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難勝天:這四場大風改寫了大戰結局,也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

人難勝天:這四場大風改寫了大戰結局,也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

企鵝號 少真道君

歷史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有四場大風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1、赤壁東風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風,不過並沒有《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神奇。曹軍數十萬大軍南下,欲蕩平江東、統一天下。劉備、孫權合兵,對抗曹操。曹操大軍二十餘萬,孫劉聯軍不過數萬。孫權心中頗為忐忑,便問計群臣。張昭等人勸主降曹(很正常,江東大族只想過得安穩,不想爭霸天下),魯肅、周瑜等人堅決主戰。孫權當然不願放棄父兄基業,北面稱臣,便採納了魯肅、周瑜等人的意見。

曹軍水土不服,軍中多生疾病,戰力下降;北軍不習水戰,新歸附的劉表水軍忠心可疑。雙方初戰,曹操敗退,駐紮江北,兩軍隔江對峙。黃蓋道:「敵眾我寡,長久對峙,對我軍不利。不過,曹軍的船,首尾相連,可以用火攻。」於是,調來蒙沖鬥艦數十艘,裡面裝滿薪草,倒上油,外面用帷幕遮住。黃蓋又派人送上詐降書,曹軍信以為真。

到了約定日期,黃蓋船隊開到曹軍水寨前。曹軍皆以為黃蓋來降,一個個踮腳伸頸,爭相觀看。誰料來船忽然燃起大火。當時風疾,風助火勢,燒毀戰船,又蔓延到岸上營寨,曹軍燒死、溺死者甚眾,退往南郡。

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的基礎。倘若當日無風,火燒不旺,曹軍未必敗退,勝負尚未可知。與《演義》不同,歷史上,火攻的主意不是諸葛亮和周瑜想到的,而是黃蓋提出的。歷史上沒有「借東風」,也沒有「苦肉計」。

不過,這是東吳利用了風,而非風「主動助戰」。下面幾場戰役中的風,是關鍵時刻不請自來,改變戰爭勝負乃至歷史走向。


2、鄴城之戰/坑害了無數百姓的風

這是數十萬唐軍與十餘萬安史叛軍之間的一場惡戰。

757年,安慶緒殺死他爹安祿山,自立為帝。唐廷征討,安慶緒一敗長安,丟下近十萬人頭;二敗陝郡,十餘萬叛軍喪命。安慶緒只能北逃鄴城。

758年,二十餘萬唐軍分十路圍攻鄴城。只是不知唐肅宗怎麼想的,這十路唐軍竟然不設統帥,沒有統一指揮。唐軍圍攻鄴城,安慶緒見勢不妙,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滿口答應,激起安慶緒死戰之心。實際上呢,史思明只派一萬人跑到距離鄴城幾十千米的滏陽加油助威,主力卻攻下了魏州。等到唐軍圍城4個月不克,疲憊不堪之後,史思明才率大軍向鄴城趕來。

唐軍在城外列陣,李光弼為前軍,郭子儀繼後。李光弼先與叛軍交手,雙方激戰,死傷相當。郭子儀在李光弼陣後列陣。陣未列成,忽起大風。風有多大?史書上說:揚沙拔樹,白天變成黑夜,咫尺間見不到人。這場大風把唐軍和叛軍都吹的崩潰。

唐軍南逃,叛軍北逃。這時,唐軍沒有統一指揮的弊端露了出來。叛軍很快收攏兵力,而唐軍沒了章法,收攏不住,居然各自退回駐地去了。叛軍佔了唐軍大營,什麼軍糧、武器輜重、戰馬都歸了叛軍。

此戰之後,唐軍再也無力蕩平叛軍。最後,唐廷也只能與叛軍妥協,將叛軍安置在范陽、成德、魏博三地,把叛軍將領封為節度使。唐廷不放心這三地的叛軍,又在這三地周邊封了一堆節度使防範。這樣就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如果這一戰獲勝,一舉蕩平河北,唐朝也無需大建節度使,最後被節度使所滅。

如果沒有這場風,安史之亂或許提前四年就被平定,而且不留後患。在四年戰亂以及藩鎮割據中,多少百姓死亡呢?


3、白溝河之戰/最有靈性的風

白溝河之戰是朱棣靖難之役的關鍵一戰。

朱元璋一過世,朱允文就對叔叔們下了手。連續抓了5個藩王,流放的流放,幽禁的幽禁,燒死的燒死。歷代削藩,只是削兵權、政權,朱允文倒好,直接削命。反是死,不反也是死,怎麼能不反?於是燕王朱棣反了。

李景隆率50萬大軍征燕,接連失利,損兵十餘萬。但朱允文不知悔改,不但不撤李景隆之職,還給他加重權柄。朱允文集中60萬大軍,仍由李景隆率領北上。燕王朱棣則率20萬人迎戰。

雙方戰於白溝河。南軍兵多,又有猛將平安、瞿能,燕軍漸漸不敵。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一陣風吹來,折了李景隆帥旗。要知道,古代通訊手段落後,發布命令全靠旗語和樂器。帥旗倒伏,意味著主帥被擒或者戰死。南軍軍心大亂,60萬大軍一敗塗地。

如果沒有這場風,或許就沒有明成祖。


4、一片石之戰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激戰於一片石。吳三桂的關寧軍在前面做炮灰,清軍在後觀戰。兩軍激戰多時,吳三桂逐漸支撐不住。大風突起,遮天蔽日。大順軍逆風頑強作戰,包圍吳軍。戰至中午,大順軍已疲憊,清軍乘風勢殺出,大順軍措手不及,傷亡慘重,被迫撤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真道君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4個被駙馬殺死的公主
中國歷史上3個成親年齡最小的皇后、皇妃

TAG:少真道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