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到歐洲航程大幅縮短?北極巨變新航路現身,中美歐多國爭奪

中國到歐洲航程大幅縮短?北極巨變新航路現身,中美歐多國爭奪

2018年3月下旬,北極海冰面積達到年內極大值,然而即便是到了每年海冰範圍最大的時候,北極的冰蓋仍然比平均水平大幅偏低。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和美國宇航局(NOAA)的科學家報告稱,北極海冰極大值最小的幾個記錄都發生在過去四年,這也代表了北冰洋和周邊海域幾十年以來持續的冰蓋收縮趨勢。

在過去40年來,北極地區的年度最大和最小冰面積正在穩定的減小,而且多年冰層的厚度變薄、面積也大幅縮小。

上圖顯示了2018年3月17日北極海冰面積達到年度最大值時的情況。所有白色陰影區域的冰濃度至少為15%,冰蓋達到1448萬平方公里,這與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大幅偏低116萬平方公里,在圖像上,黃線代表了往年同一時期的平均面積,很顯然,北極邊緣的很多地區海冰過度消融。

由於海冰縮小、多年冰的厚度和面積都大幅度縮小,這種變薄和退縮的冰已經打開了北冰洋的新機遇——它開闢了一條新的航路。消失的冰層正在改變航運業,2017年8月,一艘新設計的具有硬質船體的油輪成為第一艘在沒有破冰船的幫助下穿越北冰洋的商船。最終,在北極航線的幫助下,輪船實現了19天內從挪威航行到韓國,比傳統的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旅行快一周。

數月後的2018年2月,一艘裝載液態天然氣的油輪通過冬季冰蓋從韓國運輸到俄羅斯北部的碼頭和法國。

包括我國在內,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冰島等多個國家正準備在北極開展更多的航運活動。西北航道穿越加拿大和北海航道,或俄羅斯北部和西伯利亞東北航道都令人矚目,因為它們可以顯著縮短亞洲、歐洲和北美之間的船舶運輸時間。

但海洋學家和環境學家對這一情況表示了擔憂,在北極航行的風險很大,無論是航運帶來的污染、石油泄漏和海洋生物干擾以及其他可能的影響都可能對北極帶來危害,同時,北極地區不穩定的航行環境對於航行者的生命也是威脅,尤其是北極地區天氣非常不穩定,船舶面臨的情況可能瞬息萬變。

當然,更嚴重的是海冰日益下降的危害,儘管它帶來了新航線,但是它的影響將波及整個北極地區和世界。北極的植物、動物、浮游生物以及人被迫適應北極更溫暖更少冰的夏季和冬季以及更開闊的水域。大氣和海洋環流模式也在發生變化,異常的暖流和爆髮式的回暖正激起高緯度和中緯度的異常天氣。

2018年2月下旬,異常的暖流沖入北極圈內,使得北極點一度回歸零上,導致了歐洲多國在2月下旬和3月迎來了少見的奇寒,同時,引發了整個三月北半球十分詭異而極端的各種天氣事件。

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氣候科學家克萊爾帕金森說:「北極海冰覆蓋率繼續呈下降趨勢,這與北極持續升溫有關。」 「這是一條雙向的反饋作用:暖化意味著更少的冰會形成,更多的冰會融化。而且,由於冰塊較少,太陽輻射的反射越來越少,並且這導致了變暖進一步加劇。「這種變化一旦形成,將很難再停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氣象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中國螳螂入侵日本,欺負日本螳螂!竟是乘掃帚漂洋過海
美國NASA衛星對準俄羅斯中國邊界!這裡的森林正面臨大危機

TAG:中國氣象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