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濕不除,毒不出!排毒祛濕,天天薏米不如灸透陰陵泉!

濕不除,毒不出!排毒祛濕,天天薏米不如灸透陰陵泉!

【導語】最近,後台收到幾位灸友的留言,意思都差不多:冬天,她們臉上的斑不怎麼明顯,但一到春天就慢慢出來了,而且越往夏天顏色越深。問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每年這個時候空氣中濕度增加,外濕侵入人體,加上脾虛濕盛這一「內濕」因素的影響,導致濕氣阻滯經絡,「濕生毒」,表現在皮膚上就是色斑加深。由於越往夏天濕氣越重,色斑顏色也就越深。

一、出現這些癥狀,濕氣重是主因!

濕氣對人體的傷害比較隱蔽,但是,反饋出來的表徵很多,所以,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濕氣的蛛絲馬跡:

1、成天犯困,怎麼睡都睡不夠;

2、肌肉關節酸痛;

3、渾身黏膩,汗味大,體味重;

4、頭髮油膩;

5、面部浮腫;

6、皮膚油光,滿臉起痘、長斑;

7、皮膚瘙癢,長濕疹;

8、眼袋下垂,有黑眼圈;

9、齒痕舌,舌苔厚膩;

10、消化不良,頻繁胃痛胃脹,易積食;

11、小便短赤,顏色深;

12、大便溏薄,肛門澀癢;

13、胸口悶,喉嚨有痰;

14、嗓子發癢,口乾,口苦,口渴;

15、嘴唇紅;

16、肥胖水腫,偏瘦的人也有小肚腩;

17、陰部/陰囊潮濕、瘙癢;

18、白帶有異味;

19、月經血塊增多;

20、機能衰退,對房事不感興趣。

一般符合1-2條癥狀,就說明體內濕氣過多,如果同時有多條「中招」,說明健康狀況正在惡化,祛濕刻不容緩。否則,難纏的濕氣會讓你渾身都是毛病。

二、濕氣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多癥狀?

這是因為:濕屬陰邪,重濁而粘膩,它能阻滯氣機運行,妨礙脾對水濕的運化,同時,「重濁而粘膩」的特性,使得濕氣成了毒素的最佳載體——像上文中的成天犯困、月經血塊增多、皮膚長斑等,其實都是因為濕氣的存在,造成毒素瘀堵所致,所以有「濕不除,毒不出」的說法。

濕氣入侵人體,對內傷害五臟六腑,易引起脾虛、胃弱、肺弱、腎虛等。《黃帝內經》曰「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因此對外就會表現出上文所述的諸多癥狀。尤其對於女性而言,濕氣重還會引發多種婦科疾病,著名婦科大家傅青主就有「帶下俱是濕症」的說法。

三、為什麼「十人九濕」呢?

民間有「十人九濕」的說法。有些人可能覺得奇怪:按理說,大家都特別注重祛濕,為什麼濕氣還這麼普遍呢?

這是由兩個因素導致的:

一是,對於現代人來說,缺乏運動是造成內濕的重要原因。中醫有「久坐傷肉」的說法,這裡的「肉」指的其實就是脾,因為脾主肌肉,缺乏運動就會肌肉無力,反過來就會累及脾。脾主運化,脾虛則水谷精微就無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水液等滯留體內就變成了「濕」,人就會虛胖。因此,道家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就是提倡飯後散步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二是,現實生活中的「健康小白」太多,大多數人濕氣重,只會想到吃一些利濕滲水的食物,比如紅豆薏米粥之類的。但是,薏苡仁雖然可以通暢小便、增加尿量、促進體內水濕排泄,卻並非人人皆宜。因為薏苡仁性涼,濕寒體質的人(如脾胃虛寒者),以及經期、孕婦、產婦等都不適合。而據統計,60%的現代人脾胃偏涼,所以這部分人如果想通過喝薏米粥祛濕,那就完全錯了。所以,我們常常見到這種情況,有些人長期喝紅豆薏米粥,但還是濕氣纏身。

四、應該如何正確祛除濕氣?

上文已經說了,體內濕氣與脾密切相關——脾主運化水濕,一旦脾胃受損,運化失常,體內水分就難以排出,體內濕氣就會加重。尤其那些飲食過於肥甘厚膩的人群,極易出現脾虛及消化不良的情況,造成水濕內停,進而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癥狀,甚至引發其他疾病。所以,祛濕得從健脾入手,脾虛的問題不解決,濕氣就永遠得不到根除。

五、為什麼選擇艾灸除濕?

「濕」屬水,火可克水,因此針對濕氣過重的情況,應該以火克之。在中醫療法中,艾灸與拔罐都與火有關,也是祛濕常用的兩種療法。不過,小編首推艾灸,因為:

一則,身體虛弱者不宜拔罐,而艾灸人人皆宜,它能培補元氣、補益氣血、補腎固陽,十分適合身體虛弱之人;

二則,拔罐更適合拔出「外濕」,對脾虛引起的「內濕」效果不大,艾灸則不然,「外濕」「內濕」皆可祛除;

三則,拔罐無法健脾,而艾灸可以健脾,從根源上阻滯濕氣生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六、如何艾灸健脾?

1

寒濕困脾

建議:溫補脾陽,把脾濕慢慢蒸發掉,好比把濕衣服放在取暖器上烤一烤。

取穴:督脈、神闕穴、關元穴、足三里穴。

2

濕熱困脾

建議:清利濕熱,同時少吃燥熱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因為濕熱與積食、消化不良有關),以免體內垃圾瘀滯。

取穴: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承山穴。

3

濕氣重濁粘滯,氣虛

建議:補氣行氣,輔助祛濕。

取穴:氣海穴、陰陵泉穴、承山穴。

4

脾胃虛弱,無力運化

建議:健脾養胃。

取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太白穴。

5

聚濕成痰

建議:理氣健脾、化濕祛痰。

取穴:陰陵泉穴、承山穴、豐隆穴、解溪穴。

註:由於「濕」的類型、部位、程度不同,加上個人體質、癥狀的差異,如果不知道如何配穴,請後台留言諮詢。

七、陰陵泉穴,最重要最易忽視的祛濕大穴!

最後,特彆強調一個祛濕大穴——陰陵泉穴。因為脾虛的人基本都脾經不通,基本上都有氣血不足的毛病。

陰陵泉穴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五行屬水,是脾經經氣注入的地方,脾經經氣在這裡最為盛大,具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清熱利尿的作用,是人體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濕利水的要穴。

艾灸陰陵泉穴,既可以健脾袪濕,又可以培補氣血,一灸兩得!

【結語】十人九濕,如果濕氣久而不治,就會加深一些疾病的病情,給治療加大了難度。春天雨水較多,加上風邪的「助紂為虐」,人體內的濕氣更易集聚。所以,春天除濕極為重要,尤其對於已經出現上述癥狀的朋友而言,除濕更是迫在眉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春不養肝,夏必寒變!距離立夏只剩25天,養肝請「少葯多灸」!
灸好三扇「門」,睡眠佳、腎氣足、消化好!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