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的同學們還在吃麥當勞?

為什麼我的同學們還在吃麥當勞?

麥當勞充斥在我的世界裡,從地鐵站一出來就是麥當勞,朋友圈裡是集齊了4種麥樂雞醬料無比自豪的人,第一節課和晚自習教室里都充斥著麥當勞的紙袋和洋快餐特殊的香氣。我想為這情景掩面痛哭,這就是中國的未來嗎?一群喪失了味覺的人,一群心甘情願供養食品工業的人,一群努力消耗化石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的人。

麥當勞是什麼呢?是可口可樂,是芝士漢堡,是油炸薯條,是麥樂雞塊。

這些名字看起來是食物的名字,卻不是大自然能生產的,他們都是人造的食物。這些名字為他們蓋上了一層厚厚的面紗,消費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們吃下去的是什麼。吃麥當勞只是為了吃一頓飯,為了卡路里,為了給身體提供能量;或許其中有情感,吃下去的是童年的味道,漢堡和薯條都曾是要和家長軟磨硬泡、一哭二鬧才能享用的極致美味。大概很少有人會想,其中有些什麼,如果不是愛上做飯,我大概也不會想。但愛做飯的我無論吃到什麼東西,都會努力分辨其中的原材料,每一種味道都來自哪一種植物?哪一種動物?如果是我,我會怎麼組合這些味道?如果我喜歡,我要怎麼為自己做出這種味道?

不幸的是,遇上麥當勞,我的舌苔失靈了。我不知道裡面有什麼。可口可樂只有甜味和二氧化碳在舌頭上跳躍的感覺;芝士漢堡只有鹹味和油膩感;油炸薯條只有鹹味,如果算上番茄醬還有微弱的酸味和甜味;至於麥樂雞塊,完全取決於蘸什麼醬料,左不過是甜和咸。單調而平乏,無力描述,菜單上可以有幾十種食物,選擇卻不存在意義,無非是甜味、鹹味和油味,選什麼都不差。原因也很簡單,糖、鹽和脂肪是三種促進食慾的利器。任何商業活動的目標都是買出更多的產品,麥當勞也一樣,為了賣出更多使用最能促進食慾的味道。另一半的原因可以歸結為標準化,也可以歸結為降低成本。牛肉漢堡里的牛肉顯然不是整塊好肉,而是邊角料與食品添加劑共譜的樂章;雞塊里的雞肉也不會是有嚼勁、帶著天然香氣的走地雞肉,而是速成的大塊雞胸磨碎在重構的食品科學傑作。土豆本身可能不差,油浴後卻也喪失了原有的清甜。至於可口可樂,100%玉米的黑色液體自然全是高果糖玉米糖漿味。無論在深圳還是在洛杉磯,麥當勞的味道從未改變,是不是對身為世界公民的你很有吸引力呢?

究其根本,標準化無非是牟利的工具,頂著為消費者好的旗號,敲詐著普羅大眾的血汗錢。為了賣出更多,麥當勞做出了舉世矚目的努力。麥當勞是「從娃娃抓起」的忠實踐行者,值得中國足球學習。麥當勞既設置了「划算」的開心樂園餐供家長為孩子選購,用配套的小玩具和大把大把誘人犯罪的糖敲開孩子們的心房;也培養了比母親更溫柔甜蜜的麥當勞姐姐,還有麥當勞叔叔填補父親的角色。從此,麥當勞代表著童年。我的童年並非例外。出生在全中國第一家麥當勞所在的城市,我的一歲生日宴就是在麥當勞辦的。幸好,我對吃的慾望近乎狂熱,麥當勞貧乏的味感早已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我不常吃麥當勞。但我身邊的許多人早已深陷其中。營養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的飲食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於是我不知道我身旁這些初中時每周末上學而思都吃麥當勞,高中時每天早晨出了地鐵就帶上一份麥當勞早餐的人是否會終身與之為伍。麥當勞的魔力,與毒品何其相似,上癮了,就離不開了。表面上有很多理由能逃避他人說不的聲音。「我要學習,時間很緊張,麥當勞最快、最方便。」「麥當勞新出的板燒雞腿堡一滴油也沒加,可健康了。」另一方面,群體效應不容迴避。小時候,總會自然地羨慕同學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同理羨慕別人能吃麥當勞。一個孩子吃了,兩個孩子吃了,一群孩子最終就都吃了,再沒有比群體效應更高效的廣告了。長大了也是如此:麥樂雞新出了一款醬,同學吃了還發了朋友圈,我也要吃。邏輯沒毛病,不過是獵奇心,人人都有。於是每個月麥當勞都出新品,總有客人爭著搶著買單的。麥當勞還有一大創舉,即大份食物。吃兩份總會有負罪感,吃一份就沒問題;只需3元人民幣,中號套餐升級大號套餐。麥當勞順利地賣出了更多的產品,消費者則不免吃下過多的卡路里。忙忙碌碌地生活,好不容易掙得錢,難道就要這麼輕易地交到快餐公司手上嗎?消耗卡路里不免另外花錢,至少免不了花時間。於是,選擇麥當勞真的節約了時間嗎?

吃麥當勞,花錢,喪失味覺,長胖遠不是事情的終點,在城市看不見的廣袤農場上,麥當勞食物的生產方式正在給世界帶來無盡的問題。麥當勞產品的主要原材料是玉米,它以高果糖玉米糖漿、玉米油、牛肉、雞肉等不同形式出現在麥當勞產品中。地球上的玉米主要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單一作物大農場,那是現代農業科技的展示間:現代育種技術成就的超高產玉米、播種機造就的整齊的76cm間隙、巨大的聯合收割機、高科技化肥和除草劑、噴洒農藥的無人機、提供充足水分的灌溉井...... 科技的成果淋漓盡致地體現於此,劍的另一端則狠狠地捅向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個世紀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巨大增長主要可以歸功於育種技術、化肥和灌溉。現代育種技術培養出來的玉米實在農藥的衝擊下唯一能活下來的生物,它們佔據了美國30%的土地,將成百上千種生物共同生存的樂園變成了玉米的一家之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有著難以估量的後果,人類損失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基因庫(治癒重大疾病的可能),更是生機勃勃的土壤。土壤養活了一切,它並非死物,而是微生物和蚯蚓的家園。當分解者被消滅,土壤也就失去了將有機質轉化為植物需要的無機物的能力不得不依賴於化肥。化肥則大多是化石燃料的產物。以最為常見的氨為例,它由氮和氫兩種元素構成。空氣中有豐富的氮氣,但氫則需要從天然氣或其他化石燃料中獲得。人工操作中,它們只有在化石燃料提供的高溫高壓環境下才能化合為氨。機械化的農業中,從播種到採收,無不需要吃石油的大型農機參與其中;加工玉米的濕磨工廠和運輸也依賴於化石能源。研究計算,每生產1卡路里的玉米產品,就會消耗10卡路里的化石燃料。吃麥當勞所消耗的化石能源,足以讓坐地鐵而非開車變得徒勞。灌溉則消耗著水資源。地下水位下降在世界各地都不是新聞,報紙早已沒有慾望報道科學家們對地下水位的一次次警告。從美國科羅拉多到中國華北平原都有同樣的問題,讓農業的未來,糧食安全的未來變得撲朔迷離。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污染了飲用水,濕磨玉米的工廠製造出大量工業廢水,除了食物鏈最上端的人類,污染物或許沒有別的去處。不知是人類太過天真還是生態系統太過複雜,簡單粗暴的單一作物農業、化肥和灌溉最終導致土地退化。上個月,由聯合國框架下致力於保護生態多樣性的機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發布的報告稱:"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地退化進一步惡化,正在威脅五分之二的人類,導致物種滅絕和加劇氣候變化,至2050年或使40億人生活在沙漠中。" 有人想生活在沙漠中嗎?至少我是不想的。

每一個人的行動,都能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兩敗俱傷還是互利共贏全在一念之間。我沒有權利干涉任何人的行為,只是單純地希望疲於奔命的人停下來想一想自己送進嘴裡的是什麼,抽出1小時看一遍《Food Inc》, 看一遍《雜食者的兩難》,然後理智地做出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You Are What You Eat

I WANT TO MAKE YOU SE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啡嘗熱愛 的精彩文章:

TAG:啡嘗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