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田勘:喂孩子活蝌蚪,不是親生的也下不了手

張田勘:喂孩子活蝌蚪,不是親生的也下不了手

作者:張田勘

近日,一段「家長給幼童餵食活蝌蚪」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家長聲稱,這樣吃可以強身健體。視頻中,孩子天真、乖巧,順從地吞下了蝌蚪。

這段視頻看得人心頭髮緊,頭皮發麻。不知喂孩子蝌蚪的是不是其親生父母,但即便不是親生父母,恐怕也不可能下這樣的「狠手」。如此迷信民間偏方,甚至比魯迅筆下的《葯》還要顢頇。

據稱,喂孩子活蝌蚪的做法源於《本草綱目》的記載:「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蚪一水吞之,雲不生瘡亦解毒之意也」。然而,這裡記載的只是一種「俚俗」,是否當真,需要科學認證。並且,即便其他中醫古籍也有類似的記載,如《中華本草》記載:「蝌蚪清熱解毒,主治熱毒瘡腫、流行性腮腺炎、水火燙傷」,也並非是指內服活蝌蚪,而是晒乾搗碎外敷或經埋藏化水後搽敷。

古籍記載未必正確、真實,從傳統醫學過渡到現代醫學或實驗科學,最需要的是證據或循證,這不僅是科學的方法、規律,而且是一種可以應用到生活其他方面的思維方式,也即不唯書、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實。現在,還要再加一句,不唯古,只唯據(科學根據)。

只有科學證據才能讓人獲得真實的信息和認知。這一點,從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裡,得到充分解釋。很多人認為,屠呦呦的獲獎是對中醫藥的承認,其實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發言人漢斯·弗斯伯格表態已經非常清楚,這個獎不是發給中醫,而是發給新葯的發現。他說:「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不是把本屆諾獎頒給了傳統醫學。我們是把獎項頒給被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葯的研究者,今天我們能夠將這種新葯推廣到全世界。這是本屆獎項的意義。因此你可以說受到了傳統醫學『啟發』,但這個獎項並不是給傳統醫學的。」

正如一些中醫古籍中記載了蝌蚪的醫療作用一樣,有大量的中醫古籍也記載了青蒿的治療瘧疾的作用,但是,這些理論上的記載需要實踐來證實,在進行實證檢測的過程中,屠呦呦及其團隊,還有全國的許多科研團隊對很多青蒿植物進行了大量的篩查和檢驗,都沒有發現特別有效的藥物。實驗結果,與古籍記載的並不相符。

1971年9月,屠呦呦從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讀到一段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受此啟發,她考慮,有可能是青蒿的有效成分需要在低溫下提取才有效,而過去的提取方法溫度太高,會破壞有效成分。從這個思路出發,屠呦呦馬上用實踐來檢驗,把提取的溶劑從乙醇改成低沸點的乙醚。最後,再用採用乙醚提取的青蒿物質對動物進行試驗,發現對老鼠和猴子體內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故取名青蒿素。

這是不唯書、不唯古,只唯據、只唯實才能獲得的科研重要成果。作為一般公眾,看待蝌蚪用於治療疾病這件事,雖然不可能像屠呦呦那樣專業地進行試驗和反覆驗證,但至少可以請教醫生、生物醫學研究人員等,再決定是否對孩子採用這樣的療法。

盲目輕信古方、偏方,不僅難以獲得治病救人、健壯身體的效果,反而會造成危害健康的惡果。就生吃蝌蚪這件事而言,在蝌蚪、青蛙、蛇和鳥類中,寄生著一種稱為裂頭蚴(曼氏迭宮絛蟲裂頭蚴)的寄生蟲,人吃了含有裂頭蚴的蝌蚪後,裂頭蚴幼蟲可進入身體任何器官和部位,吸取人體內的營養,發育成長。在裂頭蚴寄生的部位都會出現癥狀,如局部紅熱、紅腫熱痛,在眼部、胸部等易感染地區會出現腫塊(腫塊就是由裂頭蚴蟲體形成),裂頭蚴進入大腦則產生一系列神經疾病癥狀,如噴射狀嘔吐、抽搐、昏厥、癲癇等。

顯然,要避免這種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情況發生,首先不是救救孩子,而是救救成人,摒棄盲目信從偏方的思維方式,只唯科學證據和循證醫療,從傳統走向現代。(張田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這幾種海鮮太嚇人,但福清人百吃不厭!
王毅:歡迎非洲兄弟姐妹繼續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