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非凡匠心》皮影戲走進博鰲論壇「文化之夜」,張國立呼籲保護好我們文化自信的根

《非凡匠心》皮影戲走進博鰲論壇「文化之夜」,張國立呼籲保護好我們文化自信的根

文|珞思(珞思影視研究組)

近日,全亞洲乃至全世界進入一年一度的「博鰲時間」。其中,於4月9日晚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文化之夜」,以審視當下、展望未來的深邃視角,放慢追趕效率和數字的腳步,去穿越歷史,回望過去並觀照未來。

論壇現場,著名演員張國立將五位來自陝西渭南地區的皮影藝人帶上舞台,為中外嘉賓表演了一出精彩的傳統皮影戲,獲得滿堂喝彩。這不是一段普通的表演或者展示,台上這幾位皮影藝人,正是北京衛視播出的《非凡匠心》節目極力促成合作的陝西華州皮影戲「五人忙」非遺傳承人班底。這檔由北京電視台和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季播匠心文化體驗節目,已由張國立擔任了兩季「匠心傳播大使」,他也因此在博鰲現場發出了直擊人心的文化扣問,呼籲要保護好我們文化自信的根。

《非凡匠心》的總體理念,正如華傳文化總裁、《非凡匠心》出品人劉兵所言:「我們既然講匠人,就要把匠人講透;既然要表現匠人的技藝,就要把技藝完整地呈現出來。然要傳播各地的風土人情,就要將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予以展現。」

《非凡匠心》自播出以來,無數觀眾和社會各界如張國立一樣,被節目深刻展示的匠人、匠藝、匠物、匠心強烈震撼著。一片喧囂盈耳中,節目出品方和製作團隊滿懷自主自發的文化責任擔當,用厚重歷史觀呼應時代價值觀,以守護中華文化為己任,驅動整個行業和社會的關注,致力於帶動所有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點燃傳統文化,使之沉入血脈,真正循環起來。

博鰲論壇「化石級演出」的背後:

74歲的皮影戲老藝人一開口,

張國立瞬間流淚了

這幾年來,張國立現身過多檔綜藝節目,但是認真總結便會發現,其中多半都有幾分「文化使命」的感召與驅使。這樣的經歷沉澱,也使得他在接到博鰲論壇「文化之夜」的邀請函時,內心澎湃不已。面對傳統文化,這位60多歲的文藝大家,有許多鮮活的感受和深刻的感動。

匠心文化體驗類真人秀《非凡匠心》之於張國立而言,是尤為特別的一檔。作為節目的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每期都會邀請個性鮮明的藝人作為匠心體驗者,尋訪中國瑰寶級文化與技藝,拜師學藝完成匠心體驗和終極考核。節目以匠心反哺凡心,以明星的淬鍊,見證工匠精神是如何重塑靈魂,循序漸進探尋民族文化的根脈。

「真」的是匠人匠心,「秀」的是匠物匠藝。《非凡匠心》第二季把鏡頭對準龍泉寶劍、宣紙、木葉盞、定坤丹、皮影戲、馬頭琴、銅雕、扎染、騎射文化、泥人張十項民族頂級工藝及其背後的傳人,揭開這些傳統技藝的神秘面紗。被張國立帶上博鰲亞洲論壇的皮影戲表演者,就是他參加《非凡匠心》前往陝西華縣學藝的老藝人們。他動情地說,老藝人們這次見到他的時候非常開心,眼裡含著淚水,「他們覺得皮影戲能走向博鰲文化之夜,是他們一生的榮耀。」

一盞燈,布圍框,五人忙吹拉彈唱;皮刻人,半邊臉,一席地揮舞千軍。回憶起在《非凡匠心》中第一次接觸他們的情形,張國立說,「皮影戲是一個人又唱男又唱女,在節目里我聽一位前輩唱一個女腔,一開口,就把我給唱流淚了。我覺得那種蒼涼,那種悠遠,就在一個74歲老人的嘴裡唱出來了,而且他已經從事皮影戲50多年了。」

也是在《非凡匠心》中,張國立震撼於這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瀕臨滅絕,「現在能演皮影戲的人不到20人,因為歲數太大,有的人已經唱不了的,有的人拉弦子都拉不了。」他帶著「匠心體驗者」李玉剛一同探訪「非遺」傳承人魏金全,在學習皮影戲的同時,幫助魏金全召齊了「五人忙」班底中其餘四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皮影藝人,共同上演了一出創新皮影戲,為傳承了數千年的傳奇技藝注入全新活力。

小車一推,背簍一背,「五人忙」追夢騎士和張國立、李玉剛帶著對皮影的執著、對文化的熱愛,奉上碗碗腔版的《新貴妃醉酒》。許多觀眾表示,那句「我對它有感情」簡直讓人淚奔。

面對瀕臨失傳的皮影表演技藝,張國立又敬畏又憐惜,「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家,我們要以自己的能力保護屬於你那一方水土的傳統文化,不能讓它消失。這些傳承方式消失了,我們就失去了精神文脈傳承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生的藝術形式,也是這一方人的精神風貌,張國立從中悟出的道理是:傳統文化的基層性、地域性和教化性,是現在任何傳播形式都替代不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承載的人文精神也可以一直存在我們生活里,不止是一個展示項目,可以像一粥一飯那樣日常,卻一直煥發著生機。」

拒絕成為電視快消品:

《非凡匠心》發起搶救性地整理保存,

讓價值觀和信仰同時抵達人心

在科技進步、信息爆炸的今天,是否還有我們在媒介渠道中不能常看到的畫面、不能常聽到的聲音,還散落在這片土地上?以及在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里,還有沒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去尋找、去學習、去傳承?

也許有人會說,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形態,不都還廣泛存在么?以皮影為例,旅遊產品同樣在當地賣得依然紅火。

對此,張國立給出了不同的見地:「皮影是一個一個的形象,所以實際上是一個一個的人物。在表演中,人物才會有神采,在價值觀和信仰的傳承中,這些皮影才有了生命,很遺憾的是這些形象變成了單純的旅遊符號,賣給城裡遊客,或者送給外國友人,在這種轉換過程中,皮影戲的形式還在,但是內核已經被抽空了。」

藝術的生命力,終究在於人和其腳下的土地。這種對傳統技藝進行更為縱深的發掘、整理和保存的迫切慾望,也是《非凡匠心》製片人毛嘉一直秉持的:「我們希望節目播出後,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一樣手藝、一片河山,乃至一個人的美;繼而對中國自己的河山、工藝文化和人文情懷,能夠產生更熱切的愛」。

「你,就是你的故鄉」是《非凡匠心》第二季的總主題。「每一個匠人和他所在地的人文地域,都揭示著一方水養一方人。所以我們選擇的匠物和土地是連在一起的,是生根發芽的。而且所選之地一定要讓大家心嚮往之,跟現代社會有節奏落差。」

經年累月的文化堅守,固然是一趟漫長的苦旅,而用電視鏡頭將這些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蒙塵瑰寶」逐一找尋、擦拭,讓它們在節目之中呈現出淳樸之至又震撼人心的光芒,又談何容易?

據毛嘉透露,第二季從節目策劃、尋訪、匠人前采、實地踩點,到內容架構、聯繫藝人,再到與各地政府溝通、走訪當地村民,節目組花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電視綜藝已經成為快消品的時代,用一年來做一檔季播節目,這是非常奢侈的。《非凡匠心》每一期都是獨立成篇的故事,它有自己的情節張力、起承轉合,這構成了和其他匠人題材綜藝節目相比最大的不同。

技術發達的現在,價值觀和信仰能同時抵達人心嗎?《非凡匠心》第二季用整整十期的誠意巨獻,向觀眾完美展示了節目一套獨特的方法論:出現在節目中的所有嘉賓,都要以學徒的身份入門,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沒做好就是沒做好——鑄造龍泉寶劍,需要找到含鐵量高的鐵英沙、能磨出寒光的品亮石以及當地獨有的溪水;一張薄薄的宣紙,竟然需要歷經一千多個日夜,108道複雜的製作工序,最後一關的成品檢驗,嚴苛到近乎不近人情;木葉盞要經歷一窯「生」一窯「死」的燒制考驗,稍有瑕疵,就要面臨被砸破的殘酷命運……

什麼是「擇一事,終一生」,什麼是「術到極致,幾近於道」,什麼是「齋三日,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節目里的匠人,各具獨特的人格魅力,他們心無旁騖地熱愛著自己所從事的技藝,這種樸實而純粹的初心、和時間對抗的韌勁,也是最讓觀眾廣為共鳴之處。

文化傳承最好的方式是體驗:

以守護中華文化為己任,帶動保護、傳承和發展

在文化節目迎來大爆發的這幾年,不少製作團隊都將目光鎖定在了非遺文化的傳播主題上,但是能夠達到《非凡匠心》這樣的深度、高度、廣度的節目,幾乎沒有。在筆者看來,以電視語言為非遺文化「著書立傳」是第一步,能夠基於有感染力、有傳播力的內容,帶動全社會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才是體現這類節目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結束節目的錄製之後,能夠讓張國立念念不忘,並將一群皮影戲老匠人帶上舉世矚目的博鰲亞洲論壇,大可看作是《非凡匠心》「迴響聲聲」的一個縮影。事實上,無論熒屏內外,這檔以「體驗」為核心的匠心綜藝,都在守護中華文化的積極實踐上,彰顯了一檔文化節目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

節目之內,《非凡匠心》潛心學藝、誠心傳承的態度,感動了這些恪守家族傳統的匠人們,他們逐步打破「傳內不傳外」的祖訓,願意以節目為媒,敞開心扉將日漸式微的珍藏手藝交付出去,讓之得以薪火相傳、發揚光大。這一季中,」龍泉寶劍「傳人陳阿金首次對外公開了「指姆紋」的獨家鍛造工藝,「朱府銅藝」傳人朱炳仁也選擇將獨創的熔銅製作手法公諸於眾……

更加讓人欣慰的是——節目之外,《非凡匠心》的影響力從線上拓展到線下。首先是帶動了傳統文化進課堂,如華縣皮影戲一期,被浙江衢州的一名老師引入了課堂教學;伍映山復現木葉盞古法的一期,也作為課程素材,在江西吉安市的部分校園中播出,當地小學因此在每周五下午開設了陶藝課程,邀請匠人指導。同時,跨越十省的拍攝,將匠人匠藝與各地的歷史風物、自然景觀融在一起,也讓所到之處,成為新的旅遊熱點,有些地區甚至開闢了「非凡匠心旅遊專線」。此外,通過與互聯網渠道的合作,木葉天目盞等器物憑藉網路眾籌的方式,讓非遺文化走進了大眾日常生活。

據華傳文化總裁、《非凡匠心》出品人劉兵透露,《非凡匠心》第三季會更為注重對文化遺產的開發、體驗與利用。「我們會進一步挖掘各地的特色文化產業,讓匠人作坊獲得更大範圍的推廣;同時也會把匠藝傳承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探尋對當地的經濟和旅遊起到正向助推作用的方式。」

文化傳承最好的方式就是體驗。把優秀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將古老藝術和年輕審美嫁接,前人用心血澆灌的文化綠洲便不會荒蕪。本周六,《非凡匠心》第二季即將收官,但它「以工匠熱血為文化續生命」的熱望沒有停止,縱然這是一條難走的路,但節目已然從大眾的積極反饋中,看到了當今社會對傳統技藝的現實需求,而需求一旦建立起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親身體驗匠藝,一同延續傳統文明的火種,和著時代的腳步一起「守破離」。活在當下,面朝未來,那一顆顆火熱的匠心,也就不再失落了吧。

責編|攻主 排版|廠長 圖編|話無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捕娛記 的精彩文章:

從「聲臨其境」到「身臨其境」,《我是大偵探》正在發起一場引人入勝的全民腦動
網路視聽監管成代表關切「新區」,鄭曉龍直議影視劇生產「浪費」

TAG:捕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