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嶗山民間故事】-嶗山的傳說

【嶗山民間故事】-嶗山的傳說

嶗山民間故事內容豐富,情節感人,語言樸素、詼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如《石老人的傳說》《棗核兒》《嶗山的傳說》等。清康熙年間,受嶗山民間傳說的啟發,蒲松齡創作出了千古流傳的短篇小說《香玉》和《嶗山道士》。

自1983年以來,嶗山區的文化部門組織了大規模的民間採風活動,共搜集到涵蓋神話、歷史人物傳說、宗教人物傳說、風物傳說等17個門類的5600餘個民間故事,先後編印出版了《嶗山民間故事全集》《青島海洋民間故事》等22個民間故事專輯。《嶗山誌異》《嶗山的傳說》等作品集先後獲得十幾項省級以上大獎。

2006年10月,嶗山民間故事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2月入選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入選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嶗山將陸續為您推出

《嶗山民間故事》里精彩的篇章

今天要講的是《嶗山的傳說》

嶗山的傳說

張崇綱 搜集整理

攝影:閆培森

聽老人們講:嶗山本來名叫鰲山。若問起這鰲山的來歷,裡頭還有段美妙的故事呢!

老早老早以前,茫茫的東海灘上,一沒山,二沒嶺,方圓百里是一馬平川的草地。在這一眼望不到邊的草原上,坐落著大大小小四十八個村疃。

俗話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東海灘上住著的人,有的靠打漁撈蝦謀生,有的靠開荒種糧糊口,也有的靠開荒牧羊過日子。儘管乾的營生不一樣,可是家家戶戶都不愁吃,不愁穿,過著無憂無慮的安頓生活。

誰知這一年,大禍從天降:東海中,不知從哪裡冒出個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

你知道這鰲魚有多大?尾巴一翹,東海里就豎起個高高的海島;身子一浮,東海里就現出老大一片陸地;四個爪子一趴,東海里就掀起萬頃波浪;咧開大嘴喝一口水,東海邊就落一次大潮!

這大鰲魚依仗著身大力強,不但欺負得海中水族不得安生,還三不六九地打著浪頭竄上沿來,撞倒房屋,掀翻漁船,淹沒莊稼,捲走牛羊,作害百姓。

從此,富裕、安樂的東海灘上,再也聽不見人們愉快的歌聲,看不見人們歡樂的笑臉,人人提心弔膽,生怕災難落到自已頭上。

海邊上有個王家疃,疃里有對膽大藝高的兄妹。哥哥名叫大智,二十齣頭;妹妹名叫大勇,剛剛十八歲。他倆看見那大鰲魚推著巨浪滾滾而來,氣得把腳一跺,牙一咬,一個撈起魚叉,一個手持弓箭,邁開大步「嗵嗵」地迎了上去,兩個二話沒說,對著那大鰲魚「嘩」地擲去魚叉,「嗖」地射出利箭。誰知,那大鰲魚把嘴稍稍一張,一道瓮口粗的長長水柱衝口而出,「呼」的一聲,把兄妹倆衝出了足足五里遠。哥哥大智被摔在硬梆梆的土地上,頭頂碰起個笆斗大的蘑菇;妹妹大勇被摔在草地上,跌得渾身如同離了骨。好大一陣工夫,哥哥才爬起身來,一瘸一拐地走到妹妹身邊道:「妹妹啊,這一跤沒摔死,倒把俺摔醒了,俺看要救父老鄉親,制服那鰲魚,光靠咱倆硬拼不行,還要加上智斗才中!」妹妹搓揉著雙腿說:「哥哥,俺也是這麼想,只是想不出個智斗的道道來。」哥哥道:「妹妹啊,常言說『眾人是聖人』咱倆不好遠走高飛訪名人?俺就不信,普天下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想不出個制服大鰲魚的計謀來!」妹妹聽了哥哥的話,把手一拍,「呼」地站起來:「好,趕早不趕晚,咱倆這就去吧!」

兄妹倆告別鄉親,朝西走去。跨過三十三道河,越過三十三道嶺,翻過三十三座山,這天走進一片樹林里,看見一個滿臉皺紋,一頭白髮的老媽媽,正盤腿坐在一棵大槐樹底下紡棉花。他倆急忙走上前去打躬作揖道:「老媽媽請您告訴俺用什麼辦法能治死東海里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老媽媽一邊手搖紡車一邊說:「孩子啊,俺只聽說:使萬人紡的萬斤線擰根又粗又長的白紗繩就能拉動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

兄妹倆把老媽媽的話牢牢記在心裡,謝別了老人又趕路去了。

走啊走,走啊走,跨過六十六道河,越過六十六道嶺,翻過六十六座山。這天,兄妹倆來到一個紅土嶺上,忽聽嶺下傳來了「叮噹嘀」、「叮噹嘀」的打鐵聲。兩人順著響聲一路找去,走進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看見一個光著膀子正在打鐵的師傅。兄妹倆連忙走上前去,打躬作揖道:「鐵匠師傅,請您告訴俺,用什麼辦法才能治死那東海里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老鐵匠用響噹噹的聲音答道:「孩子啊,幹什麼營生說什麼話,俺只知道:使萬人湊的鐵,打把四個尖尖萬斤重的釣魚鉤,就能釣住那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

兄妹倆把鐵匠師傅的話,牢牢記在心裡,謝別了鐵匠師傅又趕路去了。

走啊走,走啊走,跨過九十九條河,越過九十九道嶺,翻過九十九座山。這天,兄妹倆走進一個小鎮子,只見一個老皮匠坐在街頭穿針引線掌靴子。兄妹倆急忙來到老皮匠跟前打躬作揖道:「皮匠師傅,請您告訴俺,用什麼辦法才能治死那東海里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老皮匠停下針線道:「孩子啊,我一輩子和針線牛皮混得熟。只聽說:用萬人湊的牛皮,縫件大牛衣,裡頭充上萬斤草,做頭大假牛當做魚食,就能引得那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來上鉤。「

兄妹倆牢牢地把老皮匠的話記在心裡,辭別了老皮匠又繼續趕路程。

這天,兄妹倆正大步流星把路趕,忽見一個白須、白髮、白眉毛,穿著白衣衫的老人,迎面朝他倆走來。他倆急走幾步,來到老人跟前,對著老人打躬作揖道:「老爺爺,請您告訴俺,怎樣才能治死那東海里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為民除了害?」老人道:「治死鰲魚並不難:一要有萬人紡的萬斤線擰成的白紗繩;二要有萬人湊的萬斤鐵打的四尖大魚鉤;三要有萬人獻的萬塊牛皮縫的牛衣做成大草牛;四要有頂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才能把釣著的大鰲魚拉上岸來治死它。」

兄妹倆聽了老人的話,又是歡喜又是愁:喜的是,終於學到了治死大鰲魚的好辦法;愁的是,上哪去找那頂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想到這,便一齊跪下向老人求告道:「老爺爺啊,救人救到底,教人教到頭。請您明白告訴俺,怎樣才能找到那頂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老人道:「世上無難事,只怕心不誠。你倆真有誠心為民除害就背上我老漢走上千里路。到那時,我包你倆都能長成頂天立地、力能拔山的巨人!」

兄妹倆聽了老人的話,高興得從地上爬起來說:「只要能治死大鰲魚,為民除害,莫道背您老走千里就是走萬里,又算得什麼?」說完,哥哥大智,便搶先背起老人轉身往家鄉的方向走去。

別看老人乾巴巴的樣子,可大智剛背起來那陣子,覺得沉甸甸的,足有千斤重。但是,他每走一步,覺得身子就長高一尺;每走十步,覺得力增千鈞,越走步越大,越背勁越足,尺管大智走得並不快,可大勇在身後小跑都跟不上趟。

就這樣,大智背著老人走了五百里,身子已經長得頂天立地,勁頭已經是力能拔山了。大勇急忙趕上來,拉著哥哥的胳臂央求道:「哥哥啊,看你已經長成了頂天立地、力能拔山的漢子了,下五百里就讓我背吧。」說著,便把老人從哥哥身上接過來背在自己身上。

大勇背著老人走,也和大智一樣:走一步,身長一尺,走十步,力增千鈞。越走個子越高,越走勁頭越大,當她走完了五百里,來到離家只有五十里的西海灘時,她的個子也長得頂天立地了,她的勁頭也力能拔山了。這時,只聽背上的老人道:「孩子啊,你倆為民除害的心是誠的,心誠則靈。如今,你倆已是頂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了,就把我放在這裡,趕快回家去治那大鰲魚吧!」

大勇聽了老人的話,身子一蹲,想讓老人下來。誰知,雙手一松,只聽背後「咕咚」一聲天崩地裂般的巨響,打得海水竄起了幾丈高。兄妹倆回頭一看:啊,哪裡還有白頭老人,只見一座又高又寬的白石頭大山,橫倒在西海里,半邊身子浸在水中,半邊身子露出水面,成了海中一溜長長的石頭島(只因這島是白衣老人化成的,人們便叫它是「人島」。後來石頭被水浸成了灰黑色,人們才又改叫它為「陰島」)。兄妹倆一見此景,知道老人不是凡人,連忙雙膝跪下,朝著石頭島子拜了三拜,磕了三個頭,便轉身急匆匆地回到了家鄉。

消息傳開,四十八疃的人一齊拆開被、襖,扒出棉花,捏成花瓜,紡成白紗,送給兄妹倆擰紗繩。有的砸了飯鍋送來鐵讓他倆打造魚鉤。有的掀了草屋,抽下草,送給他們扎草牛。還有的拆開牛皮褥子,撕開牛皮「綁」,送給他倆縫製大牛衣……

在四十八疃鄉親的幫助下,材料很快準備齊全。兄妹倆便白天連著黑夜地幹了起來。先用了五天五宿的工夫,擰了條萬斤重二十里長的粗紗繩。緊接著,又用了五天五宿的工夫,打造了一把萬斤重、四個尖、一個長鼻子的大魚鉤。再用五天五宿的工夫,把魚鉤包進草里,紮成了一條萬斤大草牛,外邊縫上牛皮,連夜把假牛扛到東海沿上。最後,把那粗長的白紗繩,一頭拴在從草牛嘴裡伸出的鉤鼻子上,一頭扯向二十里外的草地去,兩人緊緊用手拽著,單等那大鰲魚咬鉤後,好往上拉。

這天正是八月十五,日出時分,那大鰲魚從深水中鑽出來,又要興風作浪竄上岸來禍害人。當它借著陽光,朝著海邊張望時,只見一頭小山般大的黃牛,站在海邊上,正迎著海風搖頭擺尾。一時間,饞得那大鰲魚直淌涎水。只見它一個餓虎撲食之勢,帶著浪頭竄上海灘張開黑洞洞的大嘴,一口便把那大草牛囫圇個吞進肚子里。

這時,躲在遠處的大智、大勇試著手中繩子一緊,知道那大鰲魚已經上鉤,馬上雙手拉,轉身將繩子搭上肩,沒命地往上拖。那被大鰲魚吞進去的大草牛肚子里的四尖大魚鉤,隨著他倆一使勁,立時扎破了牛皮,伸出長長的鉤尖,鉤住了鰲魚的五臟六腑,痛得那大鏊魚在水中又蹦又跌,直打得浪花飛騰,天搖地動。

大智、大勇使狠勁往上拉,大鰲魚豁上死命往深水裡墜。兄妹倆每往前拉一步,腳下就踩塌一方地,踏出一截深溝。他倆拉一步,歇一歇;歇一歇,踩下一個深坑,汗水流進深坑裡積下一灣水。就這樣,接二連三地拉著大鰲魚向前走了十八步,走出了十八里,踏出了十八里長的一道深溝;歇了十八歇,踏下了十八個大坑,積下了十八灣汗水(後來,人們便把這裡的前九灣叫「內九水」,後九灣,叫「外九水」)。

這時,四十八疃的人聽說大智、大勇兄妹倆釣住了大鰲魚,都不約而同地趕來相助。真是「人心齊,泰山移」。他倆得到了四十八疃眾鄉親的幫助,勁頭更大更足了。大家同心協力,從早上拉到天黑,終於把那大鰲魚從深水拉到了淺水,從淺水拉上了海灘。當人們拉著白紗繩,走到西海邊那白衣老人化成的石頭島時,那大鰲魚也頭朝南,尾朝北,脊樑朝天,肚皮朝地,被拖上了東海岸。兄妹倆讓人們停下來,把那粗粗的白紗繩,牢牢地拴在那石頭島的石橛子上。然後,踏著月光,領著鄉親們回家歡慶勝利,過團圓節去了。

晚上,四十八瞳的家家戶戶歡聚一堂吃著果品,飲著美酒,人人臉上掛滿了笑容,疃瞳又飄出了歡樂的歌聲。這時候,大智、大勇兄妹倆卻怕那大鰲魚掙斷繩子,吐出釣鉤,逃回東海,再禍害人,便不顧幾天來的勞累,一個手握魚叉,一個手拿弓箭,走出家門,來到海邊,站在那大鰲魚的脊樑上,日日夜夜在上面看守著它。他倆那高大的身軀,頂天立地,風吹不動,雨打不搖……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大鰲魚的遺骨,便化成了南北長四十里,東西寬三十里的一座山。因為這山是大鰲魚化成的,人們便叫它是「鰲山」。山南頭叫「鰲山頭」。直到如今,那山頭靠海的哈皮崖下,還能找到八顆鰲魚牙化成的大石頭。傳說,當年八仙過海前,曾坐在上頭歇息過,後來,人們便叫它是「八仙墩」。山北頭叫「鰲山尾」。只因明末年間海盜常到沿海一帶騷擾,皇帝便在這裡屯兵設衛,守備海防。打那以來,「鰲山尾」就改成了「鰲山衛」。……

大智、大勇兄妹倆,為了鄉親們的安生,不怕風吹雨打日頭曬,成年累月並肩站在鰲魚脊樑上看守它,他倆那高大的身軀,慢慢化成了鰲山頂上的兩座高峰。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便把哥哥大智化身的高峰叫做「巨峰頂」,妹妺大勇化身的高峰,叫做「美人峰」。

因為這鰲山山勢陡險,攀登特別費力,後人們把它叫成了「勞山」。文人在攀登之後,寫詩作文留念時,又在「勞」字邊上加了「山」字旁,才成了今天的「嶗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嶗山 的精彩文章:

金石館藏寶—嶗山綠石

TAG:文化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