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風十里,不如見你一「面」

春風十里,不如見你一「面」

最美人間四月天里,

飢腸轆轆的夜晚,

首先想起來的救星,

似乎總是一碗面……

麵條是最溫暖人心的食物

每次打開冰箱,都覺得自己像個開麵館的——與冰箱里存放的食物種類沒有關係,而是一種想把每樣食材都用來做面的慣性思維:嗯,掰幾片白菜葉子,能做一碗爆鍋面;或者用昨天吃剩的羊雜,跟菠菜一起做一碗羊雜麵;噯?還有黃瓜?要不切了細絲來碗炸醬麵?

沒有比一碗面更自由的食物,也沒有比一碗面更治癒的食物。餓了,孤獨了,酒後抑鬱了,一碗面會溫暖你胃,把你從虛無的絕望里拽回到充滿煙火氣的人間。甚至吃什麼面都不重要,可奢可儉,可繁可簡,連湯帶面地大口吃完,出一身細密的汗,彷彿壞情緒也隨著汗液排出了身體。最近看黃馬可的《孤獨的人,你要吃飽》,裡面有一句話極妙:「你喜歡的食物,總是懂得你的需要,總能恰到好處地撫慰你,治癒你的不安,並且從不要求你永遠忠誠於它。」

這些年來,吃過的麵條不計其數,西北豪邁的牛肉麵、香港街邊市井的雜碎面、蘇州巷陌的花樣澆頭……

一百種麵條,有一百種滋味,背後也有一百種故事。幾乎沒有一種食物,比一碗面更溫暖;也幾乎沒有一種食物,比麵條更能代表中國人的生活了。

麵條的上下五千年

如果從一碗麵條的角度來研究歷史,你會發現,上下五千年中,麵條從未遠離我們的生活:最早的速食麵、最早的挂面、最早的牛肉麵、最早的涼麵……中華文明,也可以稱之為一部麵條史。

麵條最早的雛形叫「索餅」,東漢劉熙所著《釋名》中曾有過記錄。所謂的「索餅」,根據清代王先謙的解釋似乎就是「水引餅」,在江淮一帶稱為「切面」,可視作麵條的雛形。也有一說,此時的「索餅」還不是細長條狀,而是或方或圓的片狀。

到了晉代,傅玄所著的《七謨》里有一段描述:「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忽游水而長引,進飛羽之薄衍,細如蜀繭之緒,靡如魯縞之線。」這裡所說的麵條就已經細長如絲了,與現代麵條很接近。有趣的是,這種麵條可以搭配「三牲之和羹」,也就是牛肉羹湯,就是比較初期的牛肉麵。

花樣翻新的麵條,起自北魏。此時的麵條,條狀、片狀皆有,且粗細不同。《齊民要術》里記載了麵條的兩種做法:「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水引的形狀與今日的麵條接近,而餺飥,更像現在的「揪面片」。

到了唐代,已經能吃到涼麵了。《唐六典·光祿寺》有載:「冬月量造湯餅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冷淘」是一種過水麵條。唐代的「冷淘」在烹制前就已經調味,所以吃的時候不用再加調料。杜甫很喜歡吃「槐葉冷淘面」,甚至還專門寫了首詩:「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到了宋代,更發展出了加鹽拌柑橘嫩芽的涼麵,想必口感更好。有宋一代,經濟冠絕全球,連帶著生活方式也豐富起來,飲食更是蓬勃發展。《東京夢華錄》里,「軟羊面」「桐皮面」「插肉面」,各種麵條,已經有模有樣。這一時期,「麵條」這個詞正式登堂入室,成了「湯餅」「餺飥」等的統稱。

元代雖短,可對於麵條史同樣重要,因為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挂面」,成書於元代的《飲膳正要》中最早出現了「挂面」一詞。但也有一說,在敦煌文書中多次出現的「須面」,就是一種裝在盒中用以送人的面,類似挂面。

明清二代,飲食上窮極奢華,滿漢全席也達到了中國古代飲食的最高峰。在這一時期,很神奇地出現了也許是最早的速食麵:乾隆年間的書畫家、揚州知府伊秉綬家中賓客不斷,家廚為了便利快捷,將麵粉和雞蛋摻水和勻,擀成麵條,捲曲成團,晾乾後炸至金黃色保存。待客時,用開水沖燙麵團,加入作料即可食用。不知道後來日本人安藤百福發明速食麵,是否受此影響。

清代後期,老北京炸醬麵出現。《北京通史》里有載:「麵條,在老北京家中都會自己擀制,也會拉麵,又叫抻面。吃法很多,配上各種調料盒『面碼』,澆以肉末濃汁,稱打滷麵。夏季常吃過水涼麵,肉末炸醬麵、芝麻醬麵。」這就與現在的麵條並無兩樣了

面,你鍾愛哪一種?

中國人和麵條的淵源,上下五千年,發展至今,從南到北,麵條的種類何止千百種?至於哪種面「最好吃」,恐怕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口味和評價標準。

陽春麵是麵條中的極簡主義者,是麵條家族中最樸素無華的成員。一碗陽春麵,由湯、面、蔥、豬油組成,清湯白面,再無其他添加,只有鋪在碗中的小蔥如陽春三月甫出的嫩芽。此番情景令人想起春秋時的古樂《陽春》,於是取「陽春」二字為名。比起一碗上好的陽春麵,別的麵條都像是造作的庸脂俗粉。

炸醬麵現在是老北京市井飲食的代表,其實過去的講究人家更樂意把炸醬麵叫做「小碗兒干炸」,意思是得一小碗一小碗地炸醬,切不可搞大鍋面。炸醬麵除了好吃,還好看:嫩豆芽、小水蘿蔔絲、黃瓜絲、青豆、芹菜丁等等,浩浩蕩蕩一大桌,五顏六色,賣相就好看。

重慶小面之所以叫「小面」,一則是因為一份二兩的量小,二則是便宜快捷,黃色的鹼水面扔進鍋中三五分鐘煮熟,撈出來加入澆頭和調料就可以吃了。小面的靈魂都在調料上:黃豆醬油、姜蒜水、芽菜粒、油辣子、熟芝麻、芝麻醬、花椒粉、熟碎花生仁、蔥花……比例搭配不同,調出的味道就有微妙的差異,好玩極了。

岐山臊子面

正宗的臊子面講究「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旺」。面要薄,要筋道、要發光,面不用扯,是用刀犁出來的。湯最重要,用當地岐山醋,辣子是鳳翔辣子面兒。「煎」指溫度高,「稀」是湯多面少,「旺」的意思是作料豐富,臊子多。

刀削麵山西面種類繁多,刀削只是其中一種,其他諸如揪片、面魚、貓耳朵、剔尖、莜麵……數不勝數。削麵的師傅站在蒸汽氤氳的大鍋旁,左手臂上架一塊案板,上面是碩大的麵糰,右手執刀片將面削進鍋里。據說熟練的師傅每分鐘能削一百多片面葉兒,每條的長度都要剛好六寸,中厚邊薄,煮熟之後要嫩滑勁道,軟而不黏。

蘇式三蝦面蘇式面澆頭眾多,三蝦面屬於其中佼佼者,帶籽蝦的產期在每年的六到八月,所以一年只有這三個月能吃到三蝦面,因為供應時間短、製作工序複雜,所以價格昂貴。一碗三蝦面,彈牙的蝦仁裹著細細的蝦籽,縫隙間又點綴著半透明的紅色蝦腦,清鮮雅緻,一碗忘憂。

原文刊登於《東方航線》2017年11月刊vol.493

文|安東

(微信編輯|劉丹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航線 的精彩文章:

TAG:東方航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