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金像獎日益走下神壇,回顧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

金像獎日益走下神壇,回顧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

創立於1982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曾經是香港電影品質的象徵,也是眾多內地電影人望而卻步的神壇。縱觀整個金像獎發展史,得過影后桂冠的內地女演員才六位(斯琴高娃、鞏俐、章子怡、周迅、趙薇、春夏)。

當然,這一切只是曾經。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日益壯大和崛起,徐克、陳可辛、林超賢等老一輩香港導演集體北上,金像獎也「被迫」順勢而為,逐漸淡化了地域保護特性,不僅允許越來越多的內地導演、製片人和演員打入內部,就連其審美標準也趨向於「平庸」、「大眾」的主流市場,讓人唏噓感嘆。

不得不承認,金像獎已經開始走下神壇!今天,同小編一起回顧一下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許多人就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香港電影深刻的影響著一輩人:

說起香港電影,很多人第一時間還是會想起功夫巨星李小龍。的確,在李小龍活躍的70年代,香港電影已經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

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相應處於這一產業鏈中的商人也都賺的盆滿缽滿。圖為1976年,一位電影製片人(左一)和很多女演員在他的豪宅中。

電影事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更多年輕人尋夢。圖為1977年的香港小姐。香港小姐是香港大型的選美活動,選出的佳人有的由此進入娛樂圈成了當紅明星,事業蒸蒸日上,也有的曇花一現。

著名影星史泰龍(Michael Sylvester Gardenzio Stallone)(中)在香港的一個商業開幕式上坐轎子。由於香港的「亞洲好萊塢」名號,很多西方明星參與了此次的派對活動。

香港電影的蓬勃發展,自然的繁衍出了一批具有時代意義的電影明星。周潤發1976年初涉影壇,在80年代憑《英雄本色》、《監獄風雲》、《賭神》等電影成為香港「暴力美學」風格電影的代表人.

電影《霸王別姬》的主演張國榮(右),鞏俐(中),張豐毅(左)在戛納電影節上。香港電影《霸王別姬》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成龍1971年以武師身份進入香港電影圈,此後一直人氣爆棚,1995年通過動作片《紅番區》打入美國好萊塢。圖為1996年,成龍(左)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1990年一部《賭聖》將「跑龍套」多年,一直紅不起來的周星馳推到了幕前,從此開啟了周氏「無厘頭」電影時代,幾乎橫掃整個90年代的港產喜劇片。周星馳更是被稱為電影票房的保證.

香港影星梁朝偉(右二)、劉嘉玲(右三)等與日本影星合拍電影。此電影在戛納電影節展出。

香港影星楊紫瓊(左),與美國影視演員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在泰國拍攝電影。

2000年,成龍的蠟像確認入駐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成為了第一名入駐此蠟像館的香港名人。

不只是明星,從街邊海報我們也能感受到香港電影事業的繁榮。即使是在內地,港產片VCD、DVD也是多如牛毛,琳琅滿目。圖為1999年,中國山西平遙古城中,香港電影碟片隨處可見。

電影業的繁榮也帶動了盜版DVD的發展。圖為90年代,香港旺角,一名男子在小攤位上查看盜版碟片。

如今,伴隨著大導演的紛紛出走,香港影壇的青黃不接就成了最大的現實。不管是順勢而為,還是被迫而使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在逐漸向內地市場靠近,與其說是妥協,倒不如說是無奈。

或許,走過了37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就像這些年被唱衰的「香港電影」一樣,亟待改變和突破。那麼,當金像獎走下神壇,與內地市場越走越近的時候,是不是真的能贏得觀眾,還是走向另一條死胡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頭鳥自媒體 的精彩文章:

平昌冬奧會後,「奧運會」最大弊端再遭聚焦!承辦成燙手山芋
「婦女節」正悄悄變成「女神節」!誰才是背後的推手?

TAG:九頭鳥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