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蚌埠地標//博物館裡的前世今生

蚌埠地標//博物館裡的前世今生

博物館裡的前世今生

了解一座城市,必先到當地的博物館。博物館是一方水土的文化縮影,是城市物化了的發展史。以前到一線城市去旅遊,南京,上海,北京,我總喜歡到當地的博物館,去感受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風情一方民俗。新建成的蚌埠市博物館座落於美麗的龍子湖畔,與蚌埠市政府隔路相望。歷時4年建設,建築面積近34000平方米,擁有各類展廳10個,是一座集展觀、學術研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一體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蚌埠人,倍感自豪的是我們的城市終於有了如此高大尚的博物館。不用舟車勞頓、跋山涉水,可以在休閑假日帶上孩子去參觀我們蚌埠人自己的博物館,了解我們蚌埠發展的燦爛歷史。我不由地感嘆:市委市政府這項民生工程做得好,提升城市品質,延續文化根脈,功在當今,利在萬代。帶著激動,瞻仰,禮敬的心情,我欣然前往新建成的蚌埠市新博物館。

踏入館內,如沐春風。博物館工作人員,社會志願者,著裝統一,訓練有素,面帶微笑,服務秩序井然有序,參觀氛圍和諧溫馨。步入一樓展廳,入口處放置著製作精美的宣傳畫冊和參觀導引圖。為參觀者作最直觀、明了的參觀索引。大廳中央,高大的古菱齒象巨型骨骼模型模擬化石映入眼帘,彷彿身臨其境般地看到遠古時代的古菱齒象翕動著長鼻向我們走來……

隨著講解員的腳步,我們來到了二樓。在蚌埠古代歷史展廳,我們看到了陳列在展櫃,展台上的各類蚌器,骨角器,石器,陶器等文物。其形態不同,造型各異。為我們生動再現了遠古時期淮河流域蚌埠地區人類生產,生活,實踐的生活場景。體現了遠古時代人類的美學觀、設計觀、審美觀。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是文字的最早雛形,採用象形、表意等記事符號記錄了當時的水紋、牲畜(以豬為典型代表)、鹿困洪水、等生動場景。及鉤形,天文類的科幻符號和地面房屋形,干欄式房屋等各類典型。大量出土的陶器中有陶四流器、圓石餅、陶網墜、陶盉、陶罐等飲食器皿,生活用品,陳設用品涉及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等多個方面,作為蚌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的陶塑紋面人頭像是最典型的代表,其刻劃紋飾及陶塑造型體現了雙墩人的陶藝觀,審美觀與民俗觀。

在講解員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禹會諸侯之地的模擬展廳。地面及牆面採用先進的4D技術與多媒體聲、光、電、影的完美結合,生動再現了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壯闊場景。站在觀模廳外,頗感氣勢浩蕩,一覽眾山小。穿越時空,繼續前行。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大量青銅器映入眼帘:鎏金蛙形茵鎮、雞嘴銅盉、蟠虺紋銅豆、鏤空龍耳銅罍等展品,古樸厚重,無絲毫艷俗的流麗,品相精美,雕工精細,銘文清晰讓人嘆為觀止。春秋時期鍾離古國君王柏的墓室模型及出土的大量青銅器、殉葬品為我們揭開了古老的鐘離古國的神秘面紗。這時,我們不禁想起了黃沾作詞作曲的《秦俑》主題曲:奮不顧身投進愛的紅火/我不願意讓黃土地埋了我/讓我寫下詩/讓千生千世都知道有個我/讓萬載千秋都知道有個你。垓下古戰場風起雲湧,四面楚歌。明代開國元勛湯和墓中出土的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歷經歲月的風塵依舊熠熠生輝,無數業界考古專家,到其跟前無不頂禮膜拜.

在蚌埠近代歷史文化陳列館,我們看到廢棄的火車頭,了解到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軍閥入駐,准鹽引岸,鹽糧互市,商業發展,經濟繁榮。都市之風深刻影響和改變了蚌埠的本土文化。蚌埠依託資源和交通優勢,逐漸由古渡鄉集發展成為皖北的交通、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寶興麵粉廠,王恆昌藥店,金城銀行,這些民國時期的老招牌再次點亮老蚌埠人的記憶。蚌埠碼頭千帆雲集,桅杆林立,百艘貨船蓄勢待發的場景一一呈現。燈火闌珊處是當時有著「小上海」之稱的二馬路街景,帶我們重溯民國時期的繁華與喧囂。穿旗袍的女士,戴禮帽的先生來來往往,穿梭於街頭。維多利亞影院、天成百貨、東亞飯店等建築,在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基礎上成功嫁接了西風東鑒傳入的當時前沿的歐風歐派建築風格。壁畫浮雕,金字招牌,門面的外挑西式外置露天觀景陽台,風格靈巧,色彩明快。耳畔彷彿又傳來當時的順口溜「火車來了,電燈亮,二馬路里找對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中國的銅鏡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四樓銅鏡展廳呈列著500餘枚精品館藏銅鏡。由戰國到清代,不同歷史時期的銅鏡,紋飾精美,造型各異,是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雀繞花枝鏡、百壽團圓銘鏡、神人龍虎畫像鏡,一枚枚銅鏡似在訴說著一個個婉轉動人的故事。我們依稀又看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遠古美人,正躲在閨閣,對鏡理紅妝、貼花黃、施粉黛。

由於時間關係,蚌埠現代史展廳及考古模擬廳未及參觀。

縱觀全館,布局合理,設計嚴謹縝密。站在四樓的瞭望台,可以看到全館內的布局。據講解員介紹,新建成的博物館投放使用,從整體布局到每一件器物的擺放,無一不凝結著博物館領導及全體工作人員辛勞的汗水。

穿越時空,俯瞰歷史,與文物對話,與歷史對白。

一幅幅畫面訴說著城市發展的興衰榮辱,一件件文物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巨變。撫今追昔,感嘆萬千。徜徉在蚌埠地區淮河流域燦爛的歷史文明中,流連忘返。翻開歷史的畫卷,品讀蚌埠的發展歷程,蚌埠博物館為我們上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一課。皖江崛起,蚌埠騰飛。禹風厚德,孕沙成珠。發展中的蚌埠日新月異。東進西連,南拓北跨,美好鄉村建設,文明城市創建,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現代化園林城市。勤勞勇敢的蚌埠人群策群力,與時俱進,為重返安徽省第一方陣努力著,奮鬥著。我們深信:家鄉明天的歷史一定會更加輝煌燦爛。

蚌埠博物館,下次再見!

聲明: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圖片來自網路 聲明原創 文責自負

請按碼關注老大街,謝謝。

老大街 微刊

顧 問:李建設

主 編:周士明

副主編:周穎 常敏

編 委:李建設 周士明 周穎 韓海濱

潘銀 孫靜 周乃良 常敏 周靜 張傑

葛梅英 徐榮 劉琳

老大街:微刊投稿信箱

老大街 總第二十三期 2018.2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大街 的精彩文章:

TAG:老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