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順命 順時 順生——從《中國年輪》感知中國人的生存智慧

順命 順時 順生——從《中國年輪》感知中國人的生存智慧

作者:袁志堅

在《中國年輪:從立春到大寒》的後記中,作者「三耳秀才」介紹,他不僅是「就物候說節氣」「就農事說節氣」「從天文角度解讀節氣」「從文學角度解讀節氣」,而且是「站在最高處,把節運氣」,從節氣文化感知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他將「把節運氣」視為中國人的生存智慧,順應天命、順應天時、順應生命。

中國儒家文化離不開「天人合一」這四個字,「三耳秀才」認為節氣文化構成了中國儒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內涵。從主流意識形態到民間習俗,節氣的形成與發展規律是值得深究的。我把節氣理解為政治時間、農業時間和文化時間。

《小滿》一章寫道:「大致說來,『節氣』最初形成在春秋戰國時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作者考證認為,「節氣」觀念的形成與小麥的「經濟地位」提升有著密切關係(「三耳秀才」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而聯繫到「小滿」時節小麥的顆粒小得盈滿。亦有他說,如有人認為,黃河流域水體小得盈滿)。或可解讀為,農耕文明的發展與節氣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古人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規律,依天時地利而動,總結提煉出節氣這一農業曆法定製。秦漢以來,中國人按照二十四節氣安排農業生產,安排日常生活,促進了農耕文明的發展與社會形態的發展,節氣是民時,更是官時。就民時而言,農諺中有許多關於節氣的內容,涉及天文、時令、地理、物候、氣候等諸多方面。而我國地域廣闊,南北有異,各地農諺對於同一個節氣的說法是「因地制宜」的。就官時來說,一方面民以食為天,另一方面國以農而立,國家被稱為社稷。社為土神,稷為穀神,土神和穀神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君王每年都要祭祀土神和穀神。今天我們到北京還能看到明代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至此修建的天壇。祈年殿是皇帝帶領群臣春祭的地方,祈求上天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圜丘是冬至日大祭的場所,感恩天帝帶來人壽年豐。天壇圜丘中心的天心石、皇穹宇殿前的三音石、皇穹宇外圍牆的迴音壁,是利用聲學原理設計的,通過聆聽回聲來感受天人合一的有呼有應。

節氣是政治時間、農業時間,也是文化時間。統治者要辨風正俗、化風成俗,如何形成共識?用文化的力量溝通、化育、統合。也就是說,從主流意識形態到民間習俗,節氣觀念深入人心,靠的是文化的力量。節氣之「節」,不僅是時間「節點」,也是文化「節日」。朝廷除了將節氣作為曆法推行,還創造出節日,以儀式示範,用遊樂吸引。所謂節日,既在日常生活的運行之中,又從日常生活中超越出來,給人以精神嚮往。立春、冬至之祭是官方感天動地的盛典,清明之祭是民間慎終追遠的深情。其他節氣,也多有節日性的習俗流行,如寧波地區立春咬春、立夏拄蛋、冬至吃番薯湯果,都給人們帶來節日的快樂。

「三耳秀才」寫節氣著作的落腳點,是推廣中國人順應生命的智慧。在農耕時代遠去的今天,現代人如何「把節運氣」呢?作者將節氣概括為傳統、習俗。《秋分》一章寫道:「在傳統面前,在習俗面前,我們正確的任務、正確的心態是:認清規律,順勢而為。換句話說,是在把握規律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傳統和習俗的價值。」他提出的建議是「眾生謙卑生活」,要像古人一樣保持「思時之敬」,通過「追溯先人足跡和智慧」,才「不會把日子過錯了」。

首先,是確立祭神如神在的文化信仰。本書的第一部分是《頌神曲》,讚頌了日神、月神、春神、夏神、秋神、冬神,感嘆天地大美,謳歌生命力量。在《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一書中,陳來先生認為,從宗教祭祀向人文思潮漸進性轉化是春秋時代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價值所在,中國文化的人文理性由此而定型。中國人所理解的天道,始終體現了天地之行與人事之變的辯證聯繫,始終體現了對宇宙秩序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思考。當然,今天我們所理解的祭神如神在,並不是回到神秘和不可知,而是要仰望星空,建立內心的道德律,傳承中國人的文化精神。

其次,「三耳秀才」在書里結合節氣闡釋了具體的哲學意義。在《小滿》一章中,他引用了《尚書》中「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以及《易經》中「天道虧盈而益謙」的警句,領悟到「做人要低調」。在《大暑》一章,他從觀荷聽蟬中得到審美愉悅,感受荷老「憐子」(蓮子)之深情,蟬蛻輪迴之歡歌,生命交接之美麗。在《處暑》一章,他以《說文》對「處」字之解釋,聯繫到《周易》中「君子之道,或出或處」的繫辭,探尋「止觀」的智慧。在《立冬》一章,他從自然界的變化中,讀到老莊哲學「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意蘊,發現了「別開生面,大道至簡」的真理。「三耳秀才」有意無意地藉助哲學來觀照人生,接受自然、生命、傳統、習俗對現代人的啟示。

作者在解讀節氣文化時,一再表達「順應生命」的祈願,是因為他相信生命不息。「跟著節氣小步走,跟著太陽走一年,中國年輪年復年」,在「年復年」的循環輪迴之中,天道行健,人道自強。「謙卑生活」恰恰是一種自強。孔子說:「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君子之終,是達到順應生命的境界,天人和諧,無往不利。(袁志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醫院奇妙的VR旅程,看懂醫生的診療單不是夢
義大利影院限時半價吸引觀眾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