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居易寫《長恨歌》並不是因為楊貴妃?這裡面大有來頭!

白居易寫《長恨歌》並不是因為楊貴妃?這裡面大有來頭!

一談到白居易,大家都會想起《長恨歌》。

這首詩迴環往複、纏綿悱惻,連我這樣的直男讀了心中都會漾起漣漪。

很多人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感到惋惜,也自然而然地認為白居易對這個傾國傾城的美人有愛慕之情。

但其實白居易寫《長恨歌》並不是因為他深愛楊貴妃,而是因為一個鄰家女子。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裡面大有來頭。

由於社會背景的原因,白居易無法能與湘靈結合,但是這段戀情讓他刻骨銘心無法忘懷。

後來白居易還寫了期間三次寫了懷念湘靈的詩:《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

在經歷了這件事情後,白居易發誓自己不再結婚,正是由於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對白居易的一生的感情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作為《長恨歌》感情基礎,白居易在抒寫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愛情悲劇中,就不免會加上自己的個人情感,所以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是愛情比較符合。

「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連夜帶領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陝西境內的馬嵬坡。就在這時,隨行的將士突然停止前行,並發生嘩變,當朝宰相楊國忠瞬間死於亂軍之中。

隨後,叛亂的將士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的姊妹楊貴妃,這個唐玄宗最為寵愛的愛妃也香消玉殞在了這荒涼的馬嵬坡上。

當然,《長恨歌》是文學作品,不是歷史著作,我們並不要求它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在細節上容許作一些藝術加工。

不過凡是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總不能與歷史事實相去太遠,至少也該像《三國演義》那樣,做到七實三虛。

如果連主題也是虛構的,那就不如虛構到底,不必採用歷史人物的名字。

直到今天,我們對於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仍然有此要求。據此標準評論白老夫子的大作,不算過分。

《長恨歌》里把楊妃之死寫得又美又慘,這是一個美麗事物的殞落。

甚至可以說,馬嵬坡下的這一幕,就是整個大唐盛世由盛轉衰凋零殞落的一個象徵。

一個太上皇的名分,改變不了江山、皇位、愛情都已在這場動亂中失去的現實,屬於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這一段所寫的李隆基,不再是一個言行好惡可以影響整個政局的帝王,而是一個失去了一切的老人,對著舊時光的遺迹懷念曾經愛過的那個女子,緬懷自己己無甚希望可言的人生。打動了我們的,正是這其中的人生感慨。

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

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

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嚮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流傳千古的「基情」書信,「珠聯璧合」的兩位詩人的唱和之作。
《琵琶行》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共同的命運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