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份報告書,阻止了日本在國際上洗白「九一八事變」 | 短史記

這份報告書,阻止了日本在國際上洗白「九一八事變」 | 短史記


圖註:1932年李頓調查團在上海,圖中心穿大衣者為李頓




文 | 楊津濤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曾倚重國聯,以及國聯派出的李頓調查團。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史學界對李頓調查團嚴重缺乏好感,如指責其報告書偏袒日本,「充分暴露出國聯各列強極其卑劣的帝國主義嘴臉」等。




事實上,李頓調查團當年的那份報告書,內容是比較客觀的,對向世界披露日本侵略真相,也曾起到很大作用。




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的兩重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聯在中國政府請求下,派出由英國人李頓率領的「國聯遠東調查團」(通稱「李頓調查團」)前往東北,調研中日爭端及事變真相。




1932年10月,國聯向各國公布了李頓調查團提交的報告書。





李頓調查團報告書長達270餘頁,共10章。前8章是調查結論,從法理層面澄清了幾點事實:




一、「九一八」事變中,日軍行動「不能視為合法自衛之辦法」,其有「精密預備的計劃」;


二、「滿洲國」為日本扶植成立,其政權「不能認為由真正及自然之獨立運動所產生」;


三、承認東北三省領土及主權歸中國所有。①




報告書這一部分披露了日本有預謀的侵略行徑。





報告書後2章是李頓等人向國聯提出的解決意見。




他們不主張東北恢復原狀,而建議設立一個「自治政府」,包括「相當數額之外國顧問,其中日本人應佔一重要比例」;中日軍隊全部撤出東北,改由兩國憲警維護治安等。此外,報告書稱日本出兵東北,不止是「此一鄰國以武力侵犯彼一鄰國邊界之簡單案件」,還是有「赤色危險」的複雜問題。

報告書還認為,九一八之前,日本在東北擁有特殊利益,中國的反日行動損害了日本的利益。②




這些建議,是基於中日兩國國力,以及東北的既成局面,而做出的妥協(

相較於因東北軍之不抵抗,日本已在東北實現了全面控制這一既成事實,報告書實際上是在要求日本「吐出部分到嘴的肥肉」

)。




也就是說,在法理層面(原則),李頓報告書承認中國對東北的主權,否定日軍的行動屬於「自衛」,否定偽「滿洲國」的合法性。在現實層面(權變),報告書不認為可以單憑國聯的裁決就使東北恢復「九一八」前的原狀,而是建議設立一個有日本顧問參加的「自治政府」。





圖註:李頓等正在調查柳條湖鐵路的爆炸點




中、日兩國對報告書的反應




1、中國政界對報告書的意見,可區分為兩大陣營




圍繞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的內容,當時中國國內形成兩種對立意見。




蔣介石對報告書所提建議十分不滿,認為「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承認「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因此決定對報告書「有修正與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汪精衛時任行政院院長,他公開聲明,「中國政府對於李頓報告書,贊成其所持態度,表示滿意」。③



在國聯主持交涉的顧維鈞,同蔣介石看法一致,「前八章關於事實的敘述,看來是正確地反映了滿洲的形勢,但最後兩章(包括建議)則似乎很受既成事實的影響」。④




胡適則稱報告書「代表世界公論」,李頓等人的建議「未嘗不是一種解決的途徑」。在胡適看來,「如果承認日本在滿洲的條約上的利益,和承認滿洲的自治權,可以取消『滿洲國』,可以使中國的主權與行政權重新行使於東三省」,那麼「這種條件是我們可以考慮的」。⑤




對報告書持全盤否定意見者,多為蔣介石的政敵。




比如,胡漢民說,報告書「幾為自毀立場,而暴露其無維護正義,主持公道之能力」;馮玉祥、李烈鈞稱報告書「混淆真相,顛倒因果」,「挽救國難,在於積極抵抗,惟抵抗乃能表現民族求存之決心,惟決心乃能轉移國際之視聽,徒而求助國聯,實為民族自殺」。同時,其他黨派所發表的《反對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通電》也稱「這是帝國主義向中國民眾提出的瓜分中國的哀的美敦書,而賣國辱國的國民黨及其政府卻完全同意接受的!」⑥




2、日本軍政人士一致指責報告書



相比之下,日本國內對於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的意見較為一致,幾乎眾口一詞指其「不公」。




日本政府發言人稱,「該報告書對日本不公正之處甚多,但對華不公正之處則絕無」。日本陸軍對於報告書中的指責,表示「這是對皇軍的一種侮辱,是越權行為」「要對該報告加以痛擊,使至於體無完膚」。日本政府還起草了《對<李頓調查團報告書> 之意見書》,指責調查團「漠視日本所提之詳細證明文件」,「不信擁護滿洲國之人士」,而「對來歷不詳或不明之情報反予以不正當之信任」,因此報告書「有偏見」、「不可靠」、「無根據」。⑦




日本為維護其侵略利益,維持「滿洲國」,拒不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並威脅說,如果國聯一味無視日本要求,通過調查書草案,那麼「日本帝國必須斷絕與國聯的關係」。這種激烈反應,也從側面說明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確是傾向於中國的。





圖註:李頓調查團在哈爾濱所收到的上百封民眾來信(彭大偉 攝)



報告書使日本的國際宣傳破產




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民政府所能選擇的方針只有三種:一是對日宣戰,二是對日交涉,三是依靠國聯。




蔣介石當日憂慮:若中國先對日宣戰,則「自失其國聯盟約非戰公約與九國公約之權利,而且使此等公約完全失其效用」,先失去了一個有可能制衡日本的國際渠道,而且「無備而戰,必至戰敗」,故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言戰事。同時,蔣擔心被「任意要挾,恐失國權愈大」,也不願對日直接交涉。故國民政府決定將問題提交國聯。⑧




最終,日本以宣布退出國聯的決絕方式,拒絕了基於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的國聯決議,使國聯要求日本限期撤軍的決議未能生效。




這是一個三方皆輸的結局

:國聯喪失了它的威信和影響力;日本失去了身為國聯成員的一切利益,在世界外交舞台上走向孤立,日本公眾輿論對西方的敵視加深,對軍人集團擴張主義的支持更加頑固;中國亦未能依靠國聯對東北問題有所挽救。




參與國聯交涉的郭泰祺,事後曾如此感慨:





「外交無實力為後盾,求人之難,實難於上青天」;「(中國實力不足,)國聯亦以空城無計,反遭暴日當頭之棒喝,蓋國際聯盟會之本身,原為空虛之物耳」。




即使如此,中國也並非全無收穫。

通過李頓調查團報告書,至少向世界申明了中國被侵略的事實。如胡適所言,當時的中國尚無做國際宣傳的經驗和能力,若無李頓調查團報告書,中國恐將在國際宣傳上重蹈甲午戰爭的覆轍(日本將甲午戰爭描述成了一場文明國家與野蠻國家的衝突),這是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的「最大功用」:





因為厭惡中國近年排外的囂張,

因為日本宣傳能力之大,因為中國自身政治之實在不滿人意,所以同情於日本的議論在各國頗佔優勢。

……

我們雖用全力做宣傳,終不能期望國外輿論的一致同情於我們。……

止有負世界重望的公斷人的報告可以統一世界的是非,矯正世界輿論的錯誤。

」⑨




1932年11月,曾任清華政治學系主任、軍政部中校秘書等職的余日宣,發表演講時,也講了與胡適相似的意見。余說道:




「(有一個外國記者對我說)中國想要外國來幫著打仗,那是萬不可能的,就是經濟絕交的論調也決不會實現,因為如對日本經濟絕交,本國的商業,一定會受到重大的損失,他們為中國來受損失的事情,當然他們不會做的。……

(日本)常在各處宣傳他們佔東三省的理由是如何的充足,所以有許多國家因為聽了日本一面之詞,對於中日的關係發生種種誤解,以為日本有理,中國無理,他們現在看了這個報告,至少對於日本的信任心總會要減少些。

」⑩




總體而言,國民政府在「九一八」事變後依靠國聯,有其無奈之處。李頓調查團報告書亦非如以往所言「偏袒日本」。相反,日本各界對該報告書極為不滿。該報告書阻擊了日本在國際上所造的種種關於「九一八」的輿論宣傳,自有其重要價值。





圖註: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攻入奉天




注釋


①周美云:《重評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安徽師大學報》1992年第3期;②《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革命文獻第40輯》,台北1978年;③洪嵐《<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公布前後中國社會各界的反響》,《史學月刊》2006年第5期;④《顧維鈞回憶錄》第二分冊,中華書局2013年,第55頁;⑤胡適:《一個代表世界公論的報告》,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11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36頁;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反對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通電》,《蘇維埃中國》,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1957年,第51頁;⑦張敬祿:《評<李頓調查團報告書>》,《齊魯學刊》1990年第6期;⑧《蔣介石關於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講話》,《中國近現代外交史資料選輯》,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第294、295頁;⑨胡適:《國聯報告書與建議案的述評》,《胡適文集》第11冊,第273頁;⑩余日宣:《李頓報告書的研究》,《滬江大學學術講演錄》,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91頁。






推薦閱讀




甲午之戰,中日士兵的體重差距





胡適為什麼要翹二郎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如此繼承「女德」,怕是要把班昭從墳墓里氣活過來 | 短史記
孫殿英盜慈禧墓後,真送夜明珠給宋美齡了嗎?

TAG:短史記 |