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華裔老移民的真實生活:最後被逼到自殺……

華裔老移民的真實生活:最後被逼到自殺……

如今,越來越多紮根海外的華人選擇將中國的老人接到自己身邊生活,但撲面而來的是文化差異、語言壁壘、經濟壓力以及家庭糾紛。一些華裔老人感嘆到:「兒女很近,幸福很遠。」

據了解,很多華人擔保父母移民到海外是為了照顧小孩。但一旦孩子長大或不需要照顧的時候,一些華裔老人常會感到空虛寂寞。加之,海外緊張的工作節奏使得華人子女無暇陪伴父母。許多華裔老人只能過著「白天看中文電視,晚上看子女忙碌」的生活。這個孤寂的群體,每個人都在演繹著不同的異鄉漂泊之路。

入「發財團」 有時撿破爛

已年過八旬的華人李老太家住紐約法拉盛,她每天必做的工作就是和老伴兒一起去賭場吃頓免費午餐,順便賺點小錢,然後再搭乘「發財團巴士」回法拉盛。

不少華裔老人在美國撿拾可回收的瓶罐

「發財團」已成為華裔老人的「另類美國生活」。原來,美國不少賭場為開發客源、增加人氣,通過華人旅行社專門招攬華裔客人。為吸引這些年長者,賭場不僅提供接送服務,還提供免費飲料及午餐,並且提供賭資。雖然要忍受往返兩三個小時的舟車勞頓,還要花好幾個小時「坐班」,但一個月能掙六七百美元現金。

在法拉盛,大約有60%的華裔老人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有些老人無兒無女、單身家庭、身體殘疾等;有的則是愛子心切,被兒女騙得身無分文。雖然美國也為老人提供各種福利待遇,但很多華裔老人特別是新移民老人卻很難申請得到。即使「幸運地」申請到,一個月的生活補助金也僅有400美元到600美元不等。

所謂「窮則思變」,很多老人不得不開源節流。來自廣東台山的唐老太住在舊金山唐人街,她現在基本靠社區組織派發的免費食物過日子。她每天四處打聽免費食物派發點,只要腿腳聽使喚就去排隊領食物。

另外,迫於生計,許多華裔老人甚至干起了撿垃圾的活兒。在法拉盛,記者就見到不少華裔老人在撿拾那些可回收的瓶罐。

有人住蝸居 有人睡地板

很多人以為在美國就能住花園洋房,但對很多華裔老人來說,蝸居也成了奢望。很多華裔老人用月收入的35%來付房租,有的還需要支付高額的水電煤氣等費用。

在舊金山,許多華裔老人都蝸居在唐人街上狹小的散房內,獨居的何姨是當中的一員。在一所名為「泰平旅店」的寓所內,記者拜訪了何姨。何姨來自廣州,在唐人街生活了27年。她曾在一家餐館打工,她的好手藝為老闆贏得不少回頭客。但自從10年前因工傷賦閑在家後,何姨搬到了這裡的散房居住。如今,她每月的收入來自傷殘補貼,大約800美元,但房租就佔去600多美元。記者看到,床頭擺滿鍋碗瓢盆和油鹽醬醋,房間內幾無下腳之地。

今年65歲的孫老先生也在為住所傷神。他在福建原本有很大很不錯的房子,一年前被兒子接到紐約居住。因家中居住環境狹小擁擠,只能天天睡客廳地板。並不是兒女不孝敬,只是目前兒女都處在打拚階段,收入有限,所以一家三代只租住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

今年60出頭的東北老人老徐似乎要成功一些。他在多年前花10萬美元買了一套一居室房子,但每月要交近900美元地稅,而同樣面積的房子租金也不過1000多美元。為應付各種費用,老徐每天不得不幹10多個小時的活兒。

心靈空虛 子女上班 度日如年

對於華裔老人來說,語言是他們融入美國社會最大的障礙,許多老人甚至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唐人街。由於緊張的工作節奏,子女也無暇陪著父母。華裔老人內心深處十分空虛寂寞。

來自廣州的張老太太今年70多歲,她和老公退休之後就被兒子接到美國。每天除了看中文電視就是打掃衛生,幾乎沒有別的娛樂活動。小區里白天靜悄悄的,每當有汽車經過,他們都會下意識地往窗外看去,尤其是下午孫子、孫女快要放學回家和兒子兒媳快要下班回來時,他們等待的心情更加急迫。但在回家之後,孩子們又各自忙碌,真正能和他們坐在一起說說話的時間並不多。日復一日,老兩口心裡有說不出的寂寞。

而對於那些失去老伴獨自赴美的老人來說,日子更難熬。來自中國大陸的趙老先生就要隨著女兒在紐約長島買房定居了。這裡景色優美,但幾乎與世隔絕。平時女兒上班後,家裡只剩下趙老先生一個人。他常常把屋子收拾了兩遍還感到無事可做,只好看著日出日落。

一對來自武漢的老年父母表示,他們中年時千辛萬苦存錢送孩子出國留學,孩子離開將近10年之後,頭髮已花白的老兩口才終於踏上了美國領土。「在美國100天,真正與女兒在一起的時間大概加起來不超過1周。」

東方孝道 土崩瓦解

一些華人子女已經西化,他們會幫助父母申請社會的補助金或者將父母安頓進老人公寓。但對於一些有著「養兒防老」觀念的老人來說,卻有著被遺棄的感覺。

沈女士住在洛杉磯,她的車有一次在超市停車場被一輛本田車刮到。就在她向肇事的華裔老人索要保單的時候,老人家竟「咕咚」一聲倒在地上哀求道:「我已經80多歲,如果保險公司知道我出車禍,就不會讓我再開車出來買東西了。」沈女士問道:「你這麼大歲數了,幹嗎還自己開車出來?為什麼不讓兒子幫你?」「別提他們了,兩個兒子從來都不看我。否則,我這老胳膊老腿的還用得著自己出來嗎?」聽了老人一席話,沈女士於心不忍,這場車禍就不了了之了。

上海老陳夫婦是上世紀80年代移居美國,如今子女獨立。但子女的不孝帶給他們的是無限痛苦。女兒沒有房子,逼父母把房子「賣」給她,把父母趕到車庫居住,連個燒飯的地方都沒有。每逢過節,女兒一家喜氣洋洋,大吃大喝,卻連一碗餛飩都不送給二老吃。許多老人用畢生積蓄給子女買房,卻被要求支付房租,生活很是凄慘。

有些老人甚至遭遇子女的家暴,住在法拉盛的林老太由於沒能及時彎腰撿起「一枚硬幣」逗孫子開心,被一把揪住其衣領。由於沒有經濟來源,林老太想搬出去卻無法承擔房租,想回國也沒錢買機票。

紐約大學社會工作學教授盧又華博士指出,中國的傳統孝道在美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老人會發現,早年赴美的子女已經變得「不中不西」,孫輩們已是美國人,「子女們要求父母做出改變,以適應美國社會」。

因住不慣美國,華裔老人自殺

在眾多壓力下,沉默的華裔老人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記者在舊金山採訪時獲悉,2012年2月,一名華裔老人在赴美探親一個月後就自殺。據稱,老人在事發前曾向家人表示「住不慣美國」。

美國帕洛阿圖大學副教授朱賁靚去年的調查指出,因為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身處異國的文化語言挑戰,華裔老人極易心裡苦悶與憂鬱,產生自殺念頭及實際自殺率較其他族裔要高。其中,每100名華裔老人就有15人始終有自殺念頭。

2014年,一名84歲華裔老人在紐約街頭闖紅燈時,與警察發生衝突而致頭破血流。

在造成自殺的原因方面,華裔老人如果體弱多病以及只能操單一母語,特別容易產生孤立與輕生自殺念頭。朱賁靚指出,與家庭之間的疏離逐漸成為自殺率年年升高的主因。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我們不在乎粗茶淡飯,只求能跟孩子多待一會」。但不少華人父母表示,即便這麼低的要求,在美國也屬奢華。

調查指出,華裔老人面對壓力時往往埋在心中,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結果造成更嚴重的憂鬱癥狀。由於家人的冷淡不關心,使老人失去自尊,心裡總想不願成為家人負擔,於是產生一了百了念頭。

子女支招

華裔老人是海外社會的弱勢群體。增強華裔老人適應海外生活的能力,給他們創造一個別樣精彩的晚年生活,是海外華人一直以來的願景。針對華裔老人的社交孤立問題,尋求方法讓他們在異國環境中自得其所才是解決之道。

不會說英語,也勇於交流

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呂小姐在美國汽車城底特律生活已超過10年。她的父母生活在國內,由於不捨得離開家鄉,兩個老人只是偶爾到美國去探望女兒一家。

呂小姐介紹,家裡兩位老人每次探親大概都會在美國停留半年。得益於二老樂觀開朗的性格,父母基本上沒遇到什麼難題。

她說:「能否融入最主要還是要看人的性格。像我父母還是較適應,因為他們性格不是特別挑剔,也比較愛社交,對美國文化有包容的態度,即使不會英語也敢和美國人交流。這樣的性格對環境適應比較強。」呂小姐說,「我也就是在他們剛來不久時帶著他們四處轉轉,給他們辦個公交卡,然後兩位老人手裡拿個GPS的地圖、一張公交卡,就自己乘車四處轉了。」

多開拓渠道,認識新朋友

在美國匹茨堡工作的黃先生打算把父母接到美國居住。雖然父母根本不懂英文,但他有信心幫助父母在當地交到新朋友。

就黃先生的經驗,社區圖書館和華人教會是想要定居美國的中國老人兩個必去的地方。黃先生介紹,在匹茨堡,基本上每個社區都有社區圖書館,提供許多免費的活動,像為外國人而設的英語角、瑜伽、畫畫、跳舞等,通過這些活動父母可以認識一些熱情的美國老人。

而華人教會則是結識在美中國人的最佳場所。「美國的華人教會分布十分廣泛,鄉村和城市都有,而且是開放式的,不管你信不信,都歡迎你去參加。」他說,「那裡聚集了許多中國人,父母要認識新朋友不難。」

除此之外,在美國的華人越來越多,子女在美國基本上都有一個華人朋友圈。黃先生認為,只要多把父母帶到朋友家做客,久而久之,「幾對老人在一起也可以打一圈麻將了」。

「如果子女是生活在美國的大學區,那父母更加不用擔心了,像匹茨堡的中國留學生就很多,聚居在一個區域,很多父母都會過來幫忙帶孩子或探望,公車上都是中國人,不愁交不到朋友。」他說。

耶魯種菜,雖是無奈之舉,卻也有所收穫

去年,美國媒體正面報道了耶魯大學不少中國留學生父母在學校內墾荒種菜之事,此舉得到校方支持,美國網友亦紛紛點贊。有趣的是,不少中國網友反應強烈,在中國引發熱議。「種菜是中國人的種族天賦」 的說法廣為傳頌,但這些傳言忽略了事件背後的諸多真實情況。

據耶魯校友雜誌報道,來到美國的留學生父母年齡均在50-70歲,沒有人會說英語,所以只能依靠早到者的幫助。在菜地附近的法納姆紀念花園,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家長聚集地。他們將此地稱之為「三棵樹」,每天在此聚集,鍛煉身體並用中文互相交流。耶魯校友雜誌的這篇報道中還稱,因為年齡較大且語言不通,中國家長的主要活動限於教育第三代、互相交流,絕少接觸美國人。

三棵樹對於這裡的中國老人們顯然有著重要意義。來自不同地方、操著不同口音和方言的老人們三三兩兩聚在這,晒晒太陽,聊聊各自的新鮮事。有的老人是第一次來美國,才剛到幾個禮拜,很多人則來了不止一次,最多的竟然有8次之多,還有些老人隨子女工作的變遷從德州奧斯汀、紐約州特洛伊等地一路輾轉來到耶魯。有過這些經歷的老人除了對中美差異有所比較,更對美國不同地區的生活頗有體會。

三棵樹「聚會」合影

這些老人是中國留學生的父母,因為兒女的緣故遠涉重洋來到美國這片相對陌生的土地,他們的平均年齡在60-70歲之間,不少人近期剛升級成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而他們一批又一批來到美國,不只是為了自己在美研修的孩子,更為了孩子的孩子們,除了實現旅遊簽證帶來的一家三代人一次次為期六個月的團聚之旅外,他們更擔當著幫助子女照看孫輩的重大職責。

薛阿姨夫婦的女兒來美國已經三年了,由於老兩口生孩子較晚,又是獨生女,之前在瀋陽時和在美國的女兒互相牽掛不已,幾乎每天都要打很長時間的電話才能放心,因此儘管沒有外孫需要照顧,夫妻倆還是一趟趟往美國跑,薛阿姨覺得,在美國一起生活至少彼此都能心安。

老兩口把家裡收拾得十分整潔

這已經是他們第三次來美國了。前兩次來都是呆半年,這次他們把半年的簽證延期成了一年,因為女兒懷孕了,預產期就在今年五月。薛阿姨打算等女兒生了孩子之後,幫忙帶幾個月外孫再回國。薛阿姨的女兒工作很忙,每晚下班回家都七八點了,但「也比在國內要輕鬆」,薛阿姨說來美國之前女兒在瀋陽一家有名的醫院做婦產科醫生,「每天要看三百多位病人。」而如今在實驗室時間安排上還更靈活自由。

找「語言交換」,到大學去深造

來自廣州的陳小姐去年將父母接到美國與她團聚,打算定居美國。雖然二老對學習英語十分不上心,但陳小姐認為,要讓父母可以比較獨立地在美國生活,掌握基本的英語會話必不可少。

為幫助父母學習英語,陳小姐下了不少功夫,最近她就為兩個老人找到一個「語言交換」項目。陳小姐說,要找到能和父母配對的「語言伴侶」不難。華人學校是華裔在中小學階段學漢語的途徑,許多第二代移民不會講中文卻很願學,陳小姐父母就教他們中文,他們則教英文作為交換。

除了「語言交換」,美國政府的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機構也會開設一些學習英文項目。很多美國大學生會應聘去做志願者,因此費用很低。

陳小姐還建議,如果父母上過大學,年紀也不大,那完全可以鼓勵父母繼續「深造」,「上學絕對是融入美國最好的方式。」她說:「朋友的母親曾是一名大學教師,50歲時為了子女來到美國生活。當時她選擇讀語言學的碩士,畢業到現在一直擔任一個中美交流項目的負責人,現在的事業比女兒還要成功。」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社區中心和一些活動對華裔老人而言有益處,但還是不能替代家人的陪伴。」因此,華人子女更應該多些耐心,為父母創造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陪伴父母慢慢變老。

來源:北美全知道

尊重原創,美國移民家園誠意分享,若涉及侵權,請聯繫小編,我們會儘快更正處理

如果您對移民、留學、資產配置感興趣,可在公眾號後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復「意向國+稱呼+電話」,將由專業人員為您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移民家園 的精彩文章:

夏威夷華裔小姐選美出爐,老外的審美下畫風竟然是這樣……
匪夷所思!這些美國華人選擇放棄美國國籍,原因竟是……

TAG:美國移民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