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武俠片,華語電影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濃墨重彩

淺談武俠片,華語電影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濃墨重彩

在英文對照翻譯里,無論是國產的百度翻譯還是美國的谷歌翻譯,「俠」字對應的英文只有MAN,這也是Iron Man和Spider Man被翻譯成鋼鐵俠與蜘蛛俠的原因,但是一個單詞「man」是絕對無法與「俠」這一漢字的精神文化相提並論的。

作為華語電影中區別於世界的獨特藝術,武俠類題材對於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自有著其無法被取代地位。從赤手空拳闖入好萊塢的bruce lee(李小龍),再到搏命一躍風靡全球的Jackie Chan(成龍),輕易征服世界的中華武術動作片更是讓不少外國人友人誤會:難道中國人是自小將武術當做體操來做的?揮手就是「排山倒海」之威?而由卡米勒·德拉馬雷執導的動作片《暴力街區》更是將李小龍的海報掛在了最顯眼的地方。

從武到俠,對於武道精神的定義自然是武術或武俠題材片足以吸引全世界的重要原因,而在英文對照翻譯里,無論是國產的百度翻譯還是美國的谷歌翻譯,「俠」字對應的英文只有MAN,這也是Iron Man和Spider Man被翻譯成鋼鐵俠與蜘蛛俠的原因,但是一個單詞「man」是絕對無法與「俠」這一漢字的精神文化相提並論,「俠」之精神的存在也讓武俠片走向世界成為必然。


1928年,《火燒紅蓮寺》作為華語電影史上第一部武俠題材電影,一經上映就成功掀起了一陣來勢兇猛的觀影熱潮,稱其為萬人空巷也毫不誇張,而「武俠」一詞也就此成為了華語電影兵團里一柄無堅不摧的利刃,連續十八部續集的拍攝更是足以證明了武俠題材的獨特魅力,引來無數效仿者爭相膜拜。

自此之後,武俠題材成為了華語片的常駐客。從60年代香港邵氏公司拍攝的《獨臂刀》、《大醉俠》、轟動世界的《少林寺》,再到黃飛鴻系列、霍元甲系列等等,傳統武俠的起步可謂是一帆風順,甚至讓香港影壇最為成功的靈異題材一步步走上了動作片的道路。而此時,武俠片對於「俠」之一詞的彰顯仍舊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無論是《火燒紅蓮寺》里對抗腐敗清朝,亦或是《霍元甲》里大戰日本武士,民族英雄這一定義成為了「俠」之內涵的最好表述。


作為痴心於武俠系列的香港影壇來說,老套路與假把式的武俠電影在整個市場中已經到了達到飽和狀態,如何除舊推新成為了這一題材繼續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華語武俠片也就此開始轉型,從專註於「俠」的解讀與思考,慢慢地側重到了「武」的設計與展現。於是,武俠題材中成功分化出一個新的題材類型——武術動作片,而「武術指導」這一詞也成為了武術動作片里不可缺少的元素,憂國憂民也轉變為了浪跡江湖。

作為Chinese Kung Fu的代表性人物,成龍從《蛇形刁手》、《醉拳》再到《A計劃》、《警察故事》等影片可以看出,華語武俠片對於「俠」字的定義慢慢淡化,更加熱衷於將「武」呈現出最好的效果,這一方向成為了武俠題材在此之後的發展之路,但這並不代表「俠」的定義被摒棄,而是人們對於「俠」的認知開始變得更為深刻。

近年來,隨著美國特效大片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連番「轟炸」,單純靠動作作為賣點的武俠電影已經開始有些力不從心,觀眾只為「高製作」、「大場面」買單的現象也引發了武俠電影人的集體深思。

在訊息無處不在、文化淪為快餐的今日,如何促使武俠題材再次贏得市場成為問題。

其實這一現象並非只在電影界出現,文學界同樣也遭受了這種打擊,作為最大小說閱讀門戶的起點網來說,武俠這一分類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廣義的仙俠,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視覺還是思維,現在的觀眾更加喜歡大場面的觀影享受,當年一部《東邪西毒》的票房慘敗同樣是給了堅守傳統武俠之路的電影人一次打擊,儘管之後這部電影被奉為神作,但確實也給了我們一些警醒。

誠然,特效大片的確擁有吸引觀眾的理由,但在我看來卻並無資格成為「武俠」的對手,因為藝術始終是藝術,而特效永遠只是電影的手段,就像英文單詞MAN無法滿足「俠」的定義一樣,作為曾俘獲世界芳心的武俠題材,它只不過在等待一個洗盡鉛華的機會。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擁有武士精神的日本在2012年曾將《浪客劍心》改編為了真人電影,拋卻了特效製作,僅憑純打鬥場面加上緊張的劇情卻輕而易舉地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更是被國內影迷稱之為「意外之喜」,而2014年的《浪客劍心之京都大火篇》和《浪客劍心之傳說的完結篇》非但沒有掉份兒,更是將整個武士道文化末路後的掙扎之意極盡升華。

綜上所述,武俠電影作為華語電影中獨特的題材,永遠都是華語電影史上無法磨滅的一筆濃墨重彩,在迎接特效技術發展的挑戰的同時,我們也應有足夠的自信期待著武俠類影片將會再次享譽全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大華語電影 的精彩文章:

TAG:十大華語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