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日一器-新石器 大汶口文化白陶袋足鬹》

《每日一器-新石器 大汶口文化白陶袋足鬹》

《每日一器---新石器 大汶口文化白陶袋足鬹

器身用白色瓷土製成,流口上翹似鳥喙,扁圓腹、下承分檔袋足,腹與頸部之間設扭繩式鋬,表面經過打磨,平整光滑。

白陶袋足鬶

陶器是由黏土經過焙燒後製成的器皿,它的出現被普遍認為是農業的象徵。世界各古文明發源地出現陶器的年代相差不大,距今一萬年左右,在中東、非洲北部和中國中原地區已經廣泛使用陶器,這說明在這些古文明發源地,陶器的發明是獨自完成的。而美洲則晚至距今七千年前才開始出現最早的陶器,因此美洲的陶器與遠東文明越洋東渡是有密切關係的。

參考圖一:白陶空足鬶

參考圖二:陶釜灶

白陶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因為白陶製作工藝要求較高,故延續的時間不長,其生存的地域也比較狹窄,僅見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西周晚期即已不見影蹤。

參考圖三:東晉 越窯青釉龍柄鐎斗

參考圖四:唐 五代 長沙窯綠釉鐎斗

中國古代,專用的灶具何時出現難以考證,過去認為商周以前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製作灶具。2005年河南靈寶西坡14號墓曾出土一具陶制釜灶,與現代的灶台功用基本相同。當然這件陶釜灶通高只有25.4厘米,乃冥器也,但是足可以證明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專用灶具。飲食文化直到青銅時代才臻於完善,生髮出一系列的專用煮食器具,並發展出一整套的飲食禮儀來。如鬶就是煮水的壺,而甑則為煮植物類食物的用具,煮肉則用鼎,切肉分肉用俎,烹飪五穀用鬵,盛放五穀用簠簋等等。漢代以後已不用鬶,內廷用壺,野外如軍旅之中一般使用鐎斗。古代軍隊沒有專用的「炊事班」,兵士要自己煮食,故行軍中帶有鍋和鐎斗。鐎斗又稱「刁斗」,三國時孟康在其「漢書」注中稱:「刁斗,以銅做,受一斗。晝炊飯食,夜擊持行夜,名曰刁斗。今在滎陽庫中也」。擊持行夜,就是夜晚宿營時,值班警戒的哨兵用其打更報時,而一旦遇敵來襲,則敲響用作警號,類似近代人們值夜用的梆子。古詩詞中亦常見有刁斗的詞句,如倉皇垓下已重圍,四面悲吟雜刁斗。*」這裡的刁斗就是警號。

*、宋 陳郁 《虞美人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歸堂 的精彩文章:

中國尋寶地圖之四 騎馬天津看逝水——天津

TAG:與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