,《太平御覽》曰蓍草"千歲而三百莖,同本以老,故知吉凶。"《易?擊辭上》曰:"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損兌,又稱損益,減少和增加的意思,要想知道身體健康狀況的好差,就要效法靈蓍,知微杜漸,即使是很輕微很細小的變化也不可以不細心觀察,兌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凶吉),故損兌法靈蓍。

以上"七法"是鬼谷子養性修真的重要經典。古代追求高壽的人,通過模仿自然界禽獸的動作,活動腰體與關節來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育真氣,舒筋健骨,平秘陰陽的目的,由於仿生養生是動形與調氣相結合,練習後多有一種輕鬆舒暢,心曠神怡之感,不僅僅有強身健體、防病治病之效,同時亦有抗老防老、延年益壽之功。

一片道心在千山

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屆全真傳戒大法會暨千山五龍宮王全林道長晉陞方丈大法會,歷時20天之後,於9月11日圓滿結束。

在千山五龍宮我有幸拜會了剛剛晉陞為方丈的王全林道長。他略顯疲憊的身體,絲毫不影響他那興奮的仙風神采。王全林方丈現為遼寧省政協常委、遼寧省政協民宗委副主任、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遼寧省道教協會會長。王全林方丈面對採訪有些激動地說:這次傳戒活動,最初設定的受戒人數為50人,沒想到全國各地宮觀的道眾,積極響應,在其強烈要求下,最後受戒的戒子竟達到了近400人(包括入壇受戒和方便戒)。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由此足可見道教發展的喜人形勢。這次千山放戒活動,是千山道教歷史上的第一次;是建國後東北地區的第一次;也是當代中國道教繼1989年,北京白雲觀第一次傳戒,1995年,四川青城山第二次傳戒以來的第三次傳戒聖會。這次傳戒活動旨在純正道風、規範依規、承續法統,促進道教全真派教制建設。真正達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揚道教優良傳統,進一步培養道教人才的目的。

王全林方丈接著說:從1996年開始我就有了在千山傳戒的想法。歷時數年的籌備後,在國家宗教局、遼寧省宗教局、鞍山市民宗局和中國道教協會的直接關懷和領導下,在全國各地宮觀的大力支持下,此次傳戒活動終於功德圓滿。教內外各界人士反映很好,我也深受鼓舞。千山傳戒的舉辦和成功,體現了黨和政府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面的英明偉大,也反映了道教信仰群眾的虔誠之心和廣泛性,道教徒祈盼受戒的願望和一片道心再一次得到體現。這是我們道教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好證明。

聽戒子們說,王道長為傳戒之事操勞,數次大病,仍宏志不移,誓要傳授三壇大戒,如今宏願已成,道教人才輩出,王方丈說:可以告慰祖師了。面對近400名戒子和海內外的同道共聚千山,20天的傳戒活動可謂盛況空前。令筆者不勝感慨,正是:悠悠然一片道心同聚千山;戒受道心法傳德人在今朝。

在五龍宮我還有緣採訪了戒壇登真纂的前三名戒子。第一名是:浙江省溫州市白雲觀的邱崇桂道長。第二名是:甘肅省蘭州市白雲觀的彭理福道長。第三名是:廣東省黃龍觀的梁崇雄道長。有趣的是他們同為1998年中國道教學院專修班的學員。他們以優異的成績再次證明了創建中國道教學院,開辦專修班、進修班是培養道教人才的重要舉措和途徑。

當我與三名戒子談到受戒的感受時,這三名道長共同的體會竟如此的一致,實出乎我的意料。他們誠懇,謙虛地娓娓而談:參加此次受戒活動對道教科儀、戒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感受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堅定了我們對道教的信仰。雖說受戒既嚴而難,但我們一邊考試,一邊學習,終於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既是榮譽,也是鞭策,回到各宮觀後,要繼續腳踏實地的把道教工作搞得更好。要繼續加強對道教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思想和文化素質。爭取全面發展,做一名愛國愛教的合格道士。同時他們也希望,今後能夠多放幾壇戒,來滿足道教徒的信仰要求,多培養些德才兼備的道教人才。

最後,我讓他們展望一下道教和個人的發展前景。他們一致表示要:繼承傳統,面向未來,掌握知識,開拓進取。這短短的十六個字不僅代表了中國道教年輕一代的心聲,難道不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願望和心聲嗎?

孟明林道長,1921年5月出生於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鄉土門村的一個貧苦家庭。迫於生活,於1931年出家於中嶽廟,住守火神宮,拜席圓旺為師,為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代道徒。出家後靠著頑強的毅力,從《三字經》、《百家姓》開始讀書識字。他對道教信仰虔誠,潛修道教教理,深悟道教教義。1984年4月,中嶽廟由文物管理部門移交給宗教界管理,孟明林道長出任中嶽廟道教管理委員會主任。1986年9月,他參加中國道協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道協第四屆理事會理事。1987年出席河南省道教界第一屆全省代表會議,當選為河南省道協首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兼秘書長。1992年9月,在河南省道教界第二次代表會議上,當選為河南省道協會長。1993年春,他出席中國道協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道協常務理事。1995年秋,鄭州市道教協會成立,他當選為鄭州市道協首屆理事會會長。1997年10月,河南省道教界第三次代表會議上,他又當選為河南省道協會長。他是河南省第八、九屆政協委員,登封市第一屆政協委員。

孟明林道長性格開朗,和藹可親。他關心道眾,見前來掛單的道友道裝舊了、破了,他就拿出自己長袍、短褂或是錢財給道友們。他平時嚴以律己,和道人們一樣勞動種田,一起用齋就餐。因公外出,常去住廟掛單。處處表現出一個出家人的純樸品質。

1984年10月,中嶽廟成立了道教管理委員會,孟明林道長為主任,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帶領道眾種地懇荒,勞動自養,發揚道教勞動和修持並重的優良傳統。他勤儉節約,籌措資金,維修殿堂,修築道路,植樹種草,綠化廟院。

從1984年至2001年間,中嶽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投資800餘萬元,完成了大量的修建項目,主要是落架翻修中嶽大殿;全塑神像310尊;落架翻修三仙殿5間;重修後圍牆330米;落架翻修寢殿21間;重建祖師宮大殿5間;配房22間;重修天中閣5間;重修配天作鎮坊、崇聖門五間,整修嵩高峻極坊、凝真閣;修建小樓宮三進院落建房20間;新建坤道住房6間,重建火神殿5間;重建龍王廟5間;新修拜台並新增寶鼎及焚金爐各一座;重建寢殿院配房22間;新建東西客堂各5間;裝修太尉宮辦公用房9間,新修消防通道500米;新修環廟路1632米。2000年至2001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中嶽廟廣場改造工程,復建了"名山第一"木牌樓,擴寬門前道路並鋪青石路面6800平方米,新建太極園並進行了植樹綠化,新建圍牆300米等。此工程的修建使中嶽廟更加壯嚴、優美。

他為中嶽廟培養了一支信仰虔誠,愛國愛教,思想穩定的道教隊伍。這支隊伍的形成來之不易,傾注著老道長孟明林的心血。孟明林道長帶領廣大道眾,學文化、學經懺,培養經師,建立了自己的經懺隊伍,基本上能夠滿足廣大信教群眾做各種道場的需求。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2000年的世界和平大會都舉辦了慶典道場。

他還為中嶽廟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中嶽廟的各項工作納入到法制管理的軌道。尤其是1999年,中嶽廟進行自我整頓期間,在孟道長的主持下,一共制定了15項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涉及到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對中嶽廟的日常管理起到了較好作用。

孟明林道長把自己的畢生獻給了道教事業,河南省的廣大道眾永遠懷念他。

千百年來,無錫一些名道,對道門藝術追求執著,成就巨大。後人讚賞其藝術成就而忽略其道士身份,正所謂藝名遠超道名。如晉代大畫家顧愷之,明代狀元公孫繼皋,近代音樂家華彥鈞等等。南鼓王朱勤甫也是一位藝名遠超道名的無錫正一道名道。

朱勤甫(1902~1981)字順榮,小名阿南,無錫縣張涇鄉(今無錫市張涇鎮)南新村宋村頭人,是與華彥鈞同時代的道教音樂演奏家,傑出的打擊樂演奏家、教育家。朱勤甫出生於貧寒的正一派道士世家,至其父已五代為道了。勤甫從小與道教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勤甫七歲喪父,迫於生計,叔父朱協庭將其領養。八歲那年,叔父有場齋事缺一人手,小勤甫竟能隨行充數,擊鈸參與合奏,初顯音樂天賦。11歲正式拜叔為師學道,學習經懺及道家法器,12歲開始學鼓。他勤奮好學,刻苦磨鍊。寒冬臘月,面迎北風習吹笛;盛夏酷暑,頭頂烈日練擊鼓。功夫不負有心人,各項技藝大有長進。後聽說有位擊鼓高手陸修齋,立即慕名拜訪,執弟子禮,懇請指教。從陸修齋學得了與眾不同之擊鼓套路。至16歲滿師時,已能熟練演奏各種樂器,打擊樂器尤為出色。十七八歲進身為無錫著名道觀明陽觀單堂客師。20歲拜會城裡雷尊殿華彥鈞,共同的信仰愛好和追求,使成莫逆之交。

朱勤甫在擊鼓技藝上敢於創新,他把傳統的較為簡單的「法鼓三通」奏法,發展為節奏多變的各種板式,組成鼓曲,令人陶醉。據載,1921年8月,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小提琴家愛希漢來錫,聽了朱勤甫領奏的《十番鑼鼓》,讚嘆不已,並在上海的英文報紙上撰文,盛讚朱勤甫擊鼓的藝術成就。

三四十年代是無錫道教音樂的輝煌時期,各家道觀音樂人才層出不窮,各有所長。朱道長擅長擊鼓,常與各懷絕技的道長們切磋,演習道樂,並將其推向社會,參與無錫音樂團體天韻曲社的對外演出。

據王汝霖先生(王崑崙堂弟)回憶,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溥桐是著名京劇票友,藝號紅豆館主,人稱西園先生。當年領班在上海演出,王先生看後坦言,家鄉道士的鼓樂演奏,可與其鼓師比美。西園先生請王先生邀無錫道士赴滬,促成了1947年10月無錫道教樂團的上海之行。朱勤甫精湛的鼓點征服了上海,大中華電台連續10天播放演出實況,大中華唱片廠將其灌製成《山坡羊》、《梅梢月》等六張唱片,廣為傳播。王先生珍藏這些唱片,並在收錄機流行後,將其翻錄成磁帶,分送愛好者欣賞。西園先生領教了朱勤甫領銜的鼓樂後,十分激動地說:「演出之高明,出乎意料之外。我若學得如此擊鼓技藝,表演《擊鼓罵曹》一定更加有聲有色。」西園先生說他的鼓師人稱北鼓王,朱勤甫先生堪稱南鼓王。從此,由溥桐親口「御封」的南鼓王便傳開了。

解放後,朱先生的擊鼓藝術得到文藝界的重視。他於1951年10月應邀赴京,先在北京國樂隊工作,後在中央實驗歌劇院民樂隊任打擊樂演奏員,從此進入專業演奏佳境,完全脫離了道士生涯。此後,朱先生在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任教,教授江南吹打音樂和擊鼓藝術,成為打擊樂的一代宗師。

國樂泰斗楊蔭瀏也十分欣賞朱先生的鼓藝,30年代後期就為其鼓曲整理記譜。解放後,在文化部民族音樂研究所任職的楊先生及曹安和教授,更是不遺餘力地發掘整理。音樂研究所於1950和1962年兩次派人南下無錫,為朱先生司鼓演奏的鑼鼓曲錄音,如《嚇西風》、《漢壽亭侯》、《萬花燈》、《滿庭芳》、《將軍令》、《青鸞舞》、《翠鳳毛》、《香袋》等14套鑼鼓吹打樂。雖然朱先生不再從事道教職業了,但他對道教音樂的熱愛,不減當年。

期間,朱先生回張涇老家賦閑。撥亂反正後,先生雖已78高齡,毅然應聘北上,赴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其一生鍾愛的擊鼓藝術,將自己的餘生獻給了音樂教壇。中央音樂學院趙渢院長在悼詞中總結了朱先生的一生:「朱勤甫先生為民族音樂事業的繼承和發展,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做出了貢獻……他在藝術上精益求精,他的擊鼓藝術極為精湛,並且到80高齡還保持著純熟的技巧……」

偉哉!南鼓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清代著名道醫內丹家-劉一明
真氣運行法與道家養生(二)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