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掌門、經理人、隊長,導師名稱嬗變之下:節目中心的遷移

掌門、經理人、隊長,導師名稱嬗變之下:節目中心的遷移

一直以來,選秀節目都是綜藝中的常青樹,然而常青樹想要做得枝繁葉茂,也少不了必然的「進化」歷程。如果說,幾年前的選秀模式是素人選手+專業評審,如今則已經悄然改變著,主持人評點音樂、網路紅人評選歌手等現象屢見不鮮,導師專業性不夠,亦或是專業不對口早已成為行業內的普遍現象。

最近,一檔關於街舞的綜藝《這就是街舞》,引起了不少觀眾的熱議。作為一檔主打街舞內容、以競技為主的街舞節目,擔當導師角色的隊長黃子韜、易烊千璽等,就受到了不夠專業的質疑,韓庚甚至在節目中坦言道,已經不怎麼練舞了。

而黃子韜甚至想要拜選手為師,不論是出於節目噱頭,還是一句玩笑話,部分選手的水平足以反哺導師,已是這類節目中不爭的事實。

另一檔街舞節目,《街舞熱血團》中的導師鹿晗,離韓回國後轉型成唱片、電影、電視劇、綜藝一個都沒落下的多棲藝人,那麼他對街舞選手能否做出有意義的指導,除了其龐大的粉絲團之外,大多數觀眾並不看好。

而機器人爭霸的幾位明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不管是李晨、angelbaby、林更新、盛一倫還是鄭爽、張一山等,和機械領域關聯性並不大。

復盤:導師身份的嬗變:隊長、掌門人、星推官、經理人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13年湖南衛視播出的《中國最強音》,就曾邀請章子怡作為導師,而這檔節目的主旨是選拔有潛質的歌手。

以打造偶像組合為目的的選秀節目,《燃燒吧少年》,就以掌門人的形式進行選拔。兩位掌門人之一,則是影后舒淇,靠舒淇作為導師來打造一個偶像男團,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的意思,在豆瓣就有網友提出質疑。

近年來,這種風潮更強勁了。《中國有嘻哈》,可以稱得上是2017年暑假檔最火爆的網綜之一。該節目邀請到了人氣流量吳亦凡作為「製作人」。但是當觀眾接觸到該綜藝後,不少的第一反應都是吳亦凡和嘻哈樂有什麼關係?他真的夠專業嗎?

在這種情形下,不時也會有選手比導師水平更高的言論,吳亦凡自己也說過像歐陽靖這樣的嘻哈大神,甚至可以替代他的位置。

北京衛視明星跨界音樂節目《跨界歌王》的評委,請到了主持人身份的黃子佼,不知道身為主持人的他,點評起來李健、黃貫中等唱將,會是什麼心情。

在網路和電視的無差異化日益明顯的當下,不少網路紅人也開始進軍娛樂圈,被稱為鬥魚一姐的馮提莫,也參加了聽音樂辨人的《異口同聲》。但似乎在節目中和其他專業嘉賓顯得格格不入。

不僅如此,人氣流量們的年齡,也不符合觀眾心中一貫的「導師」形象,也有網友這樣評論。

專業+話題的折中選擇:節目中心的遷移

導師名稱變化的背後折射出的是,綜藝節目中「導師」形象的不斷流變。說到「導師」一詞,或許很多觀眾的印象還停留在早年間的王牌節目中,如《中國好聲音》中的那英、劉歡、楊坤等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地位和認可度的天王天后,或者《快樂女聲》中的高曉松、蔡國慶等家喻戶曉的音樂人。

而形象流變的背後,也有其原因在裡面。從這些評委的變化中,可以說,選秀綜藝的主旨和內涵也在發生著改變。如果說,從前的選秀節目,重點在於捧新星,向社會推出新秀,而如今,重心則是圍繞著導師,做精品綜藝。

除此之外,導師越來越年輕,不再是「老一代」的重量級導師的天下,已是不爭的事實。靠話題度和粉絲撐起一片天的人氣流量,也可以佔據了「導師」一詞的半壁江山。去年暑期檔,《明日之星》的明星評委楊冪、薛之謙、華晨宇,其在節目中的稱呼就是「星推官」。從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他們更像是對新人的包裝指導,而非專業內容上的導師。

00後易烊千璽也可以當隊長。

實際上,全明星時代下,純粹的素人選秀,已不足以吸引觀眾。請出流量導師也是必然。想要更有看點,就要不斷製造話題度。加入人氣流量,深入挖掘當紅明星本身的熱搜體質和「帶貨」能力,增加的是成為爆款的機率。

此外,綜藝節目邀請特定的評委,也能起到吸引特定群體的效果,使節目定位更明確。比如說,在最近熱門的綜藝《偶像練習生》中,就邀請到了兩位導師,在韓出道的中國籍女團愛豆,周潔瓊和程瀟。兩位出道時間均不足兩年,不僅在韓國愛豆中稱為老前輩也有些牽強,同時在國內,兩位人氣度未必能稱之為流量,但是正是兩位的加盟,使得該綜藝吸引了著迷於韓國明星的「韓飯」觀眾。

明星元素的加入,也能讓普通觀眾打開視野,了解到未知領域。對於《機器人爭霸》這樣專業性強的節目,明星能讓其更為大眾接受。畢竟對於此類綜藝來說,不止是技術宅,普通觀眾才是中堅力量。有網友就這樣評論。

發揮明星業務所長,深度挖掘綜藝真人秀價值

不得不承認,明星坐鎮評委席的大趨勢,必然有其發展的道理。但是這背後,也揭示了我國娛樂發展的一些問題。

一方面,藝人荒漠化不容忽視,明星的數量和類型都過於單一。許多流量名氣不小,但是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卻說不上來有哪些。如吳亦凡、鹿晗等一線明星,在資源的金字塔頂端,其人氣資源被各大衛視和平台重複利用。

與此同時,一線明星的類型也過於單一,像「嘻哈」、「街舞」等領域,節目組即使想要找真正專一的業內評委,這麼大的娛樂圈裡,甚至很難找到合適的嘉賓坐鎮。對此,也有許多觀眾表示理解。

就現階段而言,請流量明星做選秀嘉賓也未嘗不可,有不少觀眾就在節目中表示「小鮮肉」其實「沒那麼差」,明星當評委也會讓人眼前一亮。

因此,深度挖掘藝人的業務能力,這是整個行業都需要反思的問題。不僅是節目中的專業水平,也要能有「造星」的能力。像吳亦凡在《中國有嘻哈》中,用實際表現消除了不少觀眾的偏見。

但同時,這些節目也有不少槽點。不少節目在剪輯中,會將鏡頭過度的分給明星而非選手,在選手表演時,鏡頭過多得捕捉明星的表情,影響了播出效果。過於關註明星評委,而非參賽選手,難免有主次不分的嫌疑,也會引起觀眾的不適。《中國最強音》中,就有豆瓣網友這麼評價。

選秀綜藝正發生著質的變化,它不僅記錄著素人的成名,也記錄著明星嘉賓的成長曆程。這是個不論做什麼都有可能被黑的時代,也意味著隨時都有圈粉的機會,觀眾既寬容的接受著新鮮事物,又挑剔得審視著每一檔節目。

因此,對於綜藝節目來說,沒有絕對的錯與對,既然流量明星已逐漸在「製作人」、「導師」中佔有一席之地,那麼讓他們發揮人氣的同時,也不妨展示一些實力給觀眾服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史通鑒 的精彩文章:

王俊凱炒菜唱歌兩不誤最愛辣椒惹眾人驚嘆,網友驚嘆太能吃辣了!
大張偉帶著媽媽上綜藝,自曝可以掙雙份出場費十分耿直!

TAG:娛史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