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出走半生,還念著故鄉的模樣

出走半生,還念著故鄉的模樣

夏天的烈日把空氣曬得燥熱

也讓街道安靜了下來

幾條大狗懶洋洋地趴在地上半眯著眼睛

此時小鎮的時間流淌得很慢很慢

當我在這裡

 當我在這裡

陳粒 

00:00/04:02

遠處傳來幾聲孩童的歡笑,漸漸熱鬧了整個靜謐的村子。他一聽到這叫聲便沖向小河,河裡幾十個同齡的孩子正互相打鬧。有人朝岸邊揮了揮手,他立馬脫掉衣服跳下水,一群人一起打水仗、比賽游泳,滿池的活力與和睦。

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與世隔絕的村子有點落後,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近,「野」孩子們也都心地善良。

他喜歡在村子裡閑逛,喜歡觀察那裡的一切。有時他會去廟裡走走,不是為拜佛,而是去看廟前的那些人絞繩子、編竹簟、做香。有人下棋,他就觀棋;有人打拳,他就看拳;有人吵架,他就看他們如何罵來罵去。

每天出門上學,他脫下腳上的鞋拎在手裡,赤著腳先繞到城西的牢獄,看犯人被衙門派去挖土,或從殺人的地方走過,從污穢中找一些好玩的東西。接著便繞到南門,在南門的河灘上看殺牛,到織簟子的鋪子前看幾個老人和小孩破篾織簟,再到鐵匠鋪看打鐵。如此繞上一圈,他才肯去城北的學校上課。

後來他漸漸長大了,膽子也跟著變大。有時他會逃課去玩耍,被發現後總免不了被大哥責打、罰跪。跪著的時候,他便想著外面的世界:「按照天氣寒暖,想到河中鱖魚被釣起離水以後撥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飛滿風箏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黃鸝,想到樹木上累累的果實。」

想著這些,他就忘了被處罰的痛苦,忘了時間,被叫起來之後,便也不覺得委屈。他說,這練習了他的想像力。

這些經歷支撐他醞釀出了

夢一般美好、純粹的《邊城》

使那個與世隔絕的村落為人們所熟知

他就是沈從文

從水一般清澈、靈動的

鳳凰古城走出來的

「野孩子」

《邊城》問世之後

鳳凰城就成了無數書迷必去的地方

他們會來拜訪陪伴沈從文長大的院子

再前往他的墓地紀念他

沈從文的墓地在聽濤山上。山腳下重重疊疊的岩石中有一塊小小的方石,上面刻有墨綠色的幾個字:沈從文墓地。墓地四周的草坪上擺放著無數的野花和竹編的蝴蝶,都是讀者為了紀念他而留下的。

山上清幽靜謐,正如他一直都是低調的,他的墓甚至沒有突起的墳土,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之中。

- 沈從文墓地 簡介石碑(剪影)

- 沈從文墓地 刻字巨石

墓地也並不華麗。沒有醒目的標示或是華貴的裝飾,有的僅是一塊從墓穴後鑿起來的形狀不規則的五色巨石,成為沈從文墓的獨特標誌。這塊巨石高一米九,重六噸多,正面臨摹沈從文手跡,刻著他富有哲理的語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是由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張充和先生撰書、沈從文侄女婿劉煥素教授鐫刻的輓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每句話的最後一個字連起來便是「從文讓人」。

沈從文先生不在了,但看著他住過的院子、長大的村落、長眠的地方,總能再回到他筆下的鳳凰古城去……

END

編輯 / 陳冠廷

撰稿 / 黃禧燕

美工 / 徐鈺博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眸子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TAG:黑眸子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