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所不知的貴陽「圓頂房」的今人與往事

你所不知的貴陽「圓頂房」的今人與往事

原標題:你所不知的貴陽「圓頂房」的今人與往事



提到護國路上圓形房頂的王伯群故居,想必貴陽人並不陌生,但又未必真的了解……近日,由貴陽作者趙明和所著新書《我的美國表姑——「圓頂房」下的今人與往事》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這本書所寫的表姑,即「圓頂房」的主人王伯群與保志寧最小的女兒王德齡,由她的到來,作者引出了這座「圓頂房」下的今人與往事。

一部宏大的家族史


貴陽的王伯群故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護國路。這條路的名稱,皆因王伯群、王文華兄弟在護國戰爭中的貢獻故以命名。這兩個人,是趙明和家族中繞不開的人物。


趙明和父親的外公劉顯潛,時年為滇黔邊務督辦、貴州游擊軍總司令,代理過貴州省長;其與時任貴州督軍兼省長的劉顯世是親堂兄弟。現在貴州興義著名的「劉氏莊園」,是當地一大旅遊熱點,就是劉顯潛與劉顯世的故居。


劉顯潛的親堂妹劉顯屏是興義劉氏家族的一個普通婦女,但她的長子名王文選,即王伯群,時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他也是大夏大學創始人,大夏大學校長(後與光華大學合併為華東師範大學);次子名王文華,即王電輪,時任黔軍總司令;行三的女兒名王文湘,長大後嫁給何應欽,成了何夫人。

趙明和的外公周素園是貴州辛亥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後隨紅軍長徵到達延安,解放後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


領導貴州辛亥革命的自治學社和周素園,與當年鎮壓辛亥革命的劉顯世是政治上不共戴天的宿敵,而作為劉顯世侄孫的趙發智,卻與周素園的女兒最後結成了夫妻……


有文章說,「任何一個家族的歷史也是社會史、思想史、人類史、政治史的一部分,而因為趙明和的特殊家族背景,就使得她的家族史更具斷代史的意義」。看趙明和的家族史,彷彿就可以看出貫穿民國貴州史的基本輪廓和重要節點。


乍一看,趙明和身後的家族史是如此顯赫,但她在書中寫到,「當我在這裡寫出這個在近現代史上對貴州、對中國西南、乃至對全中國產生過影響的家族時,內心百味雜陳。」


特立獨行的美國表姑

「長發齊肩、體型略有些肥胖」,作者第一次去會見表姑王德齡時,她正在大夏大學校友家門外敲門,絲毫不理會應約到來的兩個人,「望其項背」的第一次會面,讓作者十分尷尬。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政治學博士,除漢語外還會四國語言,在波士頓一所大學任教」,「聯合國非政府組織能源委員會主席」……表姑王德齡身上這些「精英」、「名媛」標籤,卻與其作風做派有些不符。


王德齡可以衣著不講究坐鄉村的拖拉機,也可以穿土紅色帶暗花的半舊棉唐裝,更有一些行為在旁人看來,可能都無法理解。比如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杭州有一位黃姓老人,只因當年曾在表姑父親王伯群手下做過秘書,現因年老多病住了院,表姑近來回國必當大事去杭探望。而當時,貴陽這邊一堆大事等著王德齡,她居然在那邊的醫院裡服待住院的黃老爺子,喂水、喂飯、端屎、倒尿……


去看叔叔王文華夫人親戚的墳墓時,王德齡與一女伴在陌生的杭州城外上山進入密林,碰到呼拉一下出現的當地山民圍觀並索要現金,情勢窘迫危險時,她卻安然放下背包,將包里的東西分發起來,除了錢還有收音機、傻瓜相機等等都送給了他們。事後家人說這種情況下危險,要儘快走開,她卻強調「我就喜歡幫助窮人,我認為這沒有什麼危險」。


在貴陽,王德齡遇到一名有語言天賦的小女孩,在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不遺餘力地資助她、照顧她、提攜她,努力爭取更多的國際平台讓她展示,卻在別人的種種誤解中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就是想幫幫她」,如此而已。

為了貴州家鄉的發展,王德齡在美國成立了「國際貴州朋友會」招攬各種人才和志願者,然後不辭辛苦地一趟趟帶各領域的專家來築考察、講學、談項目;更讓人瞠目的是一次次地跨省市、跨地區地在上海、重慶、杭州等地舉辦大型紀念會,一切費用由她私人支付……


趙明和表示,表姑有時做事會做到極致,有些時候她顯得比較偏執,但如果了解了她,就會窺見她的內心。俗話說入鄉隨俗,有時候她是入鄉不隨俗。比如一定要搬動幾十位大夏大學八九十歲的老人家大冬天的去重慶開會……


王德齡是情之所至。她對她父親王伯群的感情很深,悉心照料曾任父親秘書的老人,這其實是她內心深處對父親情感的一種轉移。


滿載歷史的圓頂房

直接推動趙明和寫這本書的原因,來自於和表姑的最後一次電話。


多年前,趙明和就想寫一個關於圓頂房的東西。她覺得,許多人對這座位於萬東橋畔,護國路邊的哥特式建築並不陌生,但清楚它內中歷史和故事的不多。但因各種因素,她一直沒有動筆。直到2010年三月的一天,她接到表姑從美國打來的最後一個電話,「那是她氣絕之前最後發出的聲音,對我心靈的衝擊是巨大的,與她十七年的交往當時像電影一樣在腦海中閃過,我想,要寫出她來,用這種方式把她留在世上。」


要寫表姑王德齡,就必然要寫到她的父母王伯群、保志寧,她的叔父王文華,還有周素園、何應欽、劉顯世等,當年來往於圓頂房的這些人物,一度成為貴州政治、軍事、經濟的主導者。「這樣,當時的想法與多年前的想法必然地結合到了一起,現實與歷史、今人與往事,也必然地重合到了一起。」她在書中以表姑回到中國後的活動為主線,用了大量穿插、倒敘,將圓頂房的今人和往事以時空交錯的手法呈現在讀者眼中。


最初,趙明和寫完後的成稿不足四萬字,主要內容還是表姑及圓頂房下的人物與往事,相對來說「往事」的比重少些。「我之前的想法是最多寫到五六萬字,然後加大量圖片,我看過這樣的書籍,文字不多,圖文並茂,感覺很好。比如《圖說西南聯大》,全書字數六萬字,加大量珍貴的圖片,我想學習這種方式。」


後來在一些朋友的建議下,趙明和將這本書寫到了十幾萬字,書中大量增加了「往事」的內容,加厚了歷史的信息量,也增加了表姑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圓頂房對於我,好像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老朋友,有一種親切感。因為我的外公和母親曾經住過那裡,而我的父母第一次正式見面也是在那裡。」她認為,圓頂房是一個裝滿了歷史故事的文物,有厚重的歷史價值。現在有不少青年不了解歷史,與歷史是斷代的、脫節的,這不好。作為貴州人,了解圓頂房下的人物和故事,基本就是在了解貴州的近現代史,她覺得這話應該不為過。


來源:貴陽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焦點貴陽站 的精彩文章:

TAG:搜狐焦點貴陽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