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今天是2018年4月12日,1961年的今天,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首次飛入太空,實現了人類太空飛行的壯舉,並為全人類的空間探索努力開創了新的篇章。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向太空,成為第一位遨遊太空的中國人,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從無人到載人,從一人到多人,從太空行走到交會對接…中國航天在浩瀚太空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腳印。我們的征程未完待續,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些年來關於中國航天員的點點滴滴,感受他們的那份堅持與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默默付出的努力。

向他們致敬,向默默奉獻的中國航天人致敬!

千挑萬選,百鍊成鋼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921工程)任務和實現方式的確定,中國借鑒美國和俄羅斯的經驗,開始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我國預備航天員的基本條件是:具有堅定的意志、獻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厘米,體重55-70公斤,年齡25-35歲,殲擊機、強擊機飛行員,累計飛行600小時以上,大專以上水平,飛行成績優良,無等級事故,無煙酒癮,最近3年體檢均為甲類。

有資料說,我國選拔航天員的範圍是從3000名國家一級飛行員檔案中先選出1506名符合基本選拔條件的飛行員,又在這1506名符合基本選拔條件的飛行員中,通過書面調查和座談會的形式選出了800名。當時,全國有10個療養院同時開展選拔活動,每個點都是去80個飛行員,只選8名。選出來的80人中後來又刷下20個人。最後就剩下了60人,這60人到北京參加第二輪的住院臨床複查。第一部分是臨床體檢,檢查有沒有器質性的病變。第二部分是進行功能性檢測,測試智商、智力、反應等。優中選強,競爭壓力可想而知。體檢歷時近兩個月。這一關後只剩下20人。後來又對這20人進行家庭醫學查訪和直系親屬(配偶和子女)體檢,20人全部合格。由於員額限制,1997年4月在集中了全國各大醫院的著名專家後,召開住院檢查結果鑒定會和中國首批預備航天員醫學選拔鑒定會,經過反覆研究和挑選,建議錄取其中12人為預備航天員。

他們分別是:楊利偉、聶海勝、費俊龍、翟志剛、潘占春、劉旺、劉伯明、張曉光、景海鵬、趙傳東、陳全、鄧清明,加上1996年曾經到俄羅斯接受培訓的兩位航天員兼航天員教練員:李慶龍和吳傑。共選出了十四位預備航天員。

首批航天員宣誓儀式。圖源:《築夢路上》

1998年1月5日,是他們終身難忘的日子!那天,他們面對五星紅旗莊嚴宣誓:「我自願從事載人航天事業,成為航天員是我無上的光榮,為了負起航天員的神聖使命,我宣誓:熱愛中國……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刻苦學習,嚴格訓練,愛護武器裝備,遵紀守法,保守國家機密。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甘願為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身。」

那天,他們在國旗下莊嚴宣誓,並在旗上籤下自己的名字。

1998年1月5日,14名預備航天員宣誓完畢後,在國旗上籤下自己的名字。圖源:軍報記者

以此為標誌,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這一天從此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生日。後來,在楊利偉的自傳中《天地九重》中,他這樣寫道:「那一天,1月5日,成為我們航天員大隊的誕生日,每年我們都會紀念它,像過我們共同的生日一樣。」

在這裡要注意一點,此時,他們是「預備航天員」,就像飛行學員不是飛行員一樣,預備航天員離航天員還差很遠。因為預備航天員此時還不能執行正式的飛行任務。只有通過再選拔、再訓練才能成為執行飛行任務的真正航天員。從1998年1月5號入選航天員大隊之後,又用了五年多的時間,把「預備航天員」中的「預備」兩個字去掉了。

2003年7月,在神舟五號任務之前,14名航天員集體參加考核,這對他們相當於生死一戰。考評委員會分為政治思想、專業技術及心理、醫學評價3個組,通過複核試卷、回放錄像、計算訓練5年多來的各項考試等級和訓練成績,綜合各界意見,最後給每個航天員打出總分。7月3日,評選結果揭曉:14名航天員全部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予以結業,並同時獲得三級航天員資格。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921工程)實施後,我國選拔的第一批航天員,標誌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3個能夠獨立培養航天員的國家。並且,這個成績還打破了世界航天界的一項紀錄:中國航天員大隊的訓練,淘汰率為零。

經歷「魔鬼」訓練,歷經58關終成航天員

從1998年1月5號入選航天員大隊到2003年7月成為正式的航天員,在這5年多的時間裡,14名航天員可以說是經歷了「魔鬼」訓練,要想執行任務真正飛往太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全體航天員一次又一次反覆攻關、一次又一次挑戰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訓練強度、難度和力度一般人難以承受。

重回教室,接受基礎理論訓練。圖源:中國航天員中心。攝影:朱九通

從基礎理論訓練階段、航天專業技術訓練階段到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階段,所有航天員要接受58個專業的訓練,被稱為上天的 「58個階梯」。僅是理論學習,就包含了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高等數學、天文學和英語等30多門課程。這對於像楊利偉、景海鵬這些長於操作的前戰鬥機飛行員來說,大多數知識都是全新的。除了理論學習,其他訓練內容包括:體質鍛煉、心理訓練、特殊環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訓練、生存訓練和航天器技術訓練、航天醫學工程技術訓練、空間科學及應用知識和技術訓練、生存訓練以及綜合訓練等。

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些航天員之前都是戰鬥機飛行員,每天與飛機打交道、在藍天翱翔。現在成為了預備航天員,又得回到教室來學習,尤其是理論知識的學習,真的是非常難,開始真的在教室坐不住。但是,就是憑著不服輸這這種精神,航天員們都堅持下來了。6時30分起床,7時吃早飯,上午、下午4個小時的訓練。晚自習結束回到宿舍後,航天員們往往還要繼續挑燈夜戰,有的學英語,有的背誦飛船操作規範。曾任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的申行運常常去敲門,讓他們熄燈休息。往往是,燈滅了,但過一會又亮了,這些未來的航天員就是這樣拚命汲取營養,爭取早一天在浩瀚太空留下中國人的足跡。

具體的訓練過程就不一一呈現了,在這裡,通過一些圖片和視頻看看他們的訓練場面吧。

增強航天員前庭功能的轉椅訓練,要求航天員能夠在高速轉椅上連續旋轉15分鐘,其間,還要不斷增加頭部運動的刺激,一般人連1分鐘也承受不了。前庭功能是人固有的功能,有天生的基礎。轉椅訓練對身體是有後效應的,那種對身體的刺激感會持續一天,讓人吃不好休息不好。所以每次連續幾天的轉椅訓練結束,航天員都會變瘦。

大多數航天員公認為最痛苦的訓練內容是離心機訓練。

火箭托舉著「神舟」飛船在發射升空時,為了獲得克服地心引力的速度,火箭將有一個強大的向上加速度,這時航天員所面對的就是巨大的地心引力,強烈的超重感。從點火到入軌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裡,航天員要承受5個G左右的重力加速度,相當於自身重量的5倍左右。返回地面時,航天員在返回艙中同樣要經受這樣的過載。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接受過嚴格訓練,根本就無法保持清醒,更別說配合行動、進行科學實驗了。

離心機訓練是提高航天員抗過載能力的項目,通過機械臂高速旋轉,讓航天員的身體適應加速度帶來的超荷載,「坐在高速旋轉的座椅上,相當於8倍自身重量的力壓在身體上。臉會被拉變形,口水都咽不下去,呼吸不暢通。坐在座艙里的航天員不僅要練習各種抗負荷動作,還要判斷信號,回答提問。每次的離心機訓練對於航天員來說如同煎熬。雖然在訓練過程中,航天員的手邊都有一個紅色「停止」按鍵,只需拇指按下就能結束煎熬,但在一次次挑戰生理極限的訓練中,沒有一名航天員按下紅色「停止」按鍵而放棄訓練。

可以看到,張曉光的面部被拉變形。黃圈處就是紅色「停止」按鍵,只需拇指按下就能結束煎熬,但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名航天員按下。圖源:央視截圖

2016年,央視《挑戰不可能》第二季節目中播出了TFBOYS參與挑戰用於航天員訓練的「離心機」項目的畫面。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挑戰不可能》的首度合作,向觀眾全景呈現航天員的訓練生活。2016年,神舟十號航天員張曉光已經50歲了,而他挑戰的是8g的重力加速度,即超出自身體重8倍的重力保持高速旋轉。這個數字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超出了所能承受的極限,而張曉光認為,自己進行這樣的挑戰是為了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在祖國需要的時候隨時重返太空。

一般人的身體只能承受一兩個g(重力加速度)的荷載,超過這個數就會頭暈眼花,而航天員怎麼能承受超荷載呢?是不是有特殊的法寶?可以告訴大家的是,真的沒有什麼法寶,只能通過刻苦訓練!

航天員的身體素質要求非常高,如果身體素質不達標,單是火箭升空時的振動就受不了。

載人航天是一項高風險性的工作,從發射到返回,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故障,從而對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例如,當載人航天器在飛行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需要緊急返回時,航天員就很難降落到原定的著陸場,而可能飄落於各種難以預料的惡劣地點,在救援人員到達之前,航天員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生存下來,因此,航天員必須掌握各種惡劣自然條件下的生存技能。

2017年8月,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山東煙台某海域圓滿完成了海上救生訓練任務

航天員們進行了叢林、水庫、海上、沙漠、等各種地形和氣象條件下的救生技能訓練。

在這裡,還必須提一個裝置,航天員中心的航天飛行訓練模擬器。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飛行前,駕駛飛船的航天員需要熟練掌握操作飛船的技能。由於載人飛船飛行環境的特殊,因此具有很大的風險性。為確保飛船飛行的萬無一失,真實飛船發射之前需要在地面進行多方測試,不可能讓航天員在實際飛船中進行訓練。所以通常在地面環境下,採用模擬手段訓練航天員。航天飛行訓練模擬器,就是訓練航天員駕駛飛船的重要地面設備之一。在航天員進行的所有訓練中,利用模擬器進行綜合任務訓練要佔40%的時間。

航天員在航天飛行訓練模擬器里進行人船聯合演練。圖源:中國航天員中心

航天員需要訓練的科目太多太多,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訓練很苦,鍛煉還是要繼續滴,沖啊!

從1997年底來到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後,14位預備航天員就在一起吃飯、訓練,從預備航天員到正式成為航天員,他們始終在一起,他們在堅持什麼?或者說在堅持中等待什麼?答案只有兩個字,那就是:飛行!航天員楊利偉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與戰士站崗、炊事員做飯一樣,航天員是一種職業,我們的工作就是飛行。看似普通的一句話,卻道出了「航天員」這種平凡而又特殊職業的本質。

來源:航天面面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神秘氣體環內,閃動著一顆死星的光輝
太空垃圾進化史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