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兩代的決策機構,明朝內閣與清朝軍機處有何區別?

明清兩代的決策機構,明朝內閣與清朝軍機處有何區別?

原標題:明清兩代的決策機構,明朝內閣與清朝軍機處有何區別?


作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執政期間,因丞相胡惟庸相權權力過大而架空君權,在殺胡惟庸後廢除丞相制,禁止再設,中國歷史上有著上千年演變歷史的丞相一職正式退出歷史。不過,皇帝還是會需要一些文官來幫助自己批閱奏章、處理國務。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設置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正式有「內閣」之名。明成祖設內閣置大學士作為秘書兼顧問組織代之,本意為將其權力降低,事實上由於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學士(首輔)權力可以與宰相相比。到明憲宗成化(1464年—1487年)年間,首輔制臻至成熟,並為後來歷代帝王承襲。明中葉尤其是嘉靖、隆慶、萬曆初三朝(1543-1582年),調旨票擬之權盡落首輔之手。今天我們很熟悉的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等明代歷史人物,都是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權臣、名臣,他們的權勢一度可以與前朝的宰相相比,但是實際是仍然是皇帝的「私人顧問」。


張居正


清代初年保留了內閣的設置,但實際上內閣已經不再作為決策機構。雍正四年(1726年),籌劃用兵西北,為求保密並削弱內閣等機構的權力。軍機處的位置常在圓明園出入賢良門外御河南軍機堂。軍機處本是一個非常的臨時機構,擺脫了原有官僚體系的推諉繁冗的弊端,非常適合皇帝加強皇權的意願,所以,在準噶爾戰事平定之後,按理應裁撤軍機處,但結果非但不將其撤銷,反而進一步擴大了軍機處的權力,使其超越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成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


雍正皇帝


乾隆帝即位後曾一度撤除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兼理軍機事務,簡稱總理處,以庄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保和殿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原軍機大臣訥親、徐本、班第、索柱、豐盛額、海望、莽鵠立、納延泰改在總理處「協辦總理事務」或「差委辦事」。乾隆二年十一月(1738年1月),准總理事務王大臣解職,復設辦理軍機處,以鄂爾泰、張廷玉、訥親、海望、納延泰、班第入值。咸豐十一年(1861年)成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後,軍機處之決策權漸移。但在奕?失勢後,軍機處又重掌大權。



軍機處遺址


縱觀明清兩代的這樣決策機構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皇帝的權力達到空前的狀態,原本握有決策票擬權力的內閣逐漸被架空,代之以沒有決策權而只能「跪受筆錄」的軍機處。

參考資料:


趙爾巽等:《清史稿》


楊梓:《明代內閣的政治功能及其轉化》


宋希斌:《論清代軍機處的創立及其正規化》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我國第一代炮艇的研製過程是什麼樣的?這些炮艇在解放一江山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二戰中有哪些著名的水雷戰經典戰例?為什麼說掃雷艦在未來軍備發展中必有重要意義?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