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日碎語 嬋琴

春日碎語 嬋琴

01

「無所求」並非是說讓我們什麼都不做,你不勞動、不工作,又如何維持生活呢?無所求是要我們積極地做事情、踏實地創造條件,順其自然就會有結果。

與此話相類似的,還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習慣說「放下」。於是就開始不工作、不求上進、甚至也不考慮身邊人的感受,只顧及自身所謂的自由,率性而為。就這樣一味縱容、降低自己對生活的品質和要求,最後真的把自己給「放下」了,讓時日也在昏悶無聊、不溫不火、毫無意義中隨風而逝。

相反,真正的「放下」,是我們在看清了人世真相之後,從那些不必要的瑣事中果敢的抽離出來,以不盲從、不回望、不奢求、不糾結的心性坦然面對每一個當下,做到珍惜、踏實、豁達、精進的打理自己及生活,讓一切井然有序,健康成長。

時間與規律是成長的潤滑劑。生活亦如此,需要在自律與自控中,完成內心所向。

02

她在日記中寫道,「世上萬事不盡如人意,不是因為我沒有管好世間萬事,而是沒有管好我自己」。這句話也影射出另外一個道理,很多時候,約束我們的並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這大抵也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開始。

當一個人能做到從自身找問題,顧及他人的感受,並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問題。這是我們世俗意義里談到的「同理心」。同樣,也是一個人內心柔軟與仁慈的表現。

對於成人來說,最大的難處或許並不是我們如何處理外界、他人的關係及問題,而是能否真正做到如實、坦蕩的面對自己,具備從內心去發問、修正自己的意識。

我們需要在適當的時間,消除一些過往的東西。最近將一些衣物和書籍作了清理,並不覺得自己少了些什麼,相反心也瞬間輕鬆了很多。年歲越長,越發感覺物質很多時候就是一種負擔。人對物質的關係,應該如同人與人的關係一樣,越簡單越好。

這種簡單還包括對於外界的各種吸引眼球、嘩眾取寵的聲音、信息、食物、書籍……多並非意味好。唯有適合與質樸才能給到一個人以真正的寧靜與悅感。這樣的滿足,是我們對自身、外界有了充分的了解與信任後,作出精鍊後的選擇。

它們對你而言,是否能產生真正的價值?這才是我們需要去做清理和消毀東西的判斷與決定。物質的存在與消失與否,也反應出你在那一刻的心靈狀態。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經歷了一些人與事後,若還對很多身外之物產生執念、貪婪之心,那才是一種真的看不開的表現。

學會了簡樸的生活,也就懂得了不再隨波逐流,也避免了心念在慾望中淪陷的可能性。

慾望無所謂好壞,但有大和小。大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會產生痛苦;小慾望與自身背道而馳時,容易滋生問題。避免矛盾發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以不傷害他人、將幸福建立在他人的前提下,完成自己對慾望的實現。

03

我們對人生成功的定義、價值的體現,總是很狹隘,比如它就是需要金錢的富有,權位的高高在上為基石。

而我總是以為,一個人若能過簡單生活、滿足自身追求、遵從內心,做歡喜之事,隨順度日……這些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呢;還有一個人坦蕩做人、踏實做事,不媚俗、不攀附、尊自己,以微薄之力適當的幫助他人……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是另一種快樂與意義嗎。

除非寫作與交流,平日我基本是一個寡言、喜歡傾聽的人。與其喋喋不休,閑話不斷、高見、爭論不止,不如踏實做事、本分為人,並通過這樣的經驗去磨練我們自己的心性。

語言同樣有它的局限與無力感。這個世間很多東西,都是超越在語言之上,有那麼多的不可言說。

林清玄先生也曾寫道,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語言文字難以形容與表象的。他還說,「在人群中,靜觀諦聽;有獨處的時候,保持靈敏。」

當然,我們需要保持「恰到好處」的心性,而不是要去你走極端。

04

那日,看到牆角邊的海棠花開,拍下幾張圖片,反覆被我翻看。想到這樣的圖案,若能放在衣服或帆布包包上,一定也好看。

美的、珍貴的東西,總是讓人陶醉,有所留戀,但也極其容易消逝。

寫這些文字時,電腦里循環的是姬神的《抬頭看煙花燦爛》。它是可以反覆聆聽的音樂。如同有些書,是可以拿來重複閱讀的。

這些零碎如天女散花式的文字,就是當下的所思所感。它被我敲打、記錄下來,形成聲音與回應。是一次與生活及時間的對話。

—END—

讚賞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蔣嬋琴 的精彩文章:

盪盡心頭的惡知惡念,才能感受人事背後的生機
為什麼說不要從他人身上尋找完美之愛

TAG:蔣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