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刊 西北屬性

新刊 西北屬性

《藝術世界》328期

西北屬性

Northwestern-ity

《藝術世界》在2018年的3月刊及4月刊中連續地以中國西北為樣本。從3月刊的「去西北」到4月刊的「西北屬性」,是從具體發生進入抽象思考從藝術家去西北的這一動作以及他們如何與西北發生聯繫,到怎樣的「西北屬性」提示或啟發了關於藝術本身及當代社會的思考。但4月刊同時也是對3月刊具體問題的進一步強化,即將思考和創作從具體的實踐層面推進到更帶有問題感、在場感的層面。

與其說這期長讀是要定義一種概念層面的「西北屬性」,不如說是試圖描繪一種發生層面的「西北屬性」。發生不僅僅是事件的發生——即在不同時期西北與藝術家的相遇中,發生了不同的實踐及思考——更是歷史和情感的發生——即何以會有這樣一種群體性的實踐在近百年的時間裡不斷發生?話語和實踐又何以會不斷地重返這一空間,並賦予其象徵性的意義及價值?這一持續的發生如何影響了美術史的進程?在年輕一代身上所攜帶的地方性基因愈來愈淡薄的境況下,何以他們卻更為強烈地感受並回應地方感?在地域及身份認同越來越被討論的今天,發生如何塑造了文化及民族的政治,這一意識形態又如何激發並影響著發生?......

去西北絕不是一種被動和逃避的浪漫主義或現代鄉愁,也不是一種單純的藝術創作,而是對我們自身當代生存現實及藝術機制的反思及回應。因此,就藝術的領域而言,西北屬性即在於它提供了一種進入當代問題及藝術問題的途徑,提供了一種身體力行去探討這些問題的方法——如西北的歷史及文化遺產如何縫合我們歷史書寫及認知的斷裂現狀?西北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在今天的文化身份及民族政治建構中可提供怎樣的養料?就個體創作及藝術語言而言,這些遺產又會有怎樣的滋養?近百年的去西北的歷史是如何與現代建設的國家政治、文化身份的民族建構、土地農業的資本商品化密切關聯在一起的?我們如何通過西 北的所在及境況反思物質基礎所決定的經濟、文化權力關係?我們如何通過城鄉分野考察利益關係對美學判斷及生活方式的改造?土地農業在西北的資本商品化對我們思考現代的遊民及各種新階層的湧現有何種啟示?我們對鄉村問題的介入如何面對鄉村的要求?我們如何調和在地創作的權力介入及主觀假設?我們如何面對可見的地理邊界及不同步的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不可見的差距和差異?我們又如何在可見疆域的跨越中,在真實的移動與遷徙中同時實現身份與文化的非邊緣性構建?中心/邊緣的二元思維模式 如何浸透在藝術及所有的社會框架之中?......

蔡國強,《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為外星人作的計劃第十號》,行為,1993OCAT北京館|圖片提供

因此,去西北是以遠離想像的現實的方式、在地工作的方式、去發現而非再現的方式、去遭遇而非擷取的方式面對和進入西北。多樣化的創作以關於一個地方的共同經驗、記憶和歷史,書寫了一條低音但卻延續近百年的脈絡。我們從中可以重建一個地方的藝術發生史,想像並建構一個區別於民族、文化、宗教的創作「共同體」。他們並不具備對這一地方的身份認同,但卻具備對這一地方藝術創作及當代問題的屬性認同。去西北或重返西北所昭示的也並非他們對這一生存空間或遠方風景的迷戀,而是對一種創作方式的探尋——即在這個人與土地隔離的時代,以藝術創作的方式象徵性地重歸土地;在這個人與地方彼此分離,愈來愈漂浮於一個無根的世界村的時代,把自己和一個地方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在構建城市/鄉村、中心/邊緣、現代/傳統、發達/原始等等此類社會經濟聯結的同時,也締造一種情感的私密聯結;在這個權力的框架不斷蠶食我們生存空間的時代,進入那些被權力版圖排除或邊緣化的空間,跨越權力語彙所制定的規則,置身於那些於自身而言陌生的空間和人群當中,在與他們的極端差異中體會彼此之間尚未被定義的共同感。

閆冰為石節子村的村民講解畫作和展覽,2016,閆冰|圖片提供

這意味著在移動、放逐和游牧中重新在空間與關係中安置自身。在現代與後現代宣稱我們自此生活在一塊無根的大地之上,漂浮在真空之中,除了短暫、瞬時之外,別無他物之後,我們如何降落於一塊土地之上,如何構建持續性的在場;在從資本化和都市化中隱退之時,如何讓隱退同時也成為對新空間的探索和對現有境況的抵抗;如何在一個時空被工業和科技高度壓縮,我們被迫不斷地離開一個地方和我們自己及自身文化的時代,本能地重返自身; 如何在一個虛擬無處不在的時代,構建自身與地方、個體、群體及文化的具體且真實的聯繫。

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西北屬性即是其橫截面屬性,其在整個框架中提供的參照點屬性,其意味著更多相似地方及群體的屬性。重要的不是西北,而是它所提供的思考和工作方式;重要的也不是去西北,而是跨越、超越可見與不可見的藝術及社會機制的疆界;重要的不是西北是什麼,而是據此探索並重新發現自己的存在及主體性;重要的不是在西北要做什麼和做了什麼,而是它對我們經驗及在場感 和問題感的復甦。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每一次從現有機制的脫軌,每一次從當下的出走,都是朝著西北的進發,對異質且多樣的西北屬性的探尋。

西北的14個藝術與當代問題屬性

西北:從地域到地理

藝術史研究者於渺 《西行者:寫生、自我漂泊與腹地游牧之間的地理想像(下)》

西北正脫離一個局限在中國地理內部的概念,轉向更為觀念化的「腹地」。「腹地」處在多重關係的交叉中,既是內陸又是通道,既是邊緣又是中心。流動中的「腹地」是新的主體性的生長之地。由此,「西行」不再僅僅限於向西的旅行,而是通過想像一種新的地理來重構自身與世界關係的實踐。在這個意義上,也許你我都是西行者。

雎安奇,《詩人出差了》,103分鐘,2015 於渺|圖片提供

文化遺產對歷史感的修復

梁遠葦:敦煌是母體

當你開始了解古文明,就得到了一個特別大的支撐,像是找到了母體一樣。對我個人而言,這是一種持續的學習,精神上的幫助。最重要和最明顯的是對認識的改變,擴充和影響,理解文明的線索和深度。(欒志超|訪)

空間地貌對繪畫語言的啟示

賀勛:形式與線條的崇高

有的時候,一個顏色或者一根線條會改變你的想法。我去過之後,對繪畫局部的理解實際上是有一些變化的。比如去額濟納看到被沙漠整個掩蓋掉的那座城市。門口有幾座教堂, 裡面是寺廟。從繪畫的角度去看的話,它更多的是形式、線條,很多大塊、高度概括的色彩。(欒志超|訪)

進行《寶石》項目創作的藝術家,A+Contemporary亞洲當代藝術空間和藝術家|圖片提供

敦煌美學對當代的滋養

湯柏華:敦煌元素與時空美學的創作啟示

對我來說,敦煌是時間積累的實體。我們之所以如此憧憬敦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敦煌猶如一個文化藝術的歷史寶庫,我們來到這裡取用和吸收我 們渴望取用和吸收的東西。(子七|訪)

鄉村問題的在地性實踐

一起飛:西北鄉村的在地性藝術實踐

琴嘎:我覺得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是很好的檔案,是很豐富的社會標本,是時間慢慢沉澱出來的,談的都 是很多元的真問題。而且,石節子雖然很小,但它五臟俱全,產生的問題的豐富面相和中國的所有農村是相同的。(欒志超|訪)

2013年包裝箱在石節子村,造空間+石節子美術館|圖片提供

藝術與藝術教育的地方狀態

黃靜遠:藝術的老師

在這些通過快門得到的圖像里,我們其實並不能確定誰是老師,誰更懂藝術,誰又教了什麼。這個空間里飄蕩著對藝術的想像,對自己的想像,對認可的想像。這些想像說明了什麼?誰是藝術的老師?教育發生在哪裡?

跨越可見與不可見的界限

楊茂源:文明交互作為一種創作方式

他對不同的文明邊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係感興趣。中亞地區恰好是一個很明確的文明交界區,有希臘化的影響、犍陀羅的痕迹、本地原住民的痕迹,以及漢文化的交流痕迹,不同文明在這裡交匯。這種交互的關係一直吸引著他。(李亞迪|訪)

再造與家鄉/本土的聯繫

趙趙:那地兒就是我的工作室

對自身的經歷、 原生家庭、出身地域的現狀與歷史,乃至在人的視角與觀 念、社會的制度與體制中隱藏的差異進行暢快的表達,探查邊疆這一所在在地理表象之下的迷宮——趙趙說,新疆對他從未陌 生,那裡有他一生迴避不了的事情。而對於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卻未踏足過那片土地的人們,那裡也有我們迴避不了的事情。(藺佳|訪)

趙趙,《駱駝》,駱駝、看護人、大理石食槽和水槽,「沙漠·駱駝——趙趙個展」展覽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2017,藝術家 | 圖片提供

重新面對人與天地的關係

閆冰:西北比例

人和人的作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比例在西北是放大的,好像失重一樣,一切都變得很具體。 面對西北就意味著要重新面對人和世界,人和人所生存的環境之間的關係。 在西北,對人的觀察必須要和環境聯繫起來,原有的比例尺是失效的。如果想在這片土地上做一些事情的話,就得重新認識這種比例尺和關係。(欒志超|訪)

中心/邊緣思維的無效

西寧當代:中心的邊疆,邊疆的中心

在與多位駐留藝術家共同工作了一些時日之後,作為組織者、邀請者、「當地人」、觀察者,高元也不斷地反思和調整自己的工作與思考方式;反觀「西寧當代」的角色,在系統與地圖上的位置;提出他深植於當地的語境與人群,在此間所察覺到的藝術創作及藝術系統內部的問題。(欒志超|訪)

反思當代藝術

曲科傑:西北作為反思當代藝術的參照

從事畫廊工作至今已十年,我越發意識到探索中國自身地域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根深蒂固於我們自身和周遭語境的,我覺得當代藝術從業者應該對自己文化的根源有更清晰的認知。我覺得應該多去感受與學習,不斷反省自身,尋求當下的藝術系統在歷史中的坐標。(楊圓圓|訪)

庄輝,《祁連山系》,2016,視頻截圖 藝術家|圖片提供

大國文化的復興

丁方:西北與東方文藝復興

就中國西北而言,丁方在自己的理論和實踐中將其更多地與內在精神、文化內涵聯繫在一起,從遷徙史的角度探索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大國文化的確立所能夠提供的資源。(欒志超|訪)

地域、身份、遷徙等當代議題

aaajiao:互聯網時代的地域、遷徙、身份與文化

我覺得 2017 年是個很大的變革,今年是新變革的開始。就在之前我感覺到大家好像更趨向於開 放跟多文化融合這種意識,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它到了一個發展的節點。 我覺得 2017 年各種政治的變化跟所有的整個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其實大家確實在變了——現在就是走向 保守跟區域化,重新回到一種民族性,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楚岩|訪)

aaajiao在《暴食》現場,aaajiao | 圖片提供

從邊疆到疆域

魯明軍:漫談西北與疆域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談論西北可能還有另外一層意義,也許在那樣一種獨特的自然和風物環境中,人的時空感會增強,從而使得我們更加自覺於所身處的這個時代。(楊圓圓|訪)

全刊目錄

編輯 / ArtWorl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世界ArtWorld 的精彩文章:

劉雨佳:看不見時間的風景

TAG:藝術世界Art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