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里的這些攝影師:十個中有九個壞

電影里的這些攝影師:十個中有九個壞

全文955個字,閱讀只需3分鐘

對於電影來說,攝影這一媒介就像是它的表兄,而攝影師這個職業,自然也會因為其與電影有生俱來的親緣關係,而得到後者的青睞。

不同電影對攝影師角色的塑造有好有壞,它們有時是被攝影機制所異化的變態殺手,有時是不停尋求刺激的獵艷者,有時是將人類苦難扛在肩上的戰士和苦行僧,有時則只是極力尋求世界真相的見證人。

部分文字來源|好奇心研究所

早在無聲電影時期,電影人就開始意識到,攝影師的工作過程不可能完全是透明客觀的。

▲1914 年的喜劇默片《威尼斯兒童賽車》(Kid Auto Races at Venice)里,卓別林飾演的主人公就是因為在攝影機前面晃蕩的次數略多了點,被攝影師暴揍了一頓。

▲巴斯特·基頓的作品《攝影師》(The Cameraman,1928)基頓在片中飾演一位新聞攝影師,尋找聳動內容的他不斷奔走於窮街陋巷,並且會為了激發他所拍攝的幫派分子之間的矛盾,主動在其中製造事端。

這一題材電影人屢試不爽,比如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的《夜行者》,也是闡述攝影工作在本質上的非客觀性,即便是紀實攝影也不能例外,甚至接近瘋狂的攝影人會去造假。

▲1960年邁克爾·鮑威爾的《偷窺狂》中,影片主人公馬克用相機拍下了自己殺人的犯罪現場來獲得畸形的心理滿足。這也是對攝影師職業最為聳人聽聞的表現。

被攝影機制所扭曲的心理,使得人們在攝影術誕生早期對它的擔憂,在《偷窺狂》里噩夢成真:攝影師真的成為了一個能夠攝取人「魂魄」的惡魔。

馬克在片中殺人時,不但用攝影機記錄著他的行兇過程,還用一面對準被攝人的鏡子,讓她們在遇害時能夠看到自己的恐懼表情。

擊潰遇害者最後一道心理防線的,並不是馬克架在攝影機腳架上的尖刀,而是遇害者自己對影像的恐懼。

而對於另外兩位電影大師希區柯克與安東尼奧尼來說,攝影師並沒有《偷窺狂》里那麼可怕,他們只是比較空虛罷了。

攝影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要對生活無時不刻充滿好奇心。

▲在希區柯克的《後窗》中,詹姆斯·史都華所飾角色對鄰居私生活的過度好奇,就差點害他丟了性命。

所有攝影師的理想,大概都是追求世間的某種真相。

可能,現實生活並不會像電影展現的如此偏激,然而照片不能完全還原現實的本質,是真實存在的。

而每一位攝影人,哪一個不是為了表達內心接觸世界而奮力前行著?

也許《白日夢想家》中西恩·潘飾演的攝影師的自白,才是攝影師們心中最真實的聲音。

「有時候我不拍照片。如果我很喜歡某個瞬間,某個個人化的瞬間。我只想享受這一刻。」

END

號外:我建了個讀者群供大家分享經驗和想法,裡面都是攝影和圖片故事愛好者!關注新浪圖片公眾號,在對話框或留言區留下你的微信號,拉你進來嘮嗑啊~

不容錯過的往期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圖片 的精彩文章: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照片都是假的,你會不會想撞牆?
他是油漆工,改行做了攝影師卻從沒拍過活人

TAG:新浪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