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怎麼成了中國古董收藏圈最痛恨的男人

他,怎麼成了中國古董收藏圈最痛恨的男人

1880年,一個叫盧煥文的男人在一個叫盧家兜的小村莊誕生了。

初遇貴人

從記事開始,這個農家小孩子就每天看著裝滿布匹的小船離開港口漸漸遠去,他便開始了對遠方的無限憧憬。

1890年,盧煥文的媽媽因為無力支撐爸爸的煙癮和賭債,上吊自殺了,緊接著爸爸也一命嗚呼了。父母雙亡的小煥文為了忘掉傷痛記憶活下去,決心離開讓他傷心的家鄉。也許是命運之神的眷顧,指引他來到了南潯,進了富甲一方的張家做工。

那個年代的張家就像今天的兩個「馬爸爸」家一樣,江湖上只有關於他們如何如何有錢的傳說。

進到張家的小煥文還遇到了他這輩子的貴人——張家二少爺張靜江

(腿腳不靈便的張靜江)

這個其貌不揚的二少爺從小就腿瘸,後來右眼也失明了,但這絲毫不影響他開掛的人生。日後還成了中國政壇叱吒風雲的人物。

張少爺被派到法國工作,小煥文也有幸跟著去了法國。張少爺到了巴黎,工作之餘開了一家「通雲」商號,專門賣中國貨。小煥文也剪了辮子,脫了馬褂,穿起了西裝三件套,蹬上了鋥亮的皮鞋,頭髮上蒼蠅能劈叉,衣服上蚊子會打滑。

煥然一新的小煥文還在這裡找到了畢生的事業方向。在賣中國特產的時候,小煥文接觸到了中國的瓷器和古玩。從此以後,把玩古董成了他最大的樂趣。

小煥文可能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材料,很快就成了公司的掌柜。他也發現了一個更大的秘密。中國的茶葉、絲綢已經不好賣了,但古董卻是格外搶手,往往來不及上架就出手了。

古玩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按照我們行內的說法,便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那種啦。何況當時在巴黎賣古董,那可是天天會開張啊。

一隻宋代的小瓷瓶從山西買來只需要10塊大洋,經過小煥文一轉手,就能賣到2萬多大洋了。一尊陶瓷觀音,從和尚手裡買來只需要300大洋,但小煥文賣給外國人就有100萬大洋了。

(元代的白瓷觀音)

偷偷告訴你,當時的公務員們一個月收入才幾塊大洋喔!

看到商機

古董生意這麼好,但是張家二少爺還是沒興趣做了,因為被國父孫中山忽悠回國去鬧革命了。

小煥文對政治沒興趣,寧願留在法國當古董倒爺。在小煥文28歲這年,他自己的「來遠」商號開張了,對他來說,這年還有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盧煥文改名為「盧芹齋」了。

(盧芹齋和他的古董店)

盧芹齋一邊鑽研市場,專門考察歐洲人喜歡的古董,一邊花心思回國內淘寶、鑒寶關鍵還得會來事兒!盧芹齋明白中國人的禮數。他在上海和北京的分號天天擺酒席招待送貨的客人,還包吃包住。只要市面上出現了好東西,盧芹齋總會第一個看到,並拿到手。

1914年,盧芹齋去了紐約,看到紐約的繁華和眾多痴迷中國古董的人,他明白,這裡才是古董生意的天堂。第二年,他便在紐約開了店面。除了模樣打扮的像上流人士,他還努力學習外國語言,寫一手漂亮的字體,什麼英語、法語,統統不在話下。要知道,那時可沒有新東方喔!

在美國人眼中,一個有教養的歐洲人能做到這樣也就罷了,但一個中國人能有這樣的紳士風度,實在是萬中無一啊!於是,他們對盧芹齋的信任大大增加。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內憂外患的中國一片混亂,但對盧芹齋來說,正是渾水摸魚的好時候。當年的恩主張二少爺,也成了中華民國的財政部長,被孫中山稱為「革命聖人」,被蔣介石稱為「革命導師」。

他收買了很多國民黨內的人物,得以在中國大量收購古董,什麼寺院、陵墓、私家收藏統統不放過。

雖然中國當時就有了古物保存法,禁止古董出口,但這不但沒有影響到盧芹齋,還成為他抬價賺錢的理由,為啥?咱家二少爺可是國民黨的四大元老之一,沒有咱們,哪兒來的你中華民國啊?

最瘋狂的時候,盧芹齋還染指皇室的器物,因為文物一旦與皇室沾邊,那身價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倒賣國寶

1915年,盧芹齋以1600美金的價格把一幅康熙年間的絲綢壁毯賣給了外國人,交割單上赫然寫著「朝廷御用,1913年盜於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山莊是啥地方?那可是清代皇帝度假的地方啊!

1916年到1917年期間,盧芹齋主導了一場著名的盜墓行動,他把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兩駿」賣到了國外,直接打破了當時文物成交價的世界紀錄。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打江山時的六匹坐騎,死後被唐太宗命人刻在了昭陵)

1926年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寫到:為搞到這兩件文物輾轉了四五年時間,歷經各種艱難險阻,冒著坐牢甚至生命的危險。如今在中國搞古董簡直比登天還難,像這樣罕見的文物幾乎不可能再搞到了,一來風險太大;二來文物精品已經差不多都倒騰出來了。

(盧芹齋倒賣的北齊石雕)

(盧芹齋倒賣的商代青銅器)

(盧芹齋倒賣的宋元木雕像)

(盧芹齋倒賣的五代壁畫)

(盧芹齋倒賣的唐三彩駱駝)

對於自己的古董商生涯,盧芹齋還總結說:我從事文物交易一直胸懷世界。與此同時,我深信藝術品是沒有國界的。文物走遍全世界,就像無聲的大使一樣,讓世人了解並愛上中國文化。

貌似很有道理啊,是不是?

為了拓展生意,盧芹齋還教外國人怎麼鑒賞中國的文物,比如佛教壁畫、雕塑、古玉器、青銅器等器物的美和價值。他認為等外國人見識到了真正的中國文化,自然會掏錢買單的。

(盧芹齋接待客戶)

估計盧芹齋要是生在今天,就沒有「許老闆」、「馬爸爸」們什麼事情了。

1928年,盧芹齋不僅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還被批准在巴黎建一座「彤閣」來展示東方文化,所有的裝飾器物都來自中國。

(盧芹齋的「彤閣」被譽為「中國的盧浮宮」)

1948年,盧芹齋收到電報,他近年來搜集的貨物,其中不少都是國寶,被中國共產黨查扣了。從此以後,盧芹齋的古董生意,在中國大陸便宣告終結。

1949年,新中國成立,盧芹齋變成了人民公敵,中國古董收藏圈最痛恨的男人。據中國古董界人士介紹,流失海外的古董,有一半是經過盧芹齋賣出的,其中以「昭陵二駿」最為有名。

這樣一個人民公敵,卻被西方國家認為是「文化英雄」,並宣稱他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0年,他還為自己辯護:「我賣到國外的文物如今都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如果它們留在中國,還不知會遭到何時毀滅的厄運。

這種充滿矛盾的辯解當然不能讓他脫身於批評的浪潮,但某種意義上講,盧芹齋是讓西方認識中國古董的啟蒙者,使中國文物在世界文物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盧芹齋的人生起伏,是非功過,根本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方式來判定,因為他畢生的經歷中,貪婪中帶著忠心,犯罪中帶著救贖,風光中帶著忍辱,貢獻中帶著罪孽。

蔣念慈「傢具·載道於木」

二十四講課程攜手

上海交大正在招生

現場二十個席位為你們敞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私享會 的精彩文章:

TAG:收藏私享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