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體缺乏哪些營養啥易誘發癌症?

身體缺乏哪些營養啥易誘發癌症?

癌症是一種營養缺乏的疾病

所有疾病按發病的急緩和進展快慢可分為兩類:急性病和慢性病,兩種病除了發病急緩,進展快慢區別明顯外,另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急性病病因明確,慢性病病因「不明」。

所以我們在醫學書籍上會看到,在論述到慢性病的病因,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胃炎等等的病因時,第一句話就是病因不清。慢性病的病因真的不清楚嗎?不是,其實很清楚,但往往很隱秘。當我們把急、慢性病的病因對比起來看,抓住其特點後,慢性病的病因和對慢性病的治療方向也就很清楚了。

所有疾病都緣於損傷,而損傷分為兩種,即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急性損傷就導致急性病。

急性損傷的病因很明確,因為要想造成身體的急性損傷,一次損傷的力度就一定要大,所以損傷因素會集中起來發揮力量。比如被車撞傷、刀砍傷、細菌感染等等。

但慢性損傷的病因就很分散,是經常性的輕度損傷,是從輕度損傷積累到重度損傷的過程。例如糖尿病,不是因為您多吃了哪口飯,某天多喝了一點酒,哪天多吸了幾根煙造成的,而是因為您每天對肝損傷一點。

每天損傷一點,到最後終於損傷顯露出來。好比喝農藥,一瓶一口氣全喝下去了,馬上人不行了,但如果每天喝一小口呢,而且還可以加上煙、酒和其它一些毒物少量使用。表面上看沒什麼事,但您的身體已經受到傷害了,只要這樣進行下去,一定有一天會發病。

所以慢性病的病因往往明確但複雜、種類多樣。慢性損傷給了機體修復的時間,所以身體處在邊傷邊修,邊修邊傷的反覆過程中,而修復是需要營養素為原料的,所以所有的慢性損傷都是以消耗營養素為代價的,直到把體內的營養素消耗光,再也不能修上時,疾病的癥狀才會慢慢表現出來。

因此包括癌在內的所有慢性病,不管病因是什麼,最後本質上都是營養素極度缺乏和不均衡造成的,所以我認為要治癒慢性病,補充足量的營養素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去探究引起它的病因,因為不可能把引起某種慢性病的病因都找全,如精神因素、飲食因素等等。

而且對於治癒慢性病而言,這些病因的短期意義往往不大。但急性病就不同了,對於急性病而言,首先就要明確病因,且去除病因,然後才是進一步施治。當然在急性病的治療中也需要營養素補充。

慢性炎症為什麼容易導致癌的發生呢?這其中包括很多學科很複雜的知識,首先說慢性炎症本身就是很複雜的過程,當某個部位有損傷發生,炎症就出現了,炎症出現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把損傷部位那些死亡的組織細胞清除掉,為修復做準備;

另一方面,炎症細胞會產生很多的物質來刺激甚至是啟動修復;還有一方面,因為有損傷,會不時有外來的異物,包括細菌和病毒,從損傷部位侵入人體。炎症細胞的存在也是為了及時消滅這些異物,以防它們侵入後對機體產生更廣泛更嚴重的影響。修復就是在這種炎症環境下開始的。

修復其實應該包括很多個層面,即系統層面的、器官層面的、組織層面的和細胞層面的修復。而這種細胞層面的修復至少包括受損細胞的自我修復和細胞再生或增生。

通過細胞再生或增生,把細胞死亡後留下的空缺補上修好。當營養素充足時,各個層面的修復都會順利進行,很快局部的損傷修好,系統紊亂糾正,炎症細胞消退,這樣疾病就治癒了。

當營養素不足時,損傷總是不能及時修復,一些地方修上了,而另一些地方還是殘缺不全,這樣炎症細胞就會長期存在,形成慢性炎症,且在慢性炎症過程中,不斷地有修複發生,也不斷地有損傷發生,因為不斷會有各種有害物質進入受損部位,這些有害物質或有害因素會導致損傷擴大,而慢性炎症的長期存在也破壞了這些部位的細胞原有的生活環境,也會造成進一步的損傷。

當有一些營養素到位後,身體就會又啟動這個部位的修復,細胞又開始再生或增生。這就有點像一場持久的小型戰鬥,一會兒打起來了,死了一些士兵,戰鬥就停下了,而且還有後援補上,一會兒又打起來了,又死了一些士兵,又有後援補上了,就這樣不斷反覆發生。而癌正是在細胞死了再長、長了再死的過程中孕育形成的。

如上所述,慢性炎的過程也是原有部位的組織細胞不斷增生修復的過程。在慢性炎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細胞增生是有很大風險的。

因為在這種環境里有大量的有害物質,比如氧自由基等,很容易導致這些增生活躍的細胞的染色體及其它的一些基因受損,出現異常,即使沒有這些有害物質,細胞在增生時,有時也會出現染色體或個別基因的損傷,只是出現的機率要小很多。

本來細胞是不怕一些染色體或基因受損的,因為細胞自己有自我修復能力,在細胞核內有一整套用來修復染色體損傷的酶,比如核酸內切酶、核酸外切酶、核酸連接酶、DNA合成酶等等,

在這些酶的供應充足、原料充足和細胞核內反應環境良好的情況下,修復染色體異常並不是什麼難事,而且染色體修復還遵循一個原則,就是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就啟動細胞自殺機制,以清除這些受損細胞的潛在危害。這是何等精妙且完整的細胞修復計劃,其前提只是足夠的營養素。

當營養素不足時,細胞增生就很危險,因為在慢性炎的環境中,細胞進行一批接一批的增生,當出現染色體或基因異常時,由於營養素不充足,細胞不能及時啟動修復或自殺機制,就會導致染色體或基因異常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而且因為每一代的增生都有可能會產生新的染色體或基因異常,所以這種染色體或基因的異常範圍會不斷擴大,直到最後不可收拾。細胞核內基因之間相互制約的平衡被打亂,細胞出現異常無度的增生,癌就發生了。

來自癌細胞的自述:

「不要再責怪我了,因為很大程度上,正是你們的生活方式創造了我!」

你的身體,就像撒哈拉大沙漠一般。而我只是裡面再普通不過的一粒沙,可我這粒沙不是一成不變的。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像自己了。周圍的弟兄們還整齊劃一地排列著,可我,已經開始分裂了,由1個變成2個,2個變成4個,就這麼一直沒完沒了地長下去。

我不再是我自己了,失去了原本簡單的美麗,成了一個醜陋的怪物。當我分裂到100萬個時,這一團體直徑也有1毫米。唉,只是人類的任何醫學檢查儀器還是發現不了我呀!

我一直瘋狂地分裂,變大,長到10億個時,直徑到了1厘米,醫院裡的B超、CT、核磁、PET等終於能發現我了。可你們並沒有感受到任何不適,也沒想著去醫院看一看!

於是,我繼續瘋狂地長大,變醜,直到5年、10年,又或者是30年後,終於能在自己的身體上摸到一個包塊。

到底是誰把我變醜?

還記得剛開始在你身體里時,你是那樣的無憂無慮,每天都認認真真地吃著每一頓飯,運動和休息一樣也不落下。

可後來,你總是有著很多理由,抽煙、喝酒,吃飯也不好好的,我也只能默默地承受著。心想,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時間就這麼滴滴答答地晃悠過去了,我在變醜,你一直沒察覺

你每天都陰沉著一張臉,我這樣一個癌細胞又能好受到哪兒去呢?

我的這個小團體,彷彿是打了生長素,長得更加瘋狂了,我多麼想引起你的注意啊,可越是這樣,我長得就越瘋狂

你覺得生活很辛苦,我也頗受傷害。因為我不想變成這樣一個人人討厭的醜八怪,成為你們眼裡的「殺人兇手」。

「不要再責怪我了,因為很大程度上,正是你們的生活方式創造了我!」

這些事會加速變成癌細胞!

1

抽煙

吸煙一直是肺癌的第一兇手!煙草中含有幾百種化學物質,其中60多種都與癌症相關。大量吸煙的人患癌幾率是普通不吸煙人群的17倍。

在美國,近五成癌症患者死於吸煙。一項發表於國際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癌症學會的研究人員表示,2011年3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因12種癌症死亡的人數為34.6萬人,其中48.5%的個體患癌死亡的原因可歸咎於吸煙。

2

喝酒

喝酒越多癌變的風險越大,酒精對肝臟的危害是逐步累積的,從「酒精性脂肪肝」到「酒精性肝炎」到「酒精性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的發生其實只需要四步。可以說,超量喝酒,每多喝一杯就是向肝癌靠近一步。

酒精大部分是在肝內進行代謝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腎、肺排泄。大量飲酒後,人體內會囤積大量乙醛,會對許多組織和器官產生毒性作用如造成細胞DNA損傷、致癌等。

3

不好好吃飯

許人常常是三餐不能按時吃,或者經常在外就餐應酬,有的甚至僅以燒烤、麻辣燙之類飲食對付一下,再加上熬夜及過度煙酒等不良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攝取的營養不均衡,而且不潔飲食很容易造成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誘發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從而大大增加患癌的風險。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外,長期吃燒烤、熏醬、辛辣食物也會增加患癌風險。

4

每天陰沉著臉

據統計資料顯示,與普通人相比,性格憂鬱、感情不外露的人患癌症的概率比性格開朗的人要高出15倍。而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好發於一些受到挫折後,長期處於精神壓抑、焦慮、沮喪、苦悶、恐懼、悲哀等情緒緊張的人。精神心理因素並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卻往往以一種慢性的持續性的刺激來影響和降低機體的免疫力,造成自主神經功能和內分泌功能的失調,使癌細胞突破免疫系統的防禦,進而形成癌症。

這些事能阻止變成癌細胞!

1

每天都多吃點黃綠色食物,

日本預防癌症研究所平山雄所長進行的研究表明,綠黃色蔬菜能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因為它們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體,在體內可分解成維生素A。而維生素A類化合物具有調節和控制上皮細胞正常生長的分化功能,能逆轉上皮細胞癌前病變, 阻止癌的發生。最近的研究證實,綠黃顏色的蔬菜所含的黃鹼素,也有較強的抑制致癌物的作用。

2

走路1小時

美國《讀者文摘》雜誌曾告訴大家,每天飯後散步30分鐘,或者每周散步四小時,能使患胰腺癌的風險減少一半。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針對7萬人的長期研究也發現,每天只要走路一小時,就可以降低一半患大腸癌的幾率。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副所長孫保存解釋,這是因為胰腺癌和身體熱量過高有關,走路可以消耗熱量,可直接預防胰腺癌。而且運動後身體排出的汗液,可使體內的鉛、鍶等致癌物質隨汗水排出體外,從而起到防癌作用。

3

曬15分鐘太陽

著名醫學雜誌《癌症研究》發表的研究文章稱,經常曬太陽的男性比不經常曬太陽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幾率低一半,甚至於低65%。這是因為太陽光有助於降低前列腺癌的發病幾率,通過曬太陽,身體能夠產生一種維生素D活性成分。維生素D能夠促進前列腺細胞的正常生長,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的入侵擴散。

日晒需適度,早上9~11點、下午4~6點在戶外曬10~20分鐘較合適。

4

一定要睡夠7小時

美國癌症研究會調查發現,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高47%。這是因為睡眠中會產生一種褪黑激素,它能減緩女性體內雌激素的產生,從而起到抑制乳腺癌的目的。

上海市中醫失眠症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施明建議,最好晚上10點半前就開始洗漱,做好睡前準備工作,保證11點前入睡,早上6-7點起床。德國睡眠專家還指出,中午1點是人在白天一個明顯的睡眠高峰,這時打個小盹,也能增強體內免疫細胞的活躍性,起到一定的防癌作用。

5

少吃點糖

多項研究發現,糖吃得太多,會增加某些癌症的發病。早在2004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就披露了結腸癌和高糖食物之間的關係。隨後,一項針對膽管癌患者的調查發現,吃糖較多的人膽管癌的發病風險明顯增大。另一項在21個發達國家進行的調查表明:精製糖的攝入量是老年婦女患乳腺癌的一個可能誘因。每天吃5小勺糖的人,患胰腺癌的風險要比不吃糖的人高70%。日本大學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平時好吃高糖類食物的人,由於自身免疫功能減退,患癌症機會比普通人高4~5倍。

作為時政記者,他曾記錄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風雲變遷。2007年,他被診斷為肺癌晚期,腦轉移,當初醫生認為「活不過三個月」,但他卻走出了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現如今依然非常健康!

他就是凌志軍,生於1963年,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作家,代表作有《重生手記:一個癌症患者的康復之路》、《交鋒》、《聯想風雲》、《中國的新革命》等。

凌志軍的抗癌過程可以說是個「奇蹟」!

2007年,他被診斷為「肺癌晚期」,且已經轉移顱內。當時多數醫生認為是惡性腫瘤,不立即手術會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時,凌志軍決定靜養;當肺內陰影變小被多數醫生認為無關緊要時,他決定接受病灶切除手術。兩次他都「賭」對了。

抗癌成功後,凌志軍寫了一本抗癌感悟的書《重生手記:一個癌症患者的康復之路》,包含了他五年抗癌康復之路上的經驗總結,如實記錄了犯過的錯誤,堪稱一部「生病智慧書」;也書寫了一位資深記者對當今中國癌症醫療體系種種利弊的觀察和剖析,觀點犀利。

今天小編就根據其《重生手記》以及其接受媒體公開採訪的內容,總結出其患癌後的8大感悟,可以說字字如金!

1. 很多人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和恐懼!

「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著名腫瘤臨床專家何裕民顛覆了中國人「癌症是絕症」的慣性思維。他說,「很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應該理性對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

凌志軍認為:「我們最大的不幸在於被中國式的觀念包圍著,同時還接受著中國式的治療。」他認為,我國癌症治療體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也存在致命的偏差。「只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就已有66%的機會遠離死神。即使我們的腫瘤已經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

2. 患癌後:沒想到做癌症病人那麼沒尊嚴!

2007年2月,凌志軍被診斷「肺癌、腦轉移」的概率為98%,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兩地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他活不過3個月。

今年3月15日,新一輪複查結果:顱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見新的異常,癌胚抗原指標回歸正常,腳踝骨的陰影正在淡化,手術後倖存的那片肺葉生長壯大起來。

在治療期間,凌志軍發現,病人們花了錢、排了長隊、內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醫院的「特級專家會診」,才不足三分鐘。醫生冷漠的「你等著吧」的「診斷」幾乎就是一紙死亡判決書。手術、化療等高科技治療和開「天價特效藥」,是不同醫生的相同手段。而憂心忡忡、愁眉苦臉、排隊就醫甚至傾家蕩產的那個弱勢群體,就是中國癌症患者的群像。

3. 我們要用腦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北京、上海的專家們陳述的治療程序是:開顱手術;化療、放療;觀察肺部病灶,準備第二次手術,打開胸膛,切除肺葉;繼續化療,放療……

因為開顱也不能保證痊癒,凌志軍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先觀察一陣。

兩星期之後,醫生的說法是,腦部的腫瘤「應該是沒有長大」!凌志軍傾聽自己身體所發出的信號是,頭痛、眩暈、視覺模糊、眼球震顫等癥狀並沒有更嚴重。

他感悟:對病人而言,要用我們的腦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但是,他並非一味排斥手術,在可信的醫生,胸科影像學專家石木蘭確認肺部的癌症,並建議他做手術開胸之後,他立即按照石木蘭的推薦,選擇醫生為自己主刀。肺部的惡性腫瘤被切除之後,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裡。他拒絕了化療,因為化療僅僅「將治癒率從60%提高到62%」,同時拒絕了很多昂貴的「特效藥」。

他查閱了很多資訊,確認中國有很多癌症患者被過度治療。他的一個朋友,身體棒,腰包鼓,結果從發病到治療僅三個多月就去世了。

他決定,做一個聰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體的力量而不是醫生和藥物,開始自我恢復。

4. 把性命託付給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

凌志軍的經驗是:他把性命託付給自己,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出院時,凌志軍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復自己的體能。他曾在一種「末日心態」籠罩之下,但也在不經意之間走上康復之路——他每天步行5公里。8000公里,就是他5年走過的路程。相當於從北京到拉薩一個來回。

現在的凌志軍好似一個得道的智者,樂山樂水樂於助人,喜歡攝影,發現並捕捉光影世界中的美感,喜歡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他的妻子也說: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力量,會讓我們的生命出現奇蹟。即使它無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讓我們超越肉體的痛苦,達到心靈的安寧。

著名作家、心理醫生畢淑敏說:「他不但奇蹟般地把病治好了,整個人生都上了一個新境界。」

5. 向死而生,把身體交給自然!

從飲食和起居習慣開始,凌志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他不再忙碌。對他來說,「時間不再是金錢,不再是完成工作進度的承載體,它不過是我告別死神走向康復的橋樑。」

他更多的時間是在戶外度過,在湖邊踏青,在林間漫步,在陽台聽音樂閉目養神,眺望遠山近水和藍天白雲。他享受陽光,也享受風雨雪霧。

每天,他重視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在吃的方面,要足夠雜,足夠粗,足夠素,足夠天然;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讓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規律,同時觀察大小便的顏色和多少,間隔時間;每天的睡眠不低於8小時。

春秋季節,盛夏9點之前和下午5點之後,他會來到戶外,裸露50%的皮膚曬太陽,就算不能補充維生素D,「我的生命再次被陽光照亮,生機和活力不知不覺重新回到我的身上。」

他還去一些氣候和空氣好的地方療養。去蘇州的第二天,開胸手術後的正常反應胸悶和咳嗽就減輕了,五個月後咳嗽就好了。他還去了深圳東郊隱居,或漫步海邊,或在山間拾級而上。

他終於又回到了滑雪場,重溫了這種野性和富有刺激性的運動。當晚,他給關心他的朋友發出一條簡訊:「號外:凌志軍重返滑雪場。」

2012年3月15日,經過新一輪的複查,凌志軍顱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見新的異常。醫生對他說,「不要再把自己當作病人啦!」

6. 中國有八成癌症患者被『過度治療』

在治療期間,他處處發揮自己的記者本能,細心觀察自身所處的醫療環境,悉心搜集資料,對中國癌症治療現狀有很多驚人的發現。當今社會醫患關係緊張,醫生誤診錯診,病人傷害醫生的事件時有發生,醫療領地上的「割據」與「門戶」讓人很是無奈。這些現象及其根源在本書中都有體現。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全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是200萬,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著超過疾病治療需要的「過度治療」。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符合規範用藥者僅為20%。

「這些數字令我震驚,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不正確的治療。看起來,我們最大的不幸不在於遭遇癌細胞的侵襲,而在於我們被中國式的癌症觀念包圍著,同時還接受著中國式的癌症治療。這種醫療環境正在造就一個悖論:醫學越是發達,越是剝奪患者的主動性和判斷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懼和錯誤。」

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7. 不能盲目,你要會辨別哪些醫生值得信任

在自己親歷了之後凌志軍說,病人通常有兩種心理:第一,我不懂醫,不聽醫生聽誰的;第二,醫生都是錯的,不能聽醫生的。我想這兩種心理都有問題,都會導致自己犯錯誤。

我自己的感受是看病是一件很受罪的事情,去看病常常是很難受的事情——不是疾病帶來的難受,而是看病的過程當中種種的問題。

的確有一些醫生不怎麼樣,醫生也會犯錯誤,我遇到好幾次,所以對醫生的話不能盲目。但是,也的確有好醫生,醫術高明,道德水準也很高,這樣的醫生不難找到,我就碰到好幾位。癌症患者對醫生的選擇非常重要,其實我從醫生那裡學到了很多,醫生不僅救了我的命,而且給了我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引導著我的康復之路,甚至他們的錯誤也讓我學到很多。

還有,犯了錯誤的醫生不一定不是好醫生。實際上,那些有熱情有辦法去發現新證據,並且根據新證據迅速修正自己錯誤的醫生,更值得信賴。

8. 作為病人,我們不懂醫,但我們應當懂人!

作為病人,我們不懂醫,但我們應當懂人,應當知道什麼樣的醫生是可信的,什麼樣的醫生是靠不住的。如果既不懂醫又不懂人,那就很容易盲從,而盲從是導致我們犯錯誤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做了30多年記者,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的確養成了觀察人識別人的習慣,也有一些經驗。這能夠幫助我尋找那些值得信賴的好醫生。除了記者經驗之外,我想還有別的,比如冷靜,比如動腦子,甚至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會發生作用。舉個例子,我非常信奉誠信,甚至有些偏執。如果發現一個人說了一句假話,我就會對他的所有言行產生疑問。所以,我在和醫生的接觸中,特別注意他說話的可信度。一旦發現他在自吹自擂,我就不會再去看他。就是因為這個理由,我拒絕了不少醫生和他們的所謂「特效藥」。這也許會讓我失去一些治療的機會,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犯錯誤。

最後,相比國外醫生,大多數國內醫生並不大看重病人的癥狀變化,「都有過分依賴現代掃描儀器和黑白影像膠片的傾向,漠視病人的直覺和陳述。

凌志軍說,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告訴我,在美國,醫生不僅僅依據影像診斷,還充分考慮病人的癥狀,認真傾聽病人的感受。而對於中國式專家門診,這一點很難做到。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人的生理狀態千差萬別,疾病也是五花八門。千差萬別的癌細胞發生在千差萬別的人身上,結果必定是千差萬別的。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更沒有任何一台機器,能夠精確地分辨出每一種情況。所以,當疾病猝然加之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康復之門的鑰匙在我們自己手裡。

如果覺得好,別忘了點贊喲。

歡迎關注公眾號健康者指南,我們的宗旨是:有趣、有料、有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 的精彩文章:

茄汁的口味酸酸甜甜很好吃,配上蝦仁營養又健康,很適合小孩子吃
營養早餐 注意四個不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