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豐滿的理想,悲哀的現實」

「豐滿的理想,悲哀的現實」

古詩詞文欣賞

品讀古典詩詞

暢享詩意人生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詞句注釋

① 南園: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疇平地。楊其群《李賀詠昌谷諸詩中專名考》謂:「原」與「園」二字義可相通,凡李賀宅南「可種穀給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稱為「南原」,亦稱「南園」。

②這是組詩中的第五首。吳鉤:一種頭部呈彎鉤狀的佩刀。

③五十州:指當時被藩鎮所佔領割據的山東及河南、河北五十餘州郡。

④暫上:一上,試上。凌煙閣: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閣。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為表彰太原首義和秦府功臣,命閻立本繪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畫像於凌煙閣。

⑤若個:哪個。萬戶侯:受封食邑達一萬戶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祿。

作品譯文

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還不帶上那武器,去收取被藩鎮割據的關塞河山五十州?

請你且登上那畫有開國功臣的凌煙閣,有哪個書生曾被封為食邑萬戶的列侯?

精彩賞析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

在唐代著名的詩人中啊,有兩位早逝,一個是初唐的王勃,另一個就是中唐的李賀。李賀無比早慧,少年時代便與寫作了《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前輩詩人李益並稱「二李」。而李賀的詩作中有不少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比如《馬詩》(《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其表現方法屬比體。其中,馬詩的第五首就是有名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比如《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但考慮再三,我個人想來想去還是選了他《南園》組詩中的一首,《南園十三首》中的第五首——「其五」。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才華橫溢呀,《唐摭言》記載他「七歲能辭章」,就是說李賀天才早熟,七歲的時候便能夠寫得一手好詩啊,當時名動京城!連當時的文壇大佬——任吏部員外郎的韓愈韓退之,以及侍郎皇甫湜都覺得十分的驚奇,說這如果是古人也就罷了,今天居然有這樣的奇人,必要去訪個究竟。據說韓愈、皇甫湜見到李賀便出題讓他寫作,以便驗證李賀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李賀一點都不慌張,人雖然瘦小,個頭也不高,但卻非常淡定地深施一禮,而且立刻援筆寫就流傳千古的名作《高軒過》(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韓愈、皇甫湜看後驚喜萬分,連聲誇讚,離開的時候還熱誠地邀請李賀到他們的府上去做客。經過這一次來訪,李賀的詩名一下子名揚天下。

李賀身體單薄瘦削,但他有個習慣,每日騎個小毛驢兒帶個小書童,拿著書囊布袋,出外四處周遊,遇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題材呢,便隨時寫成詩句,放入書囊之中。所謂知兒莫若母,《新唐書》與李商隱撰的《李長吉小傳》,就記載李賀的母親了解他的這一習慣之後,更擔心他的身體,十分心疼啊。每天李賀回到家,母親就檢查他的書囊,發現書囊中存放著太多詩句的紙片的時候,便常常關切地嗔怪說,「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就是說啊,你這個孩子啊,看來非要把心嘔出來,「嘔心瀝血」就這麼來呀。這個孩子非要嘔心瀝血才肯罷休啊!可見,李賀這個錘鍊詩句的用功。

但說老實話,李賀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我個人也喜歡寫詩,很多朋友都問我,你像我在微博上答應了很多朋友,每天都會寫一條原創的微博,但是我很多時候會寫一些小小的詩句。很多朋友都問我,為什麼每天都有靈感啊?其實啊我就用了李賀的方法,我走到哪兒,有感有發都會把零碎的片段的句子記下來,積攢在一起,有時候重新去審視,靈感就會層出不窮。所以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積累創作的辦法,我就是向李賀學習的。如果你感興趣,也可以這樣試一試。這種嘔心瀝血是以生活、生命為創作的土壤,這其實也是一種創作的大智慧。

李賀有理想、有抱負,雖然身體孱弱,卻一直有「少年心事當拏雲」的壯志(出自李賀的《致酒行》),有「收取關山五十州」的雄心。年輕的詩人常常以駿馬、寶劍、翠竹自喻,渴望「一朝溝隴出,看取拂雲飛」(出自李賀的《馬詩》),希望「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出自李賀的《昌谷北園新筍四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滿腹遠大抱負的李賀,他的理想、夢想、他的追求卻在慘痛的現實面前生生地被折翼。

李賀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失意。元和五年(810年),21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成績優異,被推選應進士舉,但許多嫉妒李賀的人,說他的父親名叫李晉肅,其中「晉」,山西的簡稱那個「晉」,跟「進士」的「進」同音,那是「家諱」。古人所謂有避諱之說嘛!這屬於「家諱」,不能夠參加進士考試。韓愈很惜才呀,為此專門寫了一篇《諱辨》,來為李賀辯解,然而也沒能改變李賀命運。最終李賀仍然因為這些小人的惡意中傷,不得不放棄了科舉考試,從此埋下了他一生辛酸和貧困的因子。

後來,在韓愈的推薦下,李賀方得到一個從九品的奉禮郎小官。元和八年的春天,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加之身體孱弱,李賀便因病辭官,回到昌谷。「南園」和這個《昌谷北園新筍四首》中的「北園」,都是李賀讀書和閑居之處。李賀因為園中景物、風物觸動,以及讀書、讀史所感,就寫下了著名的組詩《南園十三首》。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根據朱自清先生《李賀年譜》考證,應當為「元和八年癸巳」,也就是公元813年的春夏,這正是李賀辭官回歸昌谷之際。這一年他24歲,這次回家和往次不同,李賀經歷了渴望參加科舉考試,卻不被允許的致命打擊;經歷了積極入世為官,卻只做了三年奉禮郎為官曆程;明了了再也無升遷的希望這種殘酷現實。所以他歸家之後,就過起了邊耕邊讀的生活。就是在這樣一種理想與人生的錯位與糾纏之中,李賀寫下了《南園十三首》。這組詩彷彿是一部宏大的交響曲,裡面迴響著閑適、童真、隱忍、苦難、狂放、豪情,多種多樣的聲音。這些聲音與李賀悲劇的命運、深切的痛苦、狂熱的理想、尷尬的人生、艱難的生計都緊密地糾纏在一起,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李賀的《南園》組詩彷彿是一部電視紀錄片,記錄了他在南園的生活起居以及他的思想歷程。

比如其中的第八首就記載,初歸故鄉的李賀雖然內心苦悶壓抑,但他還是在大自然中嗅到了自由與清新的空氣,出仕的感覺彷彿回到了童年一般,似乎李賀已經走出了入仕的心境,是他難得享受到的一份內心的平靜。所以其八詩云:「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寫出了只有兒童才能有的、靈動美麗的世界。

又比如說《南園十三首》的其一,「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這就是一首惜春的小詩,寫得柔美可喜、清爽動人。當然柔美之中已經滲入了一抹清愁。後兩句說可憐那日暮時分,花朵紛紛隨風飄落,好像是要匆匆嫁給春風似的,連媒人都來不及找。「嫁與春風不用媒」,這樣的句子,實在是唯有李賀方能道出啊!這裡其實不僅僅是「惜」了,已經隱隱透露出一種「悲」:那嬌艷芬芳的花兒們,竟然也落得如此地步啊!

李賀不僅是一個自然山水的遊歷者、觀看者,他更是一個不斷追問、不斷求索的思考者、思想者。在恬靜的田園氛圍里,李賀心靈的天平也並沒有完全沉浸其中,而是始終在搖擺著,他在入仕和出仕之間徘徊著、思考著。詩人看到了風光宜人的美麗世界,但他始終不能遊離於這個世界的現實苦難之外,而是始終置身其中。在入仕無望,而薪俸又不能糊口,且貧病交迫的情況,詩人只有詩,只有詩能夠抒發內心的苦楚,傾訴被壓抑的人生痛苦,並且重現他的理想與情懷。

在當時的背景下,對李賀而言,既然才學入仕、為國儘力之途難以走通,就只能幻想去從軍了,希望能夠通過被堅執銳、衝鋒陷陣來建立功業。《南園十三首》中的其五、其六、其七,全都是在這種境況下的激情表達。而且,李賀萌發棄文從軍想法,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客觀原因,那就是飢餓啊!他在十三首組詩中的第四首說,「三十未有二十餘,白日長飢小甲蔬。橋頭長老相哀念,因遺戎韜一卷書。」這就是描寫了自己遭受到最基本的生存威脅,飢餓的深刻的生命體驗。這種來自肌體的苦難體驗,就激發了他對目前生存狀態的深度厭惡。

讀書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前提便是要入仕,但李賀因為「家諱」,連進士都不能考,連他的吃飯問題都無法解決。而此時的天下正值藩鎮割據,五十州失控,李賀的豪情便油然而生:「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詩中首句以反詰、反問的語氣起筆的並不多,而李賀卻能夠與眾不同,率先用問句來強調男兒應該投筆從戎、收復關山、建功立業。「男兒」,那當然應該是男子漢大丈夫。「何不帶吳鉤」,就相當於今天的「為什麼不」、「怎麼不」。「吳鉤」那就更有名了,那是古代吳地所造的一種彎形的劍。相傳吳王闔閭,命人做金鉤,後來泛指「利劍」為「吳鉤」。

事實上我也考證過,吳地最厲害的吳鉤最早就是在南京金陵這裡冶煉出來、打造出來的。南京其實最早的時候,在范蠡建越城之前,它其實叫「冶城」,是吳王的兵工廠與兵器庫。「帶吳鉤」呢,是指手執兵器、棄筆從軍,表達了如楊炯所吟詠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出自楊炯的《從軍行》)的豪情壯懷。「關山」泛指關隘、山川,如《木蘭詩》所云,「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五十州」是指當時藩鎮所據的五十餘州。所以李賀的意思是說,面對烽火連綿的局勢,面對痛不欲生的百姓,熱血男兒焉能熟視無睹,自當報效家國、投筆從戎,救民於水火,護國安邦。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兩句詩則是從反面襯托,解釋了為什麼要投筆從戎。「凌煙閣」是古代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高閣,繪有功臣圖像。北周的庾信就說「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舊臣」(出自庾信《周國柱大將軍紇干弘神道碑》)。 「若個」的意思是「誰」,是「哪個」。盧照鄰的《行路難》裡頭,便有「若個遊人不競襻,若個倡家不來折」的句子。大家看這又是一個問句,意思是說,請到凌煙閣看一看吧,有哪一個書生會被賜封萬戶侯呢?那麼既然封侯拜相、執掌朝綱的都是能征慣戰的武將,為什麼不投筆從戎、不馳騁疆場呢!連用反問是這首詩的一個突出的特點,通過反問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突出強調了書生報效國家的必要性。當然,這也是在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和無奈。所以在詩裡面,「吳鉤」和「關山」、「凌煙閣」和「萬戶侯」,形成了一種有著強烈內在關聯力度的意象,使得這首短短的七言絕句呈現出巨大的、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深度和廣度,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力度與強度。

李賀其實自幼體弱多病,成年後仕途不暢,漂泊無依,有志不能伸,後來不過年僅27歲便抑鬱而終。李賀給大多數人的感覺往往就是一個文弱書生,但李賀有一個算得上顯赫的先祖,是唐宗室的遠支,鄭孝王亮的後裔(唐高祖李淵的叔父,鄭孝王李亮),不過到了李賀的時候,早已沒落了。但李賀還是頗以自己的先祖為榮,身為唐諸王孫,李賀希望能為大唐建立不朽功業。但李賀的時代,中央和地方藩鎮之間的鬥爭連綿不斷,看到戰亂險情的李賀,也躍躍欲試,希望通過建立戰功來改變命運,報效國家。因此在他的詩作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高唱讚歌、慷慨激昂的李賀形象。

像他的另一名作《雁門太守行》就是這種詩風的突出代表。這首《雁門太守行》,曾經得到韓愈的賞識。當然除了宋代的王安石之外,(據說王安石批評「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兩句詩不合理:"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則認為既有黑雲也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賀之詩善狀物",而王安石則是"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沈得潛也說"陰雲蔽天,忽露赤日,實有此景"(《唐詩別裁》)。)後代的詩人也大多對這首詩推崇備至。詩云「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首詩描寫並歌頌了邊地將士誓死報國的決心。至於詩中所寫究竟是平定藩鎮所發動的叛亂戰爭,還是抵禦抗擊邊地少數民族統治者所發動侵略戰爭,向來注家和鑒賞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從題目上看,當然應該是寫「雁門太守」,但實際上呢,《雁門太守行》是個樂府舊題,屬於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樂府詩集》所載,此題古詞是讚美東漢和帝時,洛陽令王渙(王渙的父親王順,任安定太守,安定郡位於今甘肅鎮原一帶。年輕時的王渙屬於「官二代」,他喜歡與一些輕薄青年玩耍,還喜歡跟別人打架。長大後的王渙浪子回頭,棄惡從善。他不僅認真學習儒學,還精心研習《尚書》和律令,被史書稱為「晚而改節」,而且他做官名聲很好。)政績的。六朝的擬作,則泛寫邊地征戰。李賀的這一首詩,我覺得也不必實指 「雁門太守」。同樣「易水」一詞也不一定實指其地呀,而主要是以此引起聯想。「荊軻刺秦」的故事人所共知,一提到易水,自然就會想起荊軻別燕丹時候的悲壯了。《雁門太守行》主題自然和戰鬥有關,但李賀的這首詩啊,我覺得他顯然不是任何一次戰役的簡單摹寫,而是在提煉素材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想像,創造了一種殺敵報國、浴血奮戰的典型情境。

所以和賈島一樣,在科考功名上被阻斷道路的李賀,他寫詩其實也絕不只是為了悅己,而更在於抒懷,在於以詩揚名、以言逞志。李賀也在文字書寫中寫有「舍南有竹堪書字,老去溪頭作釣翁」。溪頭釣翁、松下高士,帶著一種人生的淡然。然而李賀不是柳宗元,他不是在與自然的共處中達到一種與自然、與萬物的和解,他是要借自然來抒發心中的不平之氣。

入仕和出仕是中國古代文人向來面臨的兩難抉擇,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都是這種心態的真實描寫。而在二者之間選擇,更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李賀就恰恰經歷著這種痛苦的折磨。而且,現實是他卻別無選擇,所以他把滿腔愁緒寄託於景物、寄託於事物,寄託於馬,李賀可以說是寫「詠馬詩」最多的一個詩人,一生寫過八十多首《馬詩》,這或許也與他生肖屬馬有關。但「馬」在詩人看來,那是精神的自喻和自況,就像中國古代所有儒家文化培養出來的士大夫一樣,李賀也是將「修齊治平」作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的。《馬詩》二十三首,這個組詩,固然是李賀複雜的心靈世界的集中呈現,但正如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中表達的思想一樣,李賀以寶馬自比,渴望像寶馬良駒那樣去飛騰、去實現自己壯麗的夢想。

所以他組詩中所寫的馬,都是良馬,這就是這一種情結的表露。所以像《馬詩》其五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是一匹大漠秋風中躍躍欲試的駿馬。塞外大漠是荒涼凄苦之地,但真正的駿馬卻只有在這裡才派得上用場。「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李賀好用設問之法,你像這裡的「何當」,以及「快」、「踏」兩個字,就傳達出千里馬堅決自信而迫切執著的企盼之意,表現出駿馬急切而豪壯的姿態。他在嘶鳴、他在眺望、他在渴望啊!所以在這裡李賀是借馬抒情、借馬言志,生動地寫出了戰馬嚮往邊塞戰場的雄姿。實際上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戰馬那樣清秋快走、萬里疾行、馳騁沙場啊!可惜李賀本是一介書生,本來志在以文治國,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空懷文才、報國無門。為此他只有渴望投筆從戎,為收復淪陷的大好河山殺敵建功。

儘管李賀事實上最終並沒有棄文從武,並沒有奔赴疆場,但他這種思想,在《南園十三首》中、在《雁門太守行》中,在《馬詩》中都是一脈相承的。李賀才情卓異,卻體弱久病,空懷有滿腔抱負,卻壯志難酬!歲月無情,李賀懷著滿腹的理想,與青春和生命進行著苦鬥,對人生的短暫,有著不同於他人的無限感慨,而他特殊的生命體驗,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種特殊的審美範式,留下了許多至情至性的千古佳句。

李賀在因病辭去奉禮郎直至回鄉的路上,曾寫下過一首《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我們在此前也反覆多次提到過,抒發了他對時代的焦慮和時代的悲哀,同時對人生的短暫寄予了無限的感慨。其中那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真可謂是千古絕唱!《詩話》(司馬溫公《詩話》)有一段很有見地的評語說:「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奇絕無對,石曼卿(石曼卿(992—1040),北宋文學家,名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別號葆老子。祖居 幽州(今 北京一帶),晉代以幽州遺契丹,其祖舉族南走,後家遷居宋城(今 商丘市睢陽區)南 (今 鹿邑境)。石曼卿死後,葬於太清先塋( 太清宮西隱山腳下)。石曼卿尤工詩,善書法,著有《石曼卿詩集》行世。)對『月如無限月常圓』,人以為勁敵。」王琦(清代醫家(1696-1774年)。字載韓,號琢崖,緈庵,晚號胥山老人,浙江錢塘人。)卻以為二者終有自然、勉強之別,不可同例而語」。而這一句也成為後世喜愛李賀者的最愛之一。像毛潤之先生,好中國古典詩詞,圈畫批註過的唐詩就有六十四首。他最愛讀李白、李賀的詩,像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和《馬詩二十三首》,便屢加圈畫,圈圈點點,讚賞不已。對《南園十三首》其五,圈點圈畫尤多。毛潤之先生那不僅是愛讀啊,在他的詩詞創作中,也多處引用李賀的詩句。比如他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便化用了李賀的《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潤之先生則寫作「一唱雄雞天下白」;又比如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便直接借用了李賀的這一千古名句,詩歌尾聯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在李賀現存的兩百多首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李賀在入仕與出仕之間,體驗著人生的百般滋味。而在他的《南園十三首》組詩中,我們更可以看到李賀的苦痛掙扎,看到他在詩中盡情抒寫鬼、泣、血、死的四字箴言。這或許也正是他被稱作「詩鬼」的原因所在吧!真是「天上樓成求後筆,今古共嗟李長吉」!(《哭施叔異》作者:【宋】鄧肅 天上樓成求後筆,今古共嗟李長吉。那知施侯更可憐,只向人間二十一。平生疾惡端如讎,高視青衫氣橫秋。豈惟落筆動驚俗,政事入眼無全牛。汗血共期千里足,狂風忽已摧秀木。生前萬事且置之,白頭老母將焉屬。管鮑交情我最深,訃來一慟幾失音。相思通昔不作夢,對床蟋蟀更秋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詞文欣賞 的精彩文章:

歷代最美桃花詩
在菲薄的流年,嘗飲相思味

TAG:古詩詞文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