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代王朝 龍紋玉器的演變

歷代王朝 龍紋玉器的演變

龍既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家權力,也代表著熱血奔騰的英雄夢想。中華民族視龍紋為文化圖騰逾四千年,從而衍生出眾多玄幻奧妙的哲學思想,對龍圖騰的崇拜之深更是世所罕見的。

以龍的形象作為主題紋飾的玉器,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一大類型,其歷時之長久,工藝之精巧,形制之繁複,構圖之多變,寄寓之豐富,均為其它紋飾所不及。從史前時期到清代,歷經數千年的變化,不同時期的龍紋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我們通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看幾千年龍紋玉器演變。

新石器時期的玉龍紋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大玉龍

曲長60cm,直徑2.2-2.4cm

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岩玉。龍體較粗大,捲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欖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後披,末端翹起,額及顎下有陰刻棱形網紋。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鑽孔,可繫繩穿掛。

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玉豬龍。這是早期氏族藝術的代表作,屬紅山文化。其造型誇張、奇特,兼具寫實與抽象手法,結構雖簡潔,卻滿盈著生命力,質樸而粗獷,可能是某部族的圖騰。

商代玉龍紋

玉龍形『0114』 商

高2.3cm,長6.5cm,寬2.5cm

『0114』(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圓筒形,兩端粗細不等。器表飾龍紋,其龍紋特點是「臣」字眼,並飾有重環紋、鱗紋等。

商代的玉龍,由龍眼的變化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龍眼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為「臣」字形。重環紋和鱗紋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現在青銅器上,因此本器上的這兩種紋飾對於玉器和青銅器裝飾紋樣的比較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西周玉龍紋

龍紋玉璜 西周

長1.8cm,寬1.9cm,厚0.5cm

玉為青色,泛淡黃色。器呈半環形片狀。主要運用斜坡刀法雕刻,兩面紋飾相同。兩端不完整似有戟牙。有穿孔,用於系佩。

這種龍紋玉璜是西周時期常見的佩飾,多以組佩的形式出現,在我國的陝西、山西、山東等地區多有出土。玉璜表面常雕刻龍、鳳等紋飾。

青玉龍紋璧 西周

直徑16.1cm,孔徑5.9cm,厚4cm

青綠色玉質,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體扁平,玉料邊緣有殘缺口,呈不規則圓形,但在紋飾設計時巧妙避開。器兩面紋飾相同,內外沿有一寬邊,內飾陰刻線及大斜刀陰線刻出的兩隻虎紋。虎呈側面行走狀,眼為「臣」字眼,出較長眼梢,口吐長舌,身飾羽形斑紋,長卷尾。

此璧邊緣有缺,可能玉料使然。為此,玉工巧妙地安排了兩隻虎紋,在卷尾處避開缺憾,匠心獨運。

玉龍鳳紋柄形器 西周

長17.1cm,寬3.7cm,厚0.7cm

器青玉質地,綠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體為長片狀。兩面雕刻,紋飾相同。上部由兩鳳紋對稱構圖,尾下垂,回捲成勾狀,在相對的兩喙及身尾之間鏤空大小兩個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長尾鳳,圓眼,尖勾喙,單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龍頭頂之上,夔龍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線拉長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見於二里頭文化,商到西周繼續沿用,惟西周的紋飾最為精美,雕工手法多樣,刀法有力,線條圓潤,紋飾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寬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確切用途尚需進一步考證。

春秋、戰國玉龍紋

玉虺龍紋沖牙 春秋

長7.4cm,端寬1.5cm,厚0.3cm

玉沖牙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狀,形似弧形長牙,上端寬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繩懸掛。沖牙表面飾陰線刻出的花紋,線條呈方折狀,圖案中隱有多個虺龍紋。此種方折的陰線紋圖案在陝西地區發現的一些春秋時期的玉器上也可見到,據此推測這件玉沖牙為春秋時期我國西部地區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簡練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時期關中地區佩玉的風格。

玉龍紋璜 春秋晚期

長9.3cm,璜面最寬6.3cm,厚0.3cm

此玉璜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色變,局部呈黃褐色。體扁平,扇面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制在春秋時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見。璜兩面滿飾隱起的勾雲紋,紋飾密集,局部組成側面的獸面形。璜兩端為側面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形呈凸凹變化。

璜類玉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用作禮器與佩玉。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雜佩,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時俗影響一直延至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佔比例較大。這件玉璜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玉鏤雕龍形佩 戰國

長21.4cm,寬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淺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體片狀,龍形,兩面鏤雕相同紋飾。龍張口回首,龍身滿飾谷紋,尾上雕一大鳥,龍頭內外側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鳥。於龍身中部有一圓形鑽孔。

此器1977年於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墓為戰國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國都城壽春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該墓共出土兩件,出土時分別置於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之一。此種龍鳳佩是戰國時期特有的造型,手法誇張,圖紋精美,線條捲曲相連,龍鳳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製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此器體大且完好精美,實屬罕見,顯示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

青玉龍 戰國

長16.4cm,16.2cm,寬11cm,11.2cm,厚0.5cm

玉色偏綠,內含褐色、墨色斑點及絮斑。作扁平龍形,龍身彎曲,陰線勾勒輪廓。表面減地淺浮雕谷紋。龍身鑽一孔以供系掛。

兩周時期,伴隨比德於玉觀念的形成和發展,禮制用玉獲得空前發展。玉器也因此從主要為原始宗教活動的法器,祭祀神靈祖先的祭、享禮器,發展成為具有特定內涵、相對固定組合形式的節步速、別尊卑的組佩飾。其長短、結構的繁簡、玉質的好壞、碾琢的粗精,往往與使用者的身份相關。儘管不同歷史時期,組佩的形制、結構不盡相同,但多以各種形狀的玉片飾,或輔以其他材質的珠飾,穿連、組合而成。這些生前佩帶的玉組佩,通常質美工精。

在中國古代,玉被認為具有保護死者屍身不朽的功能,因此往往在墓葬中隨葬玉器。這些玉器通常可分兩類:一類是生前使用、死後隨葬,稱葬玉;一類是專為殮屍而制,稱殮玉。

本品為戰國時期典型的玉龍形佩造型,但材質不精,碾琢粗糙,應是比照生前玉組佩製作的、專門用於隨葬的玉組佩的一部分,屬於殮玉。類似的青玉龍在西漢時期的墓葬中仍有所見。

玉鏤雕螭龍合璧 戰國

直徑11cm

清宮舊藏

此璧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變,圓形,內、外邊沿略平。璧兩面皆飾凸起的谷紋,作交錯的斜線排列,穀粒呈旋狀。璧孔內鏤雕一螭龍。

谷紋璧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玉器,此件玉璧較一般的戰國谷紋璧更為精緻,穀粒圓旋高聳,其精緻整齊超乎一般。所雕螭龍細頸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後上沖貼於頸,形似猛獸,表現出蓄勢待發之狀。商、周以來,對於兇猛動物的表現多集中於頭部,而對體形的表現則有所不足。此件戰國璧之螭龍身體態勢的刻畫極為生動,在造型藝術表現上是一重大進步。作品自中部對半剖開,成一對合璧,從剖口看,並非原設計,應是重大事件發生時臨時所致。

玉鏤雕雙龍首佩 戰國晚期

長13.5cm,高7cm,厚0.3cm

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變沁斑,薄片狀,整體呈「弓」字形。佩以中線為對稱軸,對接雙龍,兩端雕龍回首仰視,唇吻部位捲曲誇張。龍身短而寬,飾凸起的谷紋,谷紋以短陰線勾連。佩中部廓外上、下鏤雕雲紋,上部及兩下角都有鏤雕的孔洞,可穿繩。

這件玉佩為成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這類帶有前肢的半身龍玉佩在戰國玉佩中非常罕見。

漢代龍紋

玉龍螭紋洗 漢

長16.8cm,寬14cm,高2.8cm

清宮舊藏

此器玉料為青色,圓形,內膛很淺,可貯水。口沿寬而平,兩側橫出片狀柄,左側柄飾龍、螭,螭頭似虎而有角,身自雲水中隱沒,龍隱於螭後,僅露頭,頭形似熊。右側柄裝飾一長身龍,獨角,身亦隱於雲水中。柄的背面為陰線刻的圖案,與正面圖案近似。

宋代玉龍紋

玉雲龍紋爐 宋

高7.9cm,口徑12.8cm

爐青玉質。體圓形,侈口,無頸,垂腹,圈足外撇,兩側對稱飾獸首吞耳。通體以「工」字紋為地,上飾游龍、祥雲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

何年廟器贊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

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韞匵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丁。

土氣羊脂胥變幻,只余雲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題」。

宋時,受理學「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文玩鑒賞成為時尚,對三代青銅器的研究也頗有成果。於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個類別,那就是仿古青銅器玉器,簡稱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銅簋為藍本,但在器型和紋飾上多有增損變化,玉料也不是黃色。

元代玉龍紋

青玉蓮托蹲龍 元

高13cm,底徑6.4cm

青玉有綹裂、墨斑,局部有黃褐色沁。圓雕坐龍居於蓮花座之上。龍昂首,一爪抓握火焰珠。雙角,眉目細長,向後延伸。背起脊,關節處陰刻後揚之肘毛。刀法剛勁、粗獷,透雕處留下明顯的掏挖痕迹。底部中心一大孔,邊一小孔,據此推測本品原應固定於他物之上。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物,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其出現與農業社會對雨的需求相關,因此傳說中的龍往往能布雨,與能喚風的鳳並稱。龍、鳳後來分別成為帝、後的象徵。目前最早的龍的形象見於8000年前內蒙古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由紅褐色石擺放而成。龍及與龍相關的螭、夔等形象,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裝飾題材。宋、遼時期,龍的形象頗為豐富,有升龍、行龍、坐龍,各具情態,且多穿行於雲海之間。遼代遺址曾出土一件玉坐龍,但為片雕,且較小。

印度佛經中的八龍王是佛的信徒、供養者或守護神。本品將龍、蓮花組合,體現了佛教對玉雕工藝的影響。

白玉鏤雕蟠龍爐頂 元

底徑3.7cmX5.3cm,高4.8cm

青玉炙鏤雕龍穿牡丹爐頂 元

長6.8cm,寬5.8cm,高7.2cm

明代玉龍紋

白玉龍首觽 明早期

長16.6cm,寬1.7cm,最高2cm

觽白玉質,玉質溫潤,有黃色的絲綹玉沁。玉觽呈錐形,龍首,身體為九節螺旋紋,尾光素,尾尖稍彎。龍口內有一豎穿孔,口內上唇處打一橫孔,用以系掛。

觽最早是從解結之獸牙演變而來。《說文解字》曰:「觿,佩角,銳端可以解結。」說明觿是用來解繩的,主要特徵就是一端呈尖角。最早古人以獸骨或獸牙製作,佩帶於身用於解結。以玉制觿,逐漸喪失了其原始功能,成為象徵性佩飾件。《說苑·修文篇》曰:「能治煩決亂者佩觿。」可知觿在古人眼裡有治煩決亂之意。

此玉觽收購於1960年,以龍為首,十分少見,工藝亦十分精緻,可能原為皇家用玉。

白玉蟠龍環佩 明早期

寬6.8cm,高6.7cm,最厚4.5cm

清宮舊藏

佩玉質潔白溫潤。器以蟠龍為環狀。龍雙角,龍發向後及左右兩側飄拂,髮絲細而規整。龍首鬚眉上挑,左右長須,齜牙裂嘴。龍身盤卷,五爪,禿尾,四周繚繞卷草雲紋。環佩背後一側凸起方拱形穿,上高浮雕雲紋。整器附紫檀木座,雕雲紋,木座反面陰刻填金「丙」字,為清代宮中文物定級字樣。

這件環佩龍紋飾威嚴蒼勁,其鏤雕工藝亦有宋元遺風,為明早期宮廷玉雕的代表。此物造型少見,從其背後扁穿看,可能為帶飾,原藏紫禁城永壽宮。

玉人物龍紋磬 明中期

長20.4cm,寬20.1cm,厚0.9cm

清宮舊藏

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雙夔龍紋橫樑,橫樑兩側懸掛銅鍍金鏈,其下掛磬。磬正面為雲紋地,雕雙龍戲火珠紋,兩龍一仰一俯,分別佔據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壽、祿三星像,又有松樹、鹿、鶴、靈芝並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樂器,一般為多件成組,按音階排列使用。這件玉磬為單件,是由樂器演化的用於室內裝飾的陳設品。雙龍戲珠紋是明代宮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圖案。

玉獸紐夔龍紋樽 明

通高11.2cm,口徑6.2cm

清宮舊藏

樽玉料青白,略顯黃色。圓柱狀,一側為環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飾夔龍紋及谷紋,下部近3足處分別飾獸面紋。蓋隆頂,蓋面上等距立雕3個獸形鈕,似羊,蓋面中部飾渦紋。

樽為古代酒器,在漢代較流行,常見有銅、漆、玉質作品。此件作品與漢代玉樽相似,花紋略有變化,工藝不如漢代作品精緻。清宮舊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區考古發掘中也發現有陸子岡款的代表作品。陸子岡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見此類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青玉鴛鴦卧蓮雲龍柄執壺 明

口徑9.7cm,底徑7.6cm,高15.6cm

清代玉龍紋

白玉龍鳳靈芝如意 清

長38.8cm,頭最寬10cm,頭最高5.5cm

青白玉質,有絮斑。如意頭浮雕一大二小三朵靈芝,以及蝙蝠、火焰珠。柄身高浮雕游龍及鳳銜牡丹,間飾小朵靈芝。龍背起脊,管鑽雙目,周身滿布陰刻龍鱗。鳳眼陰刻,眼線細長、柔美。柄端穿孔,系明黃回頭穗,穗綴紅色珊瑚珠二。

如意是一種象徵祥瑞的器物,由古之撓癢工具、前端作手形的爪杖發展而來。頭多作靈芝形或雲形,柄微曲,供指劃、賞玩。其材質多樣,有骨、角、竹、木、銅、鐵、玉、石、珊瑚、琥珀等。所謂「如意」,即如人之意,是梵文「阿那律」的意譯。六朝時期,如意是佐清談、助舞興、示高逸乃至防身之物,為文人、逸士所鍾愛,不可須臾離手。文獻記載三國時孫和於月下執水晶如意而舞;南朝梁武帝時期名將韋叡,即使在兩軍交戰之時,也是手持如意指揮軍隊進退;兩晉時期石刻竹林七賢圖像中的王戎,亦作手持如意之形象。雲頭如意最早見於唐墓出土。到宋代,發展成為室內之陳設,明晚期更成為文房不可或缺之物。有清一代,因其吉祥寓意,如意是大臣祝賀皇室壽辰的首選,常居禮單之首。宮寢之中常見以如意裝點,帝王肖像畫亦往往見有手執如意者。清代如意雲頭式、靈芝式兼而有之,且多以玉、金、珊瑚、金、水晶等珍貴材質製作,木柄三鑲玉石如意亦多見。

青玉雙龍紋水丞 清

高6.9cm,長13.1cm,寬11.7cm,口徑4.1cm

水丞青玉質,圓形,口內空。器腹外浮雕雲紋和雙龍戲珠,二龍首皆伏於器口外沿。器外底陰刻隸書乾隆御制詩一首:

攻肖周人雅,形摹韓氏辭。雲疑旉叆叇,龍亦作之而。

撫手欲生潤,澄懷足養怡。還如應真缽,祝可現蓮蕤。

款署:乾隆甲子仲春,御題。後附陰刻篆書「古香」、陽刻篆書「太朴」二閑章。

此水丞為宮中書案上專用以盛水的器皿,因研墨用水量小,故器體也小巧玲瓏。水丞的玉質純凈光潤,雲龍的雕琢生動傳神,皆與盈盈水意相應合。

青玉壽字蕉葉螭龍紋花觚,清,花觚高28.8cm,口徑16cm,底徑9.7cm(左)

青玉壽字勾雲夔龍紋燭台,清,玉台高39cm,盤最大徑16.2cm,底足徑12.7cm(右)

燭台和闐青玉質,玉質溫潤,由底足、兩截柱、兩盤及銅釺連接而成。頂端小盤外浮雕仰蓮瓣紋,上截柱浮雕覆蓮瓣及如意雲頭紋四組。中間大盤內減地浮雕四組雲紋,外盤腹浮雕兩組夔龍紋,夔龍面部凸出,橢圓形大眼,雲形大鼻,身體向兩側捲曲延伸。下截柱帶鼓腹,鼓腹上雕琢四組雙螭團「壽」字。底足為倒置鈴形,浮雕覆蓮瓣、如意雲及兩組夔龍紋,龍首凸出而誇張,身體向兩側勾回捲曲。燭台置於銅胎掐絲琺琅器座上。琺琅座飾回紋、覆蓮紋及獸面紋,風格與玉燭台一致,可見當時為統一設計。

燭台為一對,是一組供器中的一種。供器一般一組五件,包括一隻香爐,一對燭台,一對花觚,稱「五供」。五供又稱「五獻」,是將香、花、燈、水、果五種獻祭品獻於神壇之上。香插於爐中,可上達於三境十天,下徹於九幽五道。花插於花觚,奉獻諸天異境奇花。燭台點燈,使天界、地獄、我身俱光徹。水為奉獻諸天之寶漿,滌煉陰魂,恢復真形。果為奉獻諸天的瓊林珍果,並有結果而收之意。包括此對燭台在內的這套五供原陳設在慈寧宮,為皇太后所用。

花觚和闐青玉質,玉質溫潤,為三節粘接而成,喇叭口,圈足,圓鼓形束腰。器身上下兩段淺浮雕大小蕉葉紋,刀鋒犀利。中間束腰鼓腹上雕琢四組螭龍捧團「壽」字,螭龍兩兩相對,身體成幾何形彎曲。花觚膛內配銅膽、銅蓋,銅蓋中央為圓形方孔錢紋,四周在細密的珍珠地上鏨刻五蝠穿雲紋。

花觚為一對,均有原配銅胎掐絲琺琅座,裝飾回紋、覆蓮瓣及獸面紋飾。

此花觚造型仿青銅觚,內襯銅膽可用來插花。這對花觚與一對燭台及鼎式爐為一組,合稱「五供」。五供供於佛、道祖先,又稱「五獻」,是將五種獻祭品「香、花、燈、水、果」獻於神壇之上。五供除作各種實物解釋外,道教中也有不同說法,如朱權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稱,五供代表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以表天地造化,相生相剋之治,並暗合神明之德。五供作為瑞器,多在祭祀儀禮中使用。包括此對燭台在內的這套五供原陳設在慈寧宮,為皇太后所用。

碧玉鏤雕雲龍香筒 清

高76.4cm,徑12.8×12.9cm

香筒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為銅質鍍金亭閣式頂蓋,中間為碧玉圓筒,上鏤雕雲紋和龍紋,下部為銅胎須彌式底座。香筒為一對,置於寶座前左右兩側。每當皇帝升座時,香筒內點燃檀香木,香煙從香筒的孔洞中冒出,造成香煙燎饒、香氣宜人的神秘氣氛,座下群臣聞到香氣,借喻皇恩浩蕩、垂及萬民之意。清代檔案及文獻中多稱此器為「垂恩香筒」。

白玉鏤雕仿古夔龍佩 清

長7.1cm,寬5.1cm,厚0.6cm

白玉龍鳳雲螭紋杯 清

通長13.3cm,最寬9cm,通高7.2cm

白玉龍鳳紋雞心佩 清

通長7.9cm,最寬6.1cm,最厚0.6cm

白玉夔龍紋蟠螭觥 清中期

高14.2cm,口徑9.6×5.2cm

觥白玉質,有微瑕。敞口大腹,體形粗壯。器身以夔龍紋為主體紋飾,器口、主體紋飾的上下邊緣各有回紋一周。流下飾一鳳頭,頭下套活環,蟠螭形柄。器配紫檀木座。

兕觥是商周青銅酒器的一種。清宮玉器中仿兕觥的造型者很多,體態不一。此器因螭形柄故名蟠螭觥,其造型線條流暢,紋飾規整,與青銅觥相比雖在器形和紋飾上多有差異,但古意尚存。

青玉雲龍紋瓮 清乾隆

高70cm,寬119cm。重約2500kg

俗稱「福海」。玉山原料來自新疆和闐,由揚州玉工經四年時間精心雕琢,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完成。瓮雕九龍,底鐫乾隆皇帝書《玉瓮記》。瓮下配海水紋銅座。象徵「福如東海長流水」。

此瓮玉料重大,雕琢精細,代表著乾隆時期揚州玉器的工藝水平。

現陳列於樂壽堂。

碧玉鏤雕夔龍璜 清

長14.8cm,寬5.2cm,捐獻自章乃器

白玉夔龍紋佩 清

最長7.9cm,最寬5.9cm,厚0.8cm

青玉龍鳳紋渣斗 清

高7.1cm,最大口徑11.5cm

白玉夔龍紋唾盂 清

通高7cm,最大口徑10cm

白玉鏤雕螭龍紋佩 清

最長7.5cm,最寬6.3cm,厚1.8cm

墨玉嵌白玉蟠龍如意 清

通長40.5cm,通高8.8cm,如意頭最寬9.8cm

青玉龍首鰲魚花插 清

高18cm,寬17.7cm,厚7.6cm

白玉鏤雕龍螭斧式佩 清乾隆

長13.2cm,寬5.7cm,0.7cm

碧玉獸耳夔龍紋簋 清乾隆

高17.6cm,口徑23.1cm

碧玉龍耳帶托杯 清乾隆

杯高3.8cm,口徑6.3cm,足徑3.3cm

盤高2.5cm,口徑11.9×17cm,足徑9×13.9c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國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是白起孫臏的師父,戰國是他的棋局
古文學:哦,原來這就是戰國中晚期的變形蟠龍紋敦!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